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俊不已——白石老人的逗比人物画

 

孩子们比大人笑得真诚爽快,而笨人要比聪明人更爱笑,老百姓比达官贵人爱笑;天真纯朴的人比矫柔做作的人相比要爱笑多一些,善良的人比记仇的人要爱笑。我们不知道白石老人是否爱笑,但相信这些话有助理解他笔下的幽默感。...

孩子们比大人笑得真诚爽快,而笨人要比聪明人更爱笑,老百姓比达官贵人爱笑;天真纯朴的人比矫柔做作的人相比要爱笑多一些,善良的人比记仇的人要爱笑。我们不知道白石老人是否爱笑,但相信这些话有助理解他笔下的幽默感。
图1 《挖耳图》


图2 《挖耳图》局部
其实齐白石早年在人物画上,下了不少功夫;《芥子园画传》不用说,是那个年代样板戏,学美术的最基础雄起。白石老人约在25岁时,曾拜乡贤萧姓画家为师,专学人物画。当时的白石老人倾心扬州八怪,犹喜黄慎和金农,每得黄画必悬于壁上,推敲数日,默记于胸,可见他对其画风的痴迷,完全反映在自己的画作上,并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影响。“尤其是仕女,几乎三天两头有人要我画的。我常给他们画些西施、洛神之类。也有人点景要画细致的,像文姬归汉、木兰从军等等。他们都说我画得很美,开玩笑似的叫我‘齐美人’”。这种工致的线描工笔后来画得就很少了,更多作简笔写意一路。他笔下塑造了很多老人形象,有名的如米芾、钟馗,无名的就更多了。不管是神仙罗汉还是高人名士,白石老人总能撷取最有意味的瞬间来表现人物。


图3《挖耳图》
图4 《挖耳图》局部
图1为晚年作品和图3为60-70岁时期作品,这两幅白石老人的《挖耳图》,有限的几笔屈指可数,人物动态憨足;将这种挖耳瞬间痒痒的享受状态和略闭眼微咬牙体验表情展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白石老人作画极其认真,看似简单的构图,常常是经过反复的斟酌,所以不管是简约还是复杂,都能很有看头嚼劲。而笔墨下的趣味,刻画人物的自在状态,没有特别的寓意,均是有趣味而已;则是白石老人的拿手绝活,虽常有重样儿,但绝不会完全“依样画瓢”的。白石老人还喜画《挖耳图》,通常刻画坐姿老者,一脚踏凳,一脚踩地,一眼睁,一眼闭,作挖耳状。在现代社会,人的自在状态被“人格面具”(扮出的社会角色状态)深深地掩藏了,对这种自在享受状态的欣赏,至少能获得暂时的自由感。白石老人的生动描绘,也许并非自觉地暗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但其艺术的幽默与智慧,与他的丰富经历、农民特质有着相当的关系。

图5 《挖耳图》(赝品)
我们对比图1图3和图5,看看三者者之间表现技法的线条力度和墨色圆润,瞬间表情刻画入味的程度,以及书法流畅气息和起承转合功夫,一一对比就很容易看出真伪。其实书画鉴赏也是一门比较学,真东西看多了,自然容易判断。


图6 《婴戏图》


图7 《不醉不归》


图8 《拟雪个图》


图9 《抚琴图》


这图6-图9乍一看画的怎么样?在细看图8用个毛发捅鼻孔,要打喷汔表情,够逗比的了。是不是有朋友觉得这像小孩画的? 如果您有这种感觉,那么您领悟到了精髓所在,逗比画里最经典的一些作品,其风格恰在于简洁传神、朴拙自然。艺术是相通的,简洁、朴素是几乎所有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追求的境界。在文学领域,一部洋洋洒洒百万字的小说可能很吸引你,但你最多看两三遍就烦了,而一首诗歌却能让你诵读千遍仍觉回味悠长,这就是简洁的美,把表现的内容浓缩到极致,剩下的是广阔想象体会的空间。在西画领域,毕加索曾说:“我14岁就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一直努力想画得像个孩子”,这就是追求朴素的美,抛却世俗喜好、约定成法,用一颗赤子之心来表现这个世界。


图10 《老当益壮》


图11 《老当益壮》局部


《老当益壮》表现生命的另一面:积极向上,不服老,不认输。画中老人挺腰举杖,一副“英雄”状。但其神情与年龄的矛盾,如儿童欲作大人状,令人哑然失笑。生活中的白石老人沉默寡言,画中的自我却充满天真。


图12《老当益壮》
有些扯远了,我们用白石老人自己的话来说,画画的最高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画画如果一味追求画得像,虽然容易得到称赞(媚俗),但那只是把自己变成了照相机,这不是画家应追求的境界,画画如果一味追求抽象,让大家都不懂画的是什么,那是欺世盗名而已,所以,最可贵的是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风格,就是把纷杂的世间万物,概括成寥寥几笔潇洒的笔墨,既似又不似,简单、朴素、传神,虽然不能第一眼抓住你的眼球,但能让你慢慢体会出味道,百看不厌。


