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武安商帮,你不知道的历史记载...

 

商会圈|cccu_online中国第一商会社交平台(加入社群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右下角“写评论”分享您的观...

商会圈|cccu_online
中国第一商会社交平台
(加入社群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右下角“写评论”分享您的观点)
来源|武安之窗

作者|安秋生

说起商帮,国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晋商、徽商,他们辉煌的业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在河北南部,也曾走出过一个闻名遐迩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为了生存走南闯北,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他们的商铺遍布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这就是武安商帮。

关于武安商帮,史志资料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嘉靖年间编纂的《彰德府志》:

“武安最多商贾,厢坊村墟罔不居货。”

所有的村镇都有商业,所有的房屋都在储藏货物!哇塞!当年武安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商家多少商人呢?史实证明,至少从明朝以来,“武安商人”一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仅人数众多、活动区域广大,而且影响甚巨。

他们纵横天下,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中国商界一个让人刮目相视的团队。对此,明清商业史专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有专著记述,他称“河南商帮”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而“河南商帮”主要是由武安和怀庆两个地域的商人组成(武安1949年以前归河南省管辖)。王兴亚在《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一书中对武安商帮的概况作了这样的叙述:



武安商人兴起于明中叶,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 武安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与山西商人的形成大致相同。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谋生,纷纷从事商业经营。开始是在本地区,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从事流动经营,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逐渐由经营药材扩大到药材、绸布、和山绸的经营,由在本地区的经营扩大到辽宁、吉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安徽等地,并且活跃于各地的城乡。随着他们外出经营在经济上实力的增长,以其经营的所在地逐渐形成了武安商业集团,以其经营所在地划分,可分为河南帮、山东帮、关东帮、河北帮、苏皖帮、山陕甘帮等。

这段话告诉我们,武安人自古经商的多,主要原因是“地处山区,土地贫瘠 ”。 清朝中叶以后武安商业的大发展,则是在“地处山区,土地贫瘠 ” 之外,人口又骤然增加。据史料记载:武安的人口规模,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时为五万有余;到了1934年,已经增加到377515人。 人口增长六倍多,而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并没有改变,“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的生产条件没有改变,人民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武安人做生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两大行业:绸布和中药,其中以药商为巨擘。除此外,具有区域性影响的还有补锅、掌箩、烧砖烧盆等带有手艺性质的服务业。对于其经营地,向有“南绸北药”之说,意思是卖绸布、开绸缎庄的,多在南方,从安阳、郑州、开封、亳州、蚌埠,一直到苏州、上海,沿线主要城镇几乎都有。卖中药的,从河北、内蒙、青海、宁夏,一直到内蒙、东三省中俄边界,特别是在东北,“凡是冒烟的地方,就有武安人在卖药”,数量上处于垄断地位。

当然,这是相对说的,相对而言,绸缎庄在南方居多,但在太原、西安等地也有不少,太原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宏顺德” 绸缎庄,就是武安人开的。卖中药在北方居多,但在河南怀庆,江苏徐州、连云港,安徽亳州等地,都有武安人很出名的药店。武安人干这两个行当,素有传统和经验,形成了规模,做出了影响。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武安商人在二十个省市区都有分布,可谓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

说绸缎庄,可以举苏州为例。在苏州,至今保存有“河南武安会馆”。苏州有许多当年的商人会馆,比方“山陕会馆”、“潮州会馆”等。但 “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一带的商人合建的;“潮州会馆”也是广东很大一个地区的商人合建的。而“河南武安会馆”则是武安区区一个县的商人合建的。

这至少说明,当时来苏州设庄办货的武安商人数量很多!绸布以开封之贾三合、彰德之祥顺公,为最有历史。“贾三合”创设于明朝崇祯年间,资格可谓老矣,但在民国时规模不大,仅在郑州、卫辉设立数家分号。“祥顺公”即伯延房姓在安阳创业起家之老号,在道口、怀庆、木栾店都有分号,极为发达。后来挟余资贸易关外,同时在大河南北展开业务,势头炽烈一时无人可比。

民国时开封之“四大德”(德庆恒、德庆成,德庆兴、德茂恒)各占商界重要地位,都是他们的铺号。亳州筢子巷的“和泰恒”的东家是武安庄晏村韩和山,在涡河两岸影响巨大,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在上述地区,“武安一帮”的名头甚为响亮。



中药材是一个利润空间很大的行业,正如俗话所说,“黄金有价药无价”,武安民间流传着“打了铁,卖了药,各行生意做不着”的谣谚。武安人经营中药材时间上很早,而且从业人数很多。

