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乘起信论》心得分享(一六五)

 

「無餘涅槃者」。「令其安住無餘涅槃」。大家注意,這是一個名相,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者」。「令其安住無餘涅槃」。大家注意,這是一個名相,無餘涅槃。「無餘涅槃者。小乘則指灰身泯智言之。」小乘指的無餘涅槃是什麼意思?灰身泯智,我這個色身沒了。不是色心嗎,五蘊法嗎?小乘不是怕這五蘊法嗎?因為這五蘊法生滅,它很可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他不知道這五蘊法是「本性不生。不生故亦無有滅。不滅故本來涅槃」,本來就是涅槃。他非要尋求一個涅槃。你是騎著驢找驢,你本來就是涅槃的狀態,你還到哪去找涅槃呢?小乘指的這個無餘涅槃指的是什麼?灰身泯智。五蘊當中的色是身,智就是受想行識這四蘊。所以五蘊當中的色蘊通過灰身給它去掉。泯智,息滅,去除,泯滅。四蘊就是泯智。它講的這五個東西不存在了,消除掉了,他不再生死了,那我叫作無餘涅槃。

「今」,這個無餘涅槃跟小乘不一樣。這個無餘涅槃指的是什麼?「二死永亡言之」。這個「亡」字在這也可以念「無」。二死永亡言之,就是兩種生死永遠地去掉了,講的是叫無餘涅槃。這兩種死是哪兩種死?一個就是分段生死,一個就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指的是六道凡夫業繫苦相,因為起惑造業、因業受苦。這個苦是用造的業來繫縛著的,是受業力的牽引,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業繫苦相。這叫階段生死。四聖法界,三賢一聖法界:三賢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叫三賢,沒有證得法身,叫賢位;佛,十法界的佛法界就是法身大士那個法界,那叫聖人、分證即佛,我們在這叫隨分覺,《起信論》叫隨分覺。就是雖然他沒有證得滿月,但是他初一的月亮、初二的月亮,雖然很小但是是真月,他是部分證得了真如。十法界的眾生的三賢一聖法界,他們有沒有生死?有,他們叫變易生死。他變化啊,煩惱要去掉,所知障要去掉,煩惱障要去掉,每天都在變,這種變易也是一種生死現象。

所謂生死實際上就是一種變化,它沒有達到不變化的真如狀態之前,它都是生死現象。但是生死就是無常,生死就是變化,變化就是你做不了主啊。你六道凡夫受業力的牽引,你三賢一聖法界受到業識的牽引。我們六道凡夫受分別事識,就是前六識──起惑造業的機關,你看六識就是起惑造業嘛。起惑是第六,造業是前五。第六本身也在造業,意業;前五,身口。起惑是第六識的一個作用。第六識除了起惑之外,它還造意業。在意業的基礎上,我們又造了身業和口業。所以六識導致我們眾生叫業繫苦相。它以造業為本質,它的結果就是我們依據這個業力來在六道凡夫當中……為什麼叫凡夫?老跟這投胎、死亡,再投胎、再死亡。凡就是總是的意思,總是跟這輪流不止。這是我們是叫分別事識導致我們,令一切凡夫離不開生死。業識令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受生滅苦。業識就是生滅,就是變化。那比我們的分階段生死要好多了,但是還是變,還是苦。

所以,今指二死永亡言之。那就徹底就把生死解決了。這個無餘涅槃,我們看,那就是證得如來果位了——妙覺,等覺以上,一品生相無明沒了。它說,「令其安住無餘涅槃」,就要到達這種結果。那它說為什麼這樣做呢?剛才我們已經講了,因為他知道一切法本性無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滅故,隨順真如此三種相,真如有這三種相,我們隨順它,發大誓願,來讓眾生把這三種相實現了。因為你有真如,既然真如有這三種相,我就幫助你把這個相恢復,是名大願平等方便。

蕅益大師進一步解釋「知一切法本性無二」,這是說知一切法本性無二,知一切法彼此平等,知一切法究竟寂滅。也可以往下拉,它不是有三種相嗎?我們第一個,知一切法本性無二。那彼此平等,我再把「知一切法」拉到「彼此平等」前面,叫「知一切法彼此平等」。究竟寂滅,「知一切法究竟寂滅」,沒問題。這三個「知」:第一個知,知道本性無二;第二個知,知道彼此平等;第三個知,知道究竟寂滅。蕅益大師首先講,你知道本性無二,一切法本性無二,這指的是什麼意思?「知一切法本性無二。則於眾生不起上中下想。」都是一個佛性,從性上來講是一致的。沒有什麼眾生有上根、中跟、下根,沒有!他的聰明智慧、他的功德、他的本事、他的智慧、他的能力,沒有上中下。平等了吧?平等救護一切眾生,為什麼?性平等、相平等、用平等啊,你能不平等救護一切眾生嗎?所以,則於眾生不起上中下想。