图13 《挠痒图》


图14  《挠痒图》局部


图14的《挠痒图》钟馗本人似在体验痒痒之处,身体僵直,神情回味寻找似有小鬼之手总不解瘙痒之恨。而小鬼则面无表情,纯属滥竽充数,一副极不情愿的苦瓜相。这就是白石老人技法高超所在,总是能捕捉瞬间的神韵。再说一个小段子吧,让大家体会什么是似与不似之间,大家都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虾,现实中的虾有7对脚,而白石老人画的虾只有5对脚,这是画家在无数次揣摩后对事物的概括,对“形”做适当的取舍,但却能更好地表达出“神”,这就是中国大写意画的精神所在。


图15《读书图》


图16《读书图》局部


图17《读书图》(赝品)
白石老人用大写意笔法,画过若干幅大同小异的《读书图》。此乃北京画院藏立轴,另有北京荣宝斋藏一册页。两件作品系出同一稿本,都画一个不修边幅的有须老者,穿肥大破旧的衣服,着拖鞋(草鞋),一副无所事事、自在逍遥的样子。他半坐半仰于山石之上,举一线装书欲读,但眼望天空,却不看书。两幅中,此幅刻画人物、勾线和着色相对工整。所谓“相汝之貌,令人可憎。相汝之形,百事无能”。应与白石老人对道家无为思想的理解有关,但这些题句近于自嘲,有点正话反说之意。


图18《不喜酒》


图19《得财图》


白石老人不但是位大画家,他还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篆刻家,大家仔细看看这画面上的用笔,有没有一种金石篆刻中那种笔画的味道?齐白石的画,用笔老辣、有力、一笔是一笔,扎扎实实、潇潇洒洒,这就是大写意画中笔墨的韵味。大家再仔细看看,图18那衣襟,用笔多么飘逸,而袖子那几笔粗大的线条,似乎在诉说着画中这个老先生的放荡不羁、傲然独处。中国画追求的是线条的艺术,这与我们的书法一脉相承,线条的跌宕起伏、粗细强弱能带来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与表现的主题和形象联系在一起,交织出了一幅画的笔墨气质。


图20《教子图》


图21《无量寿佛》


如果说,齐白石的花鸟画是成立其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并在八大、石涛以来的文人画脱俗的典型间隙中找到一条新的视觉意象和精神。那么,他的人物画则可以说是“民间味”意涵的具体呈现。19世纪20年代,齐白石的人物画多以佛道仙人为主,此帧《无量寿佛》即作于此时。齐白石的人物画往往执笔涂抹,不入常格,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此画写一跌坐的无量寿佛,造型生动传神,笔墨凝练简约,线条自由率意,以墨色浓淡干湿表现出袍服的质感和衣纹转折的关系。画左上方是典型的由《天发神忏碑》与《三公山碑》一脉相承的“无量寿佛”画题,增强了画面的气势,与画像相得益彰。无量寿佛又称长寿佛,是阿弥陀佛的化现,这是齐白石笔下的最受欢迎的创作题材之一。它不仅寄寓了画家祈愿佛陀加持众生健康长寿的美意,同时也迎合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民间净土宗的信仰风尚。


图22《偷甕图》


图23《偷甕图》局部


图22取法黄慎,已见参以冬心的笔墨轨迹,表现在用笔上,颇见粗旷,参以颤笔,衣服表现浓淡相间。人物线条已从单纯学黄的繁线,转化为吸收金冬心以后非常简练的用线造型。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白石老人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图24《酒酣图》


图25《酒酣图》局部


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的匠心独运。中国写意画追求重神不重形,那么什么是一幅国画的“神”?我的体会是,神就是那个让一幅画“活”起来的要素,可以通过造型、动作、用笔等多种方式传达,让画出的东西有了生命,用流行的话说就是,让一幅画有了“气质”可以看,国画主要看气质。神往往很难把握,也许一点点偏差就能让一幅画无神,在看看图25这幅画里的人物看似简单勾勒,但准确地画出了钟馗酒酣开坛时双指抱住拧开的姿势,而眼神似有捉摸坛内余酒多少的情韵,这就是神来之笔。
图26《百寿图》


图27《百寿图》局部


图28《百寿图》(赝品)


图26为白石老人70岁后作品,并以两大篆字“百寿”入画,更可知为齐白石精心绘制作品。“百寿”题材白石有多幅,大抵为古装母子图。本幅选取的角度为母亲的背影和怀抱的幼童。母亲大襟以极富篆隶笔意的墨线大笔勾勒,未设色,裙裤薄施淡红,幼童正面观众,衣服施以朱红,脸庞淡染赭色与花青,突出了幼童的圆润肌肤和青春稚嫩,幼童眉眼清澈,而运笔粗重,以粗衬细的手法颇具新意。幼童手握的松枝与母亲的环佩则暗示了长寿的含义。这幅《百寿图》是将“民间气息”和“真实情感”巧妙融合的精品之作,既以民间常见的拜寿为题材,又借此展现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亲情。此画面布局使观画者与画面本身的距离拉得很近,仿佛我们就站在母子身后,孩子正好一转身冲着观者微笑。此画的精妙之处也就在于此。整幅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场感,生活气息浓烈,情真意切,画面与观者之间是坦诚相见的,没有任何的隔阂。


