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致良知心得分享(30)《寄李道夫》

 

读后感分享:这篇文章写于1515年乙亥(乙亥月为第12干支,指立冬到大雪期间)。王阳明先生自1510年农历...



读后感分享:

这篇文章写于1515年乙亥(乙亥月为第12干支,指立冬到大雪期间)。王阳明先生自1510年农历三月在贵州龙场贬谪期结束后,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庐陵县县令。庐陵是王阳明在龙场创建心学后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地方,他很快就使盛产“刁民”的庐陵县有明显改观,成绩显著。在1510年农历十二月,他被提升为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后来又不断换了好几个岗位,写这篇书信时他任南京鸿胪寺卿(查百度,鸿胪寺为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正四品衙门)。在1510至1516年,王阳明先生在北京、浙江余姚和南京之间来回游走,虽然有官职在身,但他把传播心学作为第一要务,经常和弟子们选择山水秀丽的地方一边游览一边讲学。

李道夫为王阳明的弟子,这封信主要内容是:王阳明一来对李道夫对自己心学的认同和积极传播之举表示十分欣慰,他说像李道夫这样的弘毅之士有二三人,就”自足以为天下倡“了。但他既有欢喜也有担忧,他认为方法很重要,”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即说如果要援救落海的人,须救其上岸然后再授予衣食,如果把衣食投入大海波涛,会适得其反,反而使他加重负担而沉溺。所以,传播心学也应该因地制宜,“宽心平气以薰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不会有“捍格(即格格不入)不胜之患”。

这封书信虽然不长,但感受到:

一是王阳明作为教育家的睿智。他教导学生“欲速则不达”,不要急于求成,要因势利导,因事“启沃“(开导),宽心气平去熏陶。二是要”对症下药“,帮助别人要讲究方法,要以最合适方式给予别人最需要的。

二是感受到王阳明在传播心学过程中也受到很多阻扰。他的“知行合一”和朱熹说的““论先后,知为先”(《朱子家语》卷九)是有冲突的,他以“心即理”为理论前提,批评朱熹“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是导致“知行之所以二也”的原因。这在当时十分崇尚朱熹学说的明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所以,他也受到很多朱学“粉丝”官员的排斥,也是导致他后来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没得到朝廷重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

读这封书信,联想到企业管理,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是否也对员工的需求做到“精准了解”、对下属的引导做到“恰当帮助”呢?我们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我们是否都做到了“宽平气和”、“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呢?此外,这种思维也可以推理到和外部的关系,阳明心学的理念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也因经常思考和外界的关系怎么才能更加和谐。作为企业,要考虑如何和供应商、客户建立更良好的关系,如何为产业链的相关者构建利益共同体,打造一个共生共存的优良生态圈?有了思考,就应付之行动,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夏凉冬暖于2106年11月13日



寄李道夫

乙亥  1515年   王守仁

(11.1)此学不讲久矣。鄙人之见,自谓于此颇有发明。而闻者往往诋以为异,独执事倾心相信,确然不疑,其为喜慰,何啻空谷之足音!

别后时闻士夫传说,近又徐曰仁自西江还,益得备闻执事任道之勇、执德之坚,令人起跃奋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诚得弘毅如执事者二三人,自足以为天下倡。彼依阿偻你之徒虽多,亦奚以为哉?幸甚幸甚!

(11.2)比闻列郡之始,即欲以此学为教,仁者之心自然若此,仆诚甚为执事喜,然又甚为执事忧也。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

故凡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薰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不然,将有捍格不胜之患,而且为君子爱人之累,不知尊意以为何如耶?

(11.3)病疏已再上,尚未得报。果遂此图,舟过嘉禾,面话有日。



(欢迎长按上述图案识别二维码后关注“夏凉冬暖”公众号)


    关注 夏凉冬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