陈履生:作为基础的素描与作为艺术的素描在当下依然很重要

 

虽然素描的基础地位没有动摇,可是,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却在日益削减。...

2012年7月6日至2013年4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文物管理与开发司共同推出“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中的达芬奇作品《乱发少女》。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没有错;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就值得商榷。什么话说过了都有问题,当上个世纪50年代“苏式”造型艺术理论成为主导的时候,“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业内所信奉的,显然是说过了,但是,重视素描的学院教育使得人人练就了过硬的素描功夫,也带动了普遍的造型能力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实际上,作为基础的素描是过河的桥,为了过河,绝大多数人选择从桥上过,尤其是当一种法令或制度让人必须要从桥上过时,那过桥就成为唯一。可是,不排除有人不愿意从桥上过,坐渡船也可以实现到达彼岸的目的,亦或是游泳。因此,对于素描的关注,往往是在理论层面上的缠绕。实际上在过了桥之后的发展就不存在唯一的路向,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人们离桥越来越远之后,特别是在偏离桥的路线上远走而取得成就之后,有些人就把桥给忘了。如果仅仅是一己之遗忘,那也无所谓,关键是在自己遗忘之后而说出素描有害的言论,不仅是颠覆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对正准备上桥的后学者有很大的误导。



当年米开朗基罗遭到追捕,躲在美迪奇家族小教堂的地下室中,他在这里的墙的四周画了一批素描草图,其中有的可以在教堂内的雕塑中找到彼此的关系。——陈履生

作为基础的素描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这是一般意义上所论。为了基础而画素描,简单说就是要把对象画像了,是圆的画圆,是方的画方。为了绘画和雕塑的目的,通过素描而了解结构关系,解决形的问题,画出更丰富的层次,通常经过长短不同的时间是可以实现其基本的目的。但不排斥有些艺术家不要形、也不要层次的审美爱好,愣是要把圆的画成方的,把方的画成圆的,并拿许多有名望的现代主义大师来论证,拿一些当代艺术中成名的个案来说明。比如,看成名时期的毕加索的画,好像不需要素描的基础,形象画准了反而没有了他的风格和味道;波洛克,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好像也不需要素描的基础;而杜尚将小便池拿到展厅,更不需要素描的基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一个多样性的时代,包括对素描的认识一样,不从桥上走是完全没有问题,顶多不上美术学院。齐白石也没有上过美术学院,齐白石也没有画过素描。对于有成就的大师或名家,说什么都是对的。关键是,大师或名家只是少数,是天才。如果你掂量自己不是天才,成为大师或出名还遥遥无期,那就是为了饭碗,也得从桥上过;至少它是最便捷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考美术学院必须要考素描等基础课程。而考试作为入学的一种手段,是一道门槛,全国美术院校的考试并不存在多元化,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不考素描或考不好而能入学的几率差不多是等于零。如此,还没有进入到艺术的层面来讨论素描问题,作为基础的素描在艺术人生的初始阶段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对于素描的质疑,很多是集中在现实素描教育中的单一性之上,特别是以时间上的周来计算的素描作业,所谓的“深入”实质上已经演变为磨。就素描自身而言,画三大面五大调子是一种;画结构是一种;画块面关系是一种;画线描的也是一种,素描也有因人而异的问题。即使是基础,或基本训练,对于形、结构、层次的呈现,有着因人而异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和多样性的可能,也并列多种方法。在考卷的判别上如何区别这种因人而异,以及多种方法之间的没有可比性,也有着因为老师的兴趣爱好而存在判断上的差异性的问题。这不难理解,即使存在错讹也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因人而异在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基础的基本要求与艺术的不同追求之间的不同。除了基础的要求之外,如何让素描在多样性中完善其自身,而不是概念化或教条化的按部就班。

素描的重要性除造型的基础之外,还是传统美术创作的基础。传统美术创作中的素描稿是创作中的前期过程,以素描稿解决构图、人物造型、人物关系、明暗色调等,包括具体画出重要人物或某个局部的素描稿,如此,作为正稿的基础和参照就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当然,画好了则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如王式廓的《血衣》。从一般原理来上论,美术作品只要能打动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画都可以,所以,新中国的宣传画中就有用素描的方法来表现的。素描是很有魅力的。它的独特性在于单一而丰富,虽然没有笔触和渲染。因此,现存的从达芬奇以来的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的素描,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以铅笔、炭笔或钢笔、水墨所画出的那些符合结构关系的线条,流畅中的顿挫,哪怕是稍微皴擦出的立体关系,都在微妙的变化中表现出它的美。没有色彩的单纯,深含技法的单纯,表现出了素描独有的魅力。可是,实际中的素描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主流美术创作中它只是基础,只是辅助。
王式廓的《血衣》素描。


虽然素描的基础地位没有动摇,可是,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却在日益削减;虽然成名的美术家在其展览和画册中都不忘记放一些早期的素描或草图,以显示基础和过程,但是,美术创作过程中已经很难看到那不断反复的、严谨的、讲究的素描稿。这一方面是创作方法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造型能力和要求的下降;再一方面是浮躁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浮动的人心难以安静于素描的过程之中。如今,在期盼高峰的当下,高峰的矗立还是要依靠基础的宽厚、扎实,因此,抓基础依然是没有过时的话题和使命。

文章来源:《文艺报》2016年11月7日。
更多《文艺报》陈履生专栏内容阅读请点击以下链接
今天谁来主导国家殿堂的装饰?哪些位置该挂画?挂什么样的画?挂谁的画?
通俗文艺应该在大众化道路的前行中提高品质以远离庸俗
文化资源的配置与产品输送要契合公众的需求
重新认识中小学写字课程的基础教育性质以维系常态化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江洲履生”APP和

“陈履生美术馆商店”
公众号ID:chenartmuseum
敬请关注




用文化的步履

陈说平生的坚守
研究 | 交流 | 分享
陈履生美术馆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环湖北路88号花博园北大门东出口  雅集园


    关注 陈履生美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