起初他们是把太行山的药材带到药市上出售,后来扩大到在祁州、禹州等药市间推车贸易,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常年跋涉,获利不大。至乾隆、嘉庆年间,乃从行商转为坐贾,同时也扩大了活动区域。

民国版《武安县志》这样记载:乾隆中,民殷国富 ,到处升平,内地商业已成供过于求之疲弱现象,遂有聪明人士,思向关外发展,以浚利源。时龙泉武公者,首创“临泰”于奉天,经营药材,是为武安商人在关东贸易之起点。迨嘉庆初,复有表兄弟三人,曰伯延徐某,曰同会宋某,曰万年李祥者,联袂出关组设药店,频年奋斗,而首屈一指之徐和发,遂勃然以兴。

设店经营,前店后厂,制售一体,批零兼营,新的营业方式迅速成型,为长城内外的武安药商普遍采纳。以北方最大的药市安国药市(原称祁州药市)为例,建于清同治四年,即1865 年的《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是这样记载的: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而河南彰德府之武安帮独阙。

有间,咸丰辛酉冬,李公久青,其同行之孔公广能、胡公连元、梁公玉堂倡议兴立。又有同籍药行数家亦乐为之□理而怂恿之。一时义举,乐输者三百余家,则皆由于李公等一言之倡也。自辛酉迄癸亥共捐资若干,复得彰德帮解囊相助,共成义举。于是张灯悬彩,演剧酬神。自是武安帮遂因以成立。

咸丰辛酉(1861年)年冬天,约有300多商户组成的“武安帮”宣告成立,从此与“十三帮”比肩并立,可见武安药业的兴盛。据记载,每年祁州大会设立会首,有一席属于武安的“梁双兴”,颇为同业所敬重。

龙泉武家、伯延徐家推着小车开辟的商路,影响了一群群武安人竞相“闯关东”。他们到东北,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去卖药。他们最初的停留地是沈阳一带。清末民初大规模移民,新开拓的多数地区缺医少药,为武安药商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移民聚集到那里,就把药铺开到那里,以至于在东北形成了垄断局面。

武安人在东北的药店,最为著名者有“五大药庄”:德庆增(伯延村房姓)、德泰兴(龙泉村武姓与伯延徐姓联营)、徐和发(伯延村徐姓)、锦和庆(伯延村朱、刘、关合营)、积盛和(大洺远村尹姓)。据民国版《武安县志》记载,1930年,号称“关东帮”的武安卖药人两万有余,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不仅带去药品,而且带去制药技术和商业精神,为解决东北移民和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安药商的历史,是东北开发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解放后许多药厂、药店、药材公司,乃至后来组设的药业集团,是在武安人的药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武安人外出经商几百年,创造了灿烂的商业史。与晋商、徽商等著名商帮相比,武安商帮是名副其实的“民商”,他们不攀附官府,不结交黑道,不依赖帮派;他们不是“官商”,不当“奸商”;他们不恃强凌弱,不欺行霸市,不搞“诡道”和“诈道”。他们所谓的商道便是:靠正确的“义利观”赢得顾客“货通天下”,凭精明、勤劳和手艺赚取利润积累财富。武安商人有头脑有眼光,他们争取 “天时”,抢占 “地利”,更注意赢得“人和”——较早实行了科学的管理体制,许多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制度颇有近似或者暗合之处。

(一)许多商家搞的是股份制。 “德泰兴”、“徐和发”、“锦和庆”等大药号,甚至不少小的药店,都有两个以上的股东。一家一户资本有限,股份制便弥补了这种不足,亲戚、朋友、同乡,筹集资金共图大业。每个店都有一本“万金帐”, “万金帐”记录着股东们的入股情况,又规定了药号的“章程”,是分红的依据,又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契约。同时,又从产权上对东伙各方的行为进行约束。“有东有伙的买卖”,都必须按照规矩行事,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二)各商家普遍实行“掌柜负责制”。与现在所说的“两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如出一辙,武安商家除“家眷铺”外,不管是独资还是合股,大都是把药店委托给大掌柜来经营,“三 年一算帐”,东家只管制定章程和到时分红,平时不干预店内事务。大掌柜对东家负责,干得不好,你只管撤换大掌柜就是。当然,东家可以定期到柜上巡视,也可以住柜监督,但是不可以对日常经营指手画脚。不到“帐年”,东家也无权去柜上支取一分钱。这绝对符合现代的管理理念,保证了药店由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来管理,来经营。



