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小医生”,也不是网红,但患者爱我啊 奇点下基层

 

把每一个患者都转化成粉丝,才叫真有品牌。...

奇点下基层究竟啥是医生的品牌?

新医疗探索家
文|奇点居委会


今天奇点糕要给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北医举办的一次全科医生培训交流会上。当时有一位英国全科医学老师在做案例教学,他给出的案例大概是这样:一个65岁的老人,血压高于正常值,体重超标,长期吸烟,他第一次来到你的诊所,前三分钟你如何交流?

这是英国全科医生案例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通的例子,主要考察学生沟通能力,以及逐步筛查诊断的能力。当时现场反应很热烈,一些医生马上说:英国和中国的国情差别太大,这种案例分析没有意义;也有人说,中国医患关系很紧张,这个年纪的老人最不好沟通,应该先把所有的检查都做了;还有人说,当然是先建健康档案啦,国家就是这么规定的。总体上看,大部分医生都从被动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也有例外,一位来自中部省区的基层医生说:我会首先问他,“您这次来是因为哪里不舒服?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这其实是西方全科医生初诊时最常用的一个句式,但现场很多医生觉得这很作嘛,你说这些客套话干嘛,下一步不还是做检查开药嘛,说这么些没用的话干什么。

会后我和一位全科老师交流,得知这位基层医生是当地社区的“金牌”医生,年轻有热情,当地社区的老年人都爱的不行。这位医生两年前曾经去英国参加过为期两个月的全科交流学习,被英国医生沟通的能力折服,回国后就自己琢磨实践,不断学习,患者反馈越来越好。很多同事都不理解她:你干得再好,单位也不会多发你钱啊。但是她想得很清楚,“我能让患者在三分钟内信任我,这种能力就是财富,早晚都能变现。”

第二个是我们在拜访北京方庄社区时遇到的一位医生,她曾经参加过首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也去香港和加拿大做过全科医生交流培训。现在每逢过年过节,这位医生的短信微信就会被患者的祝福信息刷爆。她工作的一个秘诀是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包括家庭纠纷,因为很多社区患者的疾病都多多少少带一些心理问题。现在很多患者需要做一些相对复杂的治疗和手术时,也会首先询问这位医生的建议。

她告诉我们,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来自心态:原来觉得作为一个医生专业能力过硬就行了,其他的问题都出在患者身上。但是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和实践发现,沟通是一门大学问,作为一个全科医生,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

当然由于社区医疗机构在分配机制上存在一系列限制,这位医生的付出和回报也不成正比,但是她觉得这一切都是时机问题。

第三位是一所新型全科诊所的儿科医生,一年半前他从一所知名的公立医院跳槽出来,成为一名脱离体制的医生。虽然他目前每天接诊的孩子数量只相当于公立医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这些孩子家属几乎都转化成了他的忠实粉丝。在网上他有自己的妈妈群,不定期举办自己的在线讲座,也会积极参加很多线下的科普讲座。但他并不沉迷于在网上打造自己的品牌。

他认为作为一个服务基础医疗市场的医生,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个:首先是不断学习,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广泛的科普知识,这是和用户良好沟通的前提,因为用户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的;第二是掌握沟通技巧,在全科这个层面,治疗只占一部分,更多的时候需要了解用户的心理诉求,只有用户真正信任你,你给出的诊疗和预防方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三位医生都自称是“小医生”,他们也不是社交平台上的红人,但是他们业务半径内的患者都喜欢他们。他们有自己的品牌,但这个品牌不是社交品牌,不是学术领域的品牌,而是患者的信任品牌。当然这个品牌也并不能带来多少衍生价值,如果他们离开原来的执业地点,可能也没有多少患者会追随。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他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白手起家,凭借自己的智慧迅速积累用户。这样的医生未来一定值钱。




    关注 奇点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