「知一切法彼此平等」。你看,知一切法本性無二,則於眾生不起上中下想。蕅益大師把這「知一切法」又拉到了「彼此平等」的前面。知一切法彼此平等,然後「則於眾生不起怨親等想」。彼此平等。這是我的親人,這是我的怨家,彼此是平等的。成親人相,成冤家相,這不就眾生成的相嗎?「等」,你看它,注意:則於眾生不起怨親等想。有怨有親、有善有惡,這都是眾生成的相啊。體上來講,則於眾生不起上中下想。沒有,從根上來講,根性上來講,都是平等的,都是佛。從相上來講,有些是我的親人,跟我的關係,有些是我的冤家,這是相。所以則於眾生不起怨親等想。

第三個,「知一切法究竟寂滅。則於眾生不起用小化想」。我度化眾生,我給你化到什麼程度?小化就是聲聞緣覺,證得人空真如——對不起你。人空真如,他還認為有法的生滅。法也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還必須把法的這種生滅現象給它解決掉。所以你對眾生度化到什麼程度,要用了義,讓他達到究竟寂滅。你不能弄的半途中你就不管他了,你讓他停在聲聞緣覺小乘上,那不叫大願平等,那不叫大願。大願大到一直要給他救拔到如來果地上。「則於眾生不起用小化想」。眾生發揮作用,體相用,我們可以把眾生這個真如心給用到極致啊!因為他有真如,我們順著真如,應該達到真如的寂滅相,你可千萬別半途而廢,把眾生度到一半你就不管他了。就這意思。究竟寂滅故,則於眾生不起用小化想。你就不要使用小教來化他,小乘教,要用大乘教,讓他達到真如的究竟寂滅的這個特點。

「皆亦隨順真如性故」。你這樣做,你怎麼做呢?於眾生不起上中下想,於眾生不起怨親等想,於眾生不起用小化想,你這樣做都是順著真如,是不是?因為隨順真如此三種相嘛,都是順著真如的性來做的事情。

蕅益大師接著說:「此四方便。」這四個方便,第一個是行根本方便、能止息方便、增長善根方便、大願平等方便。「此四方便。並是稱性起修。」「並」在這裡邊就是全。全是符合隨順了真如的性的修行。稱性就是符合,就是隨順的意思。它不是說嘛,隨順真如。隨順真如修行善業,隨順真如此三種相、發大誓願……全都是,等等等等,「並是稱性起修。全修顯性」。全部的修行最後就能把真如的性給顯發出來。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全修顯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根據你是佛我來起修;是心作佛,我根據你的心能做成佛,我全修顯你的佛性。我顯你的佛性不就把你做出來了嗎?但是我通過什麼把你給顯出來呢?我通過修行。修行不就是做嗎?全修顯性就是是心作佛。它有這個能力,因為真如具備一切功德,離一切障,它沒問題的。

「並是稱性起修。全修顯性。未發心前。由此方便而得發心。」你看他說得很清楚,蕅益大師。沒有發心,沒有發這三種心:第一,正直心;第二,深重心;第三,大悲心。沒有發心之前,「由此方便而得發心」,通過這四個方便行而發心。「既發心後」。你看,我們注意看,「未發心前。由此方便而得發心」是不是就是蕅益大師說的稱性起修?沒發出來呢,性還沒顯出來呢,我先修起來,那麼由此方便而得發心。「稱性起修。全修顯性」就是我們這裡說的「未發心前。由此方便而得發心」。發了心不就全修顯性了嗎?沒發心前我就修,這叫什麼?稱性起修。修完了以後,我的心發出來了,叫全修顯性,就是蕅益大師這句話:未發心前,由此方便……未發心前講的是稱性起修,由此方便而得發心講的就是全修顯性。既發心後,你發了心以後怎麼著啊?「由此方便而階極果」,靠著這四個方便(階就是達到,階級,階是動詞),達到極果,極果就是如來果。「故名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也」,所以我們說這四方便行是一切如來得道的正因。因為有了這個因——四個方便行,最後我們才得到如來的這個果。這四個方便行就是如來得道的正因,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

我們接下來再把這四個方便行,再給大家再學習一遍。我們從頭到尾把《起信論》這一篇「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這一段再重新學習一遍。

「復次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問。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鑛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法。彼方便行。略有四種。一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本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又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善行。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真如離於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隨順(真如)以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二能止息方便。所謂慚愧及以悔過。此能止息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真如(本)離一切過失相故。隨順真如。止息諸惡。是名能止息方便。三增長善根方便。謂於三寶所。起愛敬心。尊重供養。頂禮稱讚。隨喜勸請。正信增長。乃至志求無上菩提。為佛法僧威力所護。業障清淨。善根不退。以真如(本)離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隨順真如。修行善業。是名生長善根方便。四大願平等方便。謂發誓願。盡未來際。平等救護一切眾生。令其安住無餘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無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滅故。隨順真如此三種相。發大誓願。是名大願平等方便。」

這四方便行,我們就學習完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一起學習。謝謝大家!

【相关资源下载提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本公司网站获取完整讲义及下载链接。




    关注 胡小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