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的“秋冻”原来这么讲究!

 

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养生方法,但有些人却被“冻”出了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时下,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养生方法,但有些人却被 “冻”出了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关于“秋冻”,你知道多少?正确的秋冻该怎样做?
为什么要秋冻?


所谓秋冻,就是秋季天气变凉,但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因为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耐寒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昼夜温差大,人的毛孔需要闭合起来以防着凉,如果过早把厚衣服穿上,毛孔会因为受热而张开。如果突然降温,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身。所以,人在秋季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但秋冻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冻。比如,当气温下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头部、脚部和腹部,“寒从脚起,热从头散”。
四个部位要捂好


腹 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很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女性尤要重视。
双 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就会乘虚而入。
脖 子

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 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冻伤。
五类人千万别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适合秋冻。
慢性胃病患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会经常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END





    关注 中国工伤保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