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24)认知眼镜

 

眼镜戴久了,就该换一副了。...

(六十三)


一打开微信就看到晓晓在群里的一串冒泡:“你们还记得高中班上那个小D吗?”

“我的妈呀,工作了以后的男生太恐怖了,我们今天同学聚会,没聊几句他就来问我:晓晓你准备什么时候怀孕呀。”

“然后一直说他的同事一直在相亲呀,但是都很挑剔,给介绍的相亲对象都看不上。”

“还说男生挑女生都是看颜值的。”

我忍不住吐槽:“就是想娶个长的好看的生娃机器回家的意思么……”

“还有,他还说对男生来说,选对象时候最受欢迎的职业是老师。”

哈哈哈哈哈,买薯片还要挑个味道呢,选孩子他妈当然要看职业了,多“合情合理”。
(六十四)
我发现我好像是内置了战斗民族自动探测器的,玩的好的朋友很多都是西伯利亚出身,新班级里最开始熟悉的也是俄罗斯同学。

时间长了,我发现了战斗民族一大“定律”:几乎所有俄罗斯男生不论春夏秋冬都穿着熨烫平整的长袖衬衫。

之前问菲利普的时候,他耸耸肩:“在俄罗斯我们上课都是穿这样的,我已经习惯啦。”

我心里默默在这个问题后面打上“习惯”的回复标签。

但后来我发现他们不仅仅是上课,在课余生活时也是一样穿着长袖衬衫。

所以在昨晚同学聚会,看到斯拉瓦穿着衬衫打着领带来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了一次,“我觉得俄罗斯朋友们是很好分辨的,因为上课的时候总会穿的很正式,但是为什么咱们出来吃饭你也要这么穿呢?”说完,我暗示的往旁边瞟了一眼,示意他看穿着T恤的何塞,这位西班牙小哥正挤过来问:“嘿,你们要薯条吗?”

“暂时不要,谢谢。”斯拉瓦对他说,何塞耸耸肩转身又去问其他人。

“是因为习惯?”我接着问。

斯拉瓦想了一下:“差不多吧,但也不全是。在俄罗斯,对已经工作的人来说,肯定就要穿的很正式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会看情况吧,比如像政治系,法律系的,也会穿长袖衬衫正装外套,而艺术系的,就发挥天性啦。”

说完他又补充道:“我觉得这个是个人选择吧,只要不要穿着脏衣服就可以了。可我一开始到马德里的时候真的不太适应,怎么能穿着破的裤子来上课呢?”

我不解:“破的裤子?”

他用手给我比划:“就是这样,在腿上破了一条一条的……”

“破洞牛仔裤呀!”我忍不住笑出来:“哈哈哈哈,这是最新时尚呀!”

斯拉瓦摇摇头:“不不不,我接受不了这种‘时尚’”。

于是我把“习惯”的回复标签撕掉,重新写上“认知差异”。
(六十五)
并不是戴着眼镜的人才戴着眼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戴着“眼镜”。

这副“眼镜”的镜片经由不同工序打磨而成,家庭教育磨一磨,社会文化磨一磨,个人经历磨一磨……工序是否正确不得而知,打磨出的度数是否合适也不清楚,但最后你是透过这无数次打磨后的镜片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了《红楼梦》以后拿起纸巾感慨万千,他在那边流着哈喇子研究晴雯给宝玉炖的火腿鲜笋汤。

这就是为什么,高中还笑着一起去春游一起解数学题的同学,六七年后重逢,一见面就问“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遍又一遍地问:“为什么你们总是穿着正装?”

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小伙伴一脸严肃地问:“她怎么穿着破裤子就来了?”

一副眼镜戴的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视野固化,思维方式僵化,最后将自己的“所见”定义为真理,去强加给别人。

一个人一副眼镜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性别一副眼镜,一个群体一副眼镜,一个社会一副眼镜,一个国家一副眼镜。

你怎么还不找男朋友?你怎么还不结婚?你怎么不找个稳定的工作?

人家姑娘又漂亮又有学历,你怎么就看不上了?你怎么还不存钱买房?

一副眼镜构建一种认知体系,如果一个群体足够庞大,那么它所构建的认知体系,或多或少就会对其他人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

可能带来了正面力量,也可能制造了矛盾,激化了冲突。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换换眼镜吧,至少换换度数,不要让自己的视野只停留在一副“眼镜”后面。

简单地说,你管人家穿不穿破洞牛仔裤?

亦或者,我穿破洞牛仔裤还要你管?
欢迎关注全世界阿都有故事
帮你摘下眼镜 做眼保健操


    关注 全世界阿都有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