在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上,武安商家也有一套很好的激励办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包括大掌柜在内的号友可以“顶身股”参与分红。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和其他伙计,都有“份”,一厘份,三厘份,最多十厘份,除了平时支取工资,三年头上,都可以分红(或者叫提成)。

东家与号友们分红的比例,一般情况为“东七伙三”、“东六伙四”即30%、40%的红利归号友们分配。也有的言明“钱半身半”,即东家与号友们各分50%。号友各自的“份”,依据职务、责任、资历、能力、贡献等,进行不断调整和增长,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对药店的贡献。就是说,你的贡献越大,在店里工作的时间越长,你拥有的股份就会越多。经营者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紧密挂钩,以利益为纽带,把大家紧紧捆在了一起,店荣我荣,店衰我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管理团队。

(三)在员工管理上半军事化。武安商家的绝大多数门店里,从采购,到加工,到站柜台的大小劳金,再到管帐先生,无一不是武安老家的人(只有厨房里的大师傅和药店里的坐堂先生可以是外地人)。

为什么?为了垄断行业机密。员工的招募、调配和工资发放,由设在老家的柜房负责。有人想去关外“住地方”,需要有人介绍和作保(人保和铺保),在柜房接受简单的培训后进行“分配”。学徒“三年无座位”,边学生意边学文化、礼仪等。员工吃住在店,平时身上不准带钱,连理发洗澡之类的事情也由店里统一安排,过着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生活。他们“三年一住家”(工作两年半,住家半年),住家的路费由店里支付,期间工资柜上照发。



(四)许多大的商家是集团化经营。“德庆增”“德泰兴”等较大的商号,走的都是连锁经营的路子。他们四处出击,大设分号,总柜与分号之间,类似于现代管理制度中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他们的总柜,一般都在安国、营口等药材批发市场设有办事机构或常驻采购人员(称作“外柜”),批量购进大宗中药材。总柜一般设有加工厂,加工炮制饮片和制作中成药,从事一级批发业务;分号批另兼营,既面向遍地的小药铺供应产品,又直接面向消费者。总柜的经营和生产人员,有的达到百人之多,俨然是规模经营的药材加工厂和批发站。除加工生药外,他们还制作中成药,各种丸散膏丹药应有尽有,而且一般都有自己看家的名牌产品,有的还有所谓“祖传秘方”,如“德泰兴”的“益母还魂丹”、“德庆增”的“补心丹”,“锦和庆”的“六味丸”、“再造丸”等,行销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有的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制药厂,仅在营口药材市场,就有有武安人的制药厂多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他们也都开始涉足西药的销售,日本株式会社的产品等也开始摆上他们的柜台。 “积盛和”涉足范围更广,还开办养鹿场等等。 许多药商雄心勃勃,千方百计收集古方、秘方,试制新药,扩大制药品种,立志做“天下良药”,有的除制作中药的丸散膏丹外,还制造化学药品。

这一系列的管理方式及其代表的管理理念,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当得起“先进”二字,——虽然不一定都是独创。



更重要的是,武安商帮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并举,义字当先。绸缎庄不仅以产品的花色品种和周到热情的服务吸引顾客,而且以商品的质量“言无二价”赢得“回头客”。许多药店的“万金账”,第一句便申明宗旨:“盖闻医药及仁”,视自己的行业为“生意之最善者”,以救死扶伤和怜贫恤孤为己任。

对于中药的加工制作,他们秉承“做良心药,赚良心钱”的宗旨,把“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训诫写在内堂,时时告知每一名伙计“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赚一文昧心钱。同时,他们把“顾客至上”、“和气发财”视为商家的圭臬,把“主顾主顾衣食父母”作为店训,甚至许多商家选择把“和”字作为店号名称的一部分,“和发徐”、“积盛和”、“锦和庆”等概莫例外。他们文明经商,礼貌待客,有一整套的接待规范,来有迎声,去有送语,“买卖不成仁义在”,积累和涵养人脉,在经商地一般都与当地社会迅速融合。

东家们的苦心孤诣和店伙的辛勤操劳,换来了丰厚的经营成果。武安商帮的事业,曾经如日中天一般辉煌,巨额利润源源不断运回武安老家。这样顺风顺水一本万利的鼎盛时期,以清末关内外火车贯通为标志,大约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到“九一八”方由盛转衰。那时,南洺河沿岸的许多村庄都在大兴土木,盖住宅,盖戏院,盖学校。商人集中的伯延村, 民国版《武安县志》在“区村镇分述”中说它“习于奢侈,居室壮丽”,对于庄晏村,则说它:“村民少数务农,多半经商,小康之家颇多。”