图29《不倒翁》


图30《不倒翁》局部


齐白石能画人像,但不画自像画,只喜欢画带有自写性质的有趣人物,譬如图29《不倒翁》、《偷甕图》,《教子图》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呈现一个童心未泯的老者情状和自我意识。那时,齐白石常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他不愿与人直面论说是非,而采取“一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超脱态度。他在北平艺专上课,课间总是坐在教室一角,不去教师休息室,以避人口舌之锋;但心中不平,难免在画中、诗中、印中有所流露。印文“流俗之所轻也”即一例。此外,这些画作与题句,都带着儿童般的率真,观者感受的,以毫不掩饰、近乎幼童心态的粗率性格本身。白石老人晚年,常把自己的纯真化为审美对象,他曾刻过一方印,印文是“吾狐也”,并刻边款加以解释:“吾生性多疑,是吾所短。”公开告诉人自己像狐狸那么狡猾,有点像孩子说“我心眼可多呢”,人们在童真面前,总是可以得到精神舒解的。


图31《对饮图》
图31《
饮图》描绘饮酒与推却。两位老人对饮,执壶者还要斟酒,却饮者喝晕了,摆手示意说“唱够了”。题曰:“却饮者白石,劝饮者客也。”原来是他请客人唱酒,到后来竟宾主颠倒,劝饮者反被劝饮!


图32《骂人图》
图32《人骂我我也骂人》画一老人正面坐,一手旁指,表情或皱眉,或怨怒,或淡然有笑意。题“人骂我我也骂人”或“骂谁”。被人骂而还之以骂,本乎自卫本能,是人类关系中最普遍的现象,艺术大师也像普通人那样坦陈“骂人”,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的真实和痛快,构成幽默感。“人骂我我也骂人”和“人骂之,一笑”从不同方面陈述了老人的性格,“我也骂”是情感化的,“一笑”含着些理性控制,而笑着说“我也骂”,则近于智慧的超脱了。


图33《耳食图》
图33《耳食图》出自一个历史典故。《史记·六国年表记》说轻信传闻的俗学浅识如“耳食”,“耳食”便成了盲听盲信一类人物和行为的代称。白石老人以此典作画,通常都是描绘一个老人用餐,却举筷向耳边送去。桌上摆着一杯、一壶、一盘,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生活里做事不得要领、不着边际的人到处都有,但此幅之着意不在讽刺,而在幽默,让人在获得愉快的同时有所省悟。


图34《盗甕图》
图34《盗甕图》,以出现在现实的市井人物为题材,并带有一些自写性质,表达了画家对自己生活中一些轶事和感触以及对现实社会真诚而直率的看法,更是作为对某种人间事物和现象的反省、嘲讽或者是个人生活的花絮、情感的抒发。从画面看该画造型落笔,看似随意,实不随意。在表现手法上,他将八大、石涛和金农的画风融为一体,用笔减省、意趣横生,却不乏善良、朴素、睿智、幽默,形成了白石老人特有的稚拙纯朴、凝练平和的个人风貌。


图35 册页一套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此乃白石老人名言。古今写意人物画,有能似而不求似者,有不能似也不求似者,白石老人无疑当属前者,他不同于那种玩笔墨游戏的画家。他画过肖像,有写实的功夫垫底,把握特征能力很强,又注意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因此他笔下人物总是有较多面目,神情姿态亦较丰富、鲜活。用笔随意、不拘格法、朴拙老辣、简约直率,略于写形体貌却精于传神达意,同时幽默天真,饱含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意趣,这可谓是齐白石大笔写意人物画的基本风格。白石老人朴实谦虚、自信自强,使他的作品也体现出刚柔兼济,工书俱佳的特色,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地以经典笔墨意趣传达现代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得益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因此他的画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岂止是逗比两字?
备注及参考文献:

1.《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此地无声——齐白石花卉小品漫话

2. 又见空山——白石老人的用墨探微

3.“秀逸高韵”戴思望——新安画派系列(四)

4. 大象无形——黄宾虹写生拟古画稿之探微

5. 刘墉书法——“肥厚静”的笔墨特点

6. 黄胄人物——84年后及晚年的笔墨特点

尚敷拍卖

竞答公布  第17期 


▲有奖竞答图片

竞答题目:微信中标注“有奖竞答图片”的作者是谁?

答       案:梁巘

竞答名单:请以下前5位老师(按留言时间排序)添加微信号: yrunhui12333 或 18351230208 领取红包。

备       注:“尚敷拍卖”公众微信定期公布竞答正确的前5名(仅限添加“尚敷精舍”微信公众号的师友),以示公证。

竞答名单(点击查看大图)




已有1071+同行已关注我们,您还在犹豫什么?















    关注 尚敷精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