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案例:春天到了——校园中的物候观察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对春天的已有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书本阅读等。如果自然课“春天”的学习也同样采用歌曲、儿歌、诗词、图画的交流与表达,那么自然课的学习意义在哪里?...



篇首语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对春天的已有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书本阅读等。如果自然课“春天”的学习也同样采用歌曲、儿歌、诗词、图画的交流与表达,那么自然课的学习意义在哪里?

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一年级的孩子从2月中旬开学伊始,在经过最初对指定的三棵不同植物进行跟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问题。随之,从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去观察,到孩子们自己喜欢去观察、测量、实验、养殖,不仅培养了他们有意识、有方法地持续关注自然事物变化的兴趣和习惯,更是激发了他们呵护生命,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情感。
案例回放


第一阶段:对指定对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寻找植物变化的共同特征

[/b]

2012年2月,一开学,结合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春天”,教师初步确定了带领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持续观察的设想。在考察了校园植物与环境后选定了15种植物白玉兰、紫薇、紫藤、垂丝海棠等作为观察对象。以4人为一小组,每组着重对三种植物如白玉兰、松树、阔叶十大功劳展开观察,并定时记录它们的生长与变化情况,教师还鼓励学生写上自己的疑问和简短的想法。经历最初整株记录困难的问题,两周后调整为针对选定枝干记录,解决了时效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多了起来,于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第二阶段:对生成问题进行观察、测量与实验,解决自己的猜测

[/b]

针对问题的整理与分类,教师发现问题比较多地集中在植物有没有长叶子,什么时候长叶子,什么时候开花等方面。对于“为什么香樟树冬天有叶子?”“雪松为什么会冬天不掉叶子?”教师没有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去校园中找找自己重点观察的植物中,有哪些也和香樟树一样不是光秃秃的,一直有叶子。经考察发现桂花树、雪松、广玉兰、阔叶十大功劳都是即使冬天也一直有叶子的,再去查一查资料等,发现这些植物其实属于常绿植物。但是孩子们很快发现,既然它们是常绿植物,“春天,地上为什么会掉了那么多的香樟树叶?”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仍组织孩子们去观察其他常绿植物是不是也会在春天掉落叶片。经过考察发现,雪松等也会在春天掉落老叶子,还会长出嫩嫩的新叶来。

也有一些学生则有了较深入的思考,比如“为什么桂花树的叶子一边深一边浅?为什么同样的白玉兰有的开花了,有的却迟迟没有开花”等。针对这些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被观察植物进行所处环境的比较,学生发现迟迟不开花的那棵白玉兰明显照不到阳光。“那么开花早会不会和阳光照得充足有关系,阳光照得多了,植物也就长得快,或者花开得早了吗?”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带领学生对其他的植物进行了观察,在对于红花機木的观察中学生看到了朝东南面的两棵要比朝西北面的两棵开花早且茂盛很多。
▲左:向阳处的白玉兰,右:背阴处的白玉兰


难道光照真的会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索性和一部分感兴趣的小朋友开展了植物生长与光照影响的对比实验:把小白菜和葱等植物分别放入阳光下和遮蔽阳光的橱柜中,进行持续观察。正巧,这一内容本身也是这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于是两个单元进行了有机整合。果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学生观察到在阳光下成长的植物的生长态势好过在阴暗地方生长的植物,在阳光下的植物则充满了生机,长得粗壮有力,橱柜中的植物会显得瘦弱,发黄,细长,没有生机。

第三阶段:课内讨论,初步建立动植物变化和天气变化的联系

[/b]

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观察,学生积累了事实,也生成了一些问题,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在思考光照对于植物有没有影响后,他们主动做天气现象的记录。从最早记录晴天、多云、雨天,到提出记录温度的变化,主动要求教师提供温度计进行测量。看到学生们这番起劲的样子,老师就索性把温度计交给了学生,没有想到,学生测量温度的热情会那样高涨,不少小朋友还主动当起了小先生。在考察植物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周边小动物的变化也逐渐关心起来,鼠妇、蚱蜢、小蜜蜂、蜗牛等都成了他们眼中的宝贝,不少小朋友还主动饲养起了小蜗牛。


五月中旬,教师感觉到时机成熟了,这样一节交流春天的课该进行了。于是,在经过了精心设计之后,引导小朋友进入了集中交流阶段。事实上三个月的观察中,不间断的小范围交流一直在发生着。

课堂交流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细微变化出发,找出一些植物在春天里的共同变化特点,比如开花、萌芽、长新叶子、结果子。交流研讨过程中也同时得以展示春天里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诸如香樟树的叶子、松树的叶子在不经意间会褪下旧的叶子,长出新的嫩嫩的叶子。通过课堂上孩子们对于这段时间天气变化现象的整理,通过教师的桥梁作用,建立起了与植物的生长以及小动物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后记
对于校园植物的观察还在继续。橱窗里也会不间断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与其他考察成果。教师欣喜地看到,不少学生将校园里进行的探究方法,自发运用在社区、家庭中开展观察、调查和养殖。当学生注意到白玉兰是先叶开花的植物现象的时候产生了寻找校园里、社区里更多的先叶开花植物的想法,当学生观察到了阔叶十大功劳有趣的“果子”开花的过程,产生了寻找真正果子的念头。小小的记录本记载下了他们栽培小白菜、观察蚕宝宝、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家长成了师生最热心的助手,他们分享收集的信息,解答疑问,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感受,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教师的话

随着活动的展开,我的照相机里攒下了1000多张照片,我建立的“小小植物学家”的博客也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我和学生共同感受着春天植物的细微变化,在此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建立起季节变化、温度差异对植物生长、动物的成长与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的初步认识。我能感受到春天不只是停留在孩子们的眼里,春天正慢慢留在孩子们的心里。追问,初步的寻求合理解释的倾向,这是这是自然老师传递给孩子们弥足珍贵的学习科学的态度。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自己收获的不仅仅只是比之前多认识了几种植物,更是教学行为的全新变化,那就是教学不仅仅立足于一节课,需要课内外结合,需要阅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小养成持续观察的好习惯,树立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态度。

评析
我们来回顾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和收获。

从最初教师的预设活动观察三棵植物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在随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正逐渐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记录方式的变化,从整株植物的记录到着重对植物体上变化明显的部分作跟踪记录,解决了日常观察时效之间的矛盾。针对日常天气变化的记录,学生一开始记录体感的变化和其他可见的现象如刮风、下雨、日出日落,到后来不满足于这样的初略观察,提出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方便了统计和寻找规律。

对于植物的观察,从个体的细微变化,找出一些植物在春天里的共同变化特点,比如开花、萌芽、长新叶子、结果子。学生还注意到原来松树等常绿植物在春天会悄悄褪下旧的叶