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城市形态的变迁—咸阳(1371-194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编者按】咸阳市,是今天关中平原四大城市之一(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也是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咸阳市,是今天关中平原四大城市之一(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也是一座知名度比较高的城市,主要原因自然在于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的秦朝,把国都建在了这里。讲咸阳的历史,最浓墨重彩的应当是这一段。不过,秦代的咸阳,随着楚人一炬,早已化为焦土,荒废千年;今天的咸阳市,实际上是在始建于明代的一个小小的县城上发展而来的。本文即主要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为您呈现近650年间,咸阳从一个渭北小县,发展为关中重镇的曲折历程。
咸阳素称古都,而盛极于秦;然而,现代咸阳城市形态的形成,却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的咸阳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重修咸阳县志》为基础,结合其他材料,可以复原咸阳城市形态在明代的变化情况。而通过参阅1995年版《咸阳市秦都区志》和1996年版《渭城区志》,可大致反应咸阳城市在近现代的变迁。

城垣。东西、南北两条街巷交汇于县衙正门,形成“T”字形布局,是为明代规划城市的典型手法。

西门,即今中山街;与县门正对有南北向小巷,今仍名县门巷,该巷北通县衙大门,南通南城垣。东西、南北两条街巷交汇于县衙正门,形成“T”字形布局,是为明代规划城市的典型手法。
一、咸阳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明以前聚落遗迹

咸阳市坐落于关中平原中部,城市所在区域,系关中构造盆地中部的渭河北岸地堑地带。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北至南呈阶梯状向渭河倾斜,形成黄土台塬、渭河阶地、漫滩的地貌。北部黄土台塬,塬面平坦,为区域内主要的农耕区。渭河冲积平原,分布于本区南部,由于侵蚀堆积轮回的演变,发育成三级河流阶地和河漫滩。咸阳市濒临渭河北岸,而渭河流域属暖温带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降水量变率大,加之黄土深厚,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较高。河道易变化,主流南北摆动不定,两岸常塌陷毁田,威胁沿岸人们的生存。因此,早期咸阳地区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分布在距渭河有一定距离的二级阶地上,如仰韶文化胡家沟遗址、何家堡遗址、任家咀遗址、聂家沟遗址,以及尹家村遗址、沈家村遗址;龙山文化吕村遗址、两寺渡遗址等,皆位于此地带。及至西汉,在咸阳北塬大兴帝陵,并随陵建造奉陵邑,也是建造在北部地势高燥地区,而远离渭河,如长陵邑故城、安陵邑故城、平陵邑故城。而汉渭城故城也建造在这一带。

钟楼已毁,故址在今中山街-永绥街什字,在旧西门外约450米处,且正在旧东西大街向西的延长线上。
(重建的咸阳钟楼。)

自钟楼再向西约270米,今西宁街与乐育南路交错口处,为新西门故址。西墙大致沿今乐育南路向南北延伸。西墙向北至今人民中路东折,向东延伸,为北墙,至今人民东路-东风路什字为止,为北墙。北墙沿今东风路南折,为东墙,与旧城南墙相接。新拓南墙则大致沿今渭阳东路向西延伸,与新筑西墙相接。新城东西狭长、南北短促;东、西、北三墙平直;南墙曲折,当是为了迁就渭河河岸所致。新城墙周长约5公里,超过旧城甚多,拓城规模之大,无异于新建一座咸阳城。

新城新辟了六座城门。西城部分,以钟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二、明洪武四年至嘉靖二十五年咸阳县城市形态复原(1371-1546)

始建于唐代的咸阳县城,在元末被废弃。废弃的原因一说是因为元末战乱,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应当是渭河渡口的变迁。元末明初,随着渭河河道的摆动,渭河渡口由唐咸阳县城南部,转移至渭水驿附近。渭水驿故址在今咸阳市渭城区咸阳市公安局渭城分局附近。明代的咸阳县城,就是在这里发展起来。

县衙临渭水驿而建,故址在今咸阳市渭城区咸阳市公安局渭城分局。县衙前有东西大街,通东门、西门,即今中山街;与县门正对有南北向小巷,今仍名县门巷,该巷北通县衙大门,南通南城垣。东西、南北两条街巷交汇于县衙正门,形成“T”字形布局,是为明代规划城市的典型手法。

三、嘉靖二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四年咸阳县城市形态复原(1547-1935)

明嘉靖二十六年,咸阳县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城事件。《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钟楼已毁,故址在今中山街-永绥街什字,在旧西门外约450米处,且正在旧东西大街向西的延长线上。《渭城区志》这样叙述民国时期咸阳县商业分布情况。民国时期,北大街为粮行聚集区,有大小粮店30多家,以经营小麦为主。南大街、东大街为花(棉花)行聚集区,主要经营地产及泾阳、三原棉花。收购打包后,运往沿海一带果子市街、中山街为日用百货、绸缎布匹、干鲜果品等商贩的聚集区,东街为土特山货商的聚集区。西大街市面相对较为清淡。总之,在嘉靖二十六年拓城之后,咸阳县城规模大为拓展,而城内大致可分成三大区域:以商业为重心的北城、以军事控守为重心的西城,以及旧城。此次拓城之后,咸阳县城市形态大体定型。之后清代及民国初年之营建,不过在此前框架下的修整、重建,而于城市形态之概貌变化不大。

四、民国二十六年以后的咸阳县城市形态变化(1936-1949)

民国24年(1935年)1月,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段动工兴建,建成咸阳火车站及渭河铁路桥。1936年1月通车咸阳。火车的修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从而改变了维持近400年的咸阳县城市形态。1935年陇海铁路渭河铁路桥建成,并将咸阳火车站定址在咸阳县北门外直线距离670米处。近代铁路火车站的选址,往往对旧城产生微妙的影响。如果火车站与旧城之间存在适当的距离,那么在这段空间内往往迅速形成新的市区,如开封、郑州等;如果火车站紧贴旧城,则往往难以形成新的市区,如西安;如果火车站距离任何一座旧城距离过远,则往往形成新的城市,如直隶新城县的高碑店、正定县的石家庄等。咸阳县旧城与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恰属于第一种情况,有利于新市区的发育。

五、结语

明初至民国时期,咸阳的城市形态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明初的咸阳县城布局以东西大街为轴心,各主要建筑沿街而建,并在建筑前伸出街道,形成“T”字形街道框架。嘉靖二十六年拓城后的咸阳县,新增了城北的商业区和城西的军事区,城北街道以旧城城门为原点向外辐射,或贴城墙而建,显示出自然生长的特征;城西街道则以钟楼为中心向四周伸展,小巷笔直,与大街近垂直相交,显示出浓郁的规划意味。民国二十六年以后的咸阳县城市形态,则受到铁路修通与火车站选址的显著影响,在旧城与火车站之间自发形成了道路。咸阳近500年城市形态的变迁,是在人为规划与自然生长两种状态的结合下形成的。

文|小鸣

编辑|彼岸花

推送|高溯


    关注 西藏民大社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