武安城乡至今保存有许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商人住宅,其中以伯延镇房家庄园、徐家大院、王顺庄园、徐家兄弟院最为让人惊叹,伯延镇据此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年建造这些豪宅的资本,百分百来自于武安商人的商业利润。许多商人致富后还报桑梓,不仅扶贫救灾,而且大量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以房锦云为例,他建议建立义仓储谷防灾,承担建仓费用,民国九年(1920年)武安大旱,他打开义仓放粮,拯救了许多灾民。在清朝末年兴起的“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中,房锦云与徐文德、徐文炤共同创建了武安第一所私立小学“尚德小学”,此后,这所小学一直是房家精心经营的主要事业,其经费除学田房租收入及学费外,不足之数,无论多寡,概由房家垫补。

房锦云还以巨款捐助北京民国大学,并出资将中国大学第一宿舍修葺一新。鉴于房锦云的巨大贡献,民国政府两次授予他“嘉禾勋章”,蔡元培先生曾手书巨匾 “育我菁莪”赠予房家。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许多商家毁家纾难,变卖家产支持或直接投身抗日,涌现出武伦佩等民族英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武安商帮这个优秀群体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遗产:勇于走出家门,敢为人先、纵横天下的气魄;善于抢抓机遇,占领市场的眼光;善于学习和创造先进经验,科学管理的严谨态度;以德聚财,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抓住主要行业,持之以恒,做专做精做大做强的敬业精神。



在漫长的武安商业史上,产生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和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下边这个真实的故事,记载在民国版《武安县志》卷十七《人物传》里——郄泌的人是武安西大河村人,这是距离武安城很近的一个村庄。郄泌的父亲叫郄仰禹,带着郄泌的弟弟郄湘外出做买卖,到远在大西北的凉州贩卖药材

。郄泌“居家业儒”,也就是留在家里读书。郄仰禹采购了一批麝香,准备运回老家。麝香很贵重,比白银还要值钱,怎么运呢?当然要雇用驮户。没有想到刚刚上道,这个驮户就动了谋财之心,夜间住进旅店,便在酒里下了毒,郄仰禹父子双双丧命。

消息传回老家,刚刚十六七岁的郄泌悲痛万分,伤心欲绝,昏死过去又苏醒过来好几次。乡亲们劝他:你不能这样只顾悲痛呀!要想办法为父亲和弟弟报仇才是呀!郄泌于是卖掉家里的田产,筹措路费,只身千里迢迢赶赴凉州。途中赶上当时陕甘之间有回民造反,道路不通,郄泌只好北出长城西涉流沙,绕了好大一个弯,在道上走了十多个月,方才抵达凉州地面。到衙门里告状,凉州知州是当地人,一看告状的是异乡客,就有意袒护凶手。

郄泌便每日去衙门前击鼓喊冤,一边喊一边哭诉,一直哭诉到眼睛流血。这样告状整整告了三年,不达目的誓不休,郄泌做好了以身殉父的准备。这种孝心让凉州知州害怕,也让他感动。凉州知州依法惩治了凶手,并拿出一百两白银,让郄泌扶灵返乡。把父亲弟弟的灵柩安葬之后,郄泌又子承父业,到肃州做买卖,家业渐渐兴盛。武安先辈外出经商,就是这样历经艰辛才获得成功的。

作者简介:安秋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武安。


【更多推荐】

  • 如何让商会不成为“伤会”?
  • 中国企业三大死法:大企业死于政商关系,中等企业死于集资,小企业死于商业竞争!
  • 加入商会不可不知的好处
  • 马云:我坐在马桶上看清楚了一场灾难!
  • 大企业老总屡屡无心入狱,谁之过?
  • 多数商会注定将成“伤会”
  • 商会离开会费,还会存在吗?
  • 商会会长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 “中华商会交流中心”招募公告
  • 只靠会费生存的商会将濒临死亡
  • 民营企业因何被逼上“绝路”?
  • 民间商会应该做什么?
  • 商会的概念


声明:我们精选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联系请注明“版权”。更多交流合作请加小编微信:WenLvZhongGuo   投稿:info@shanghuiquan.cn


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一种友谊,就是关注我们!


    关注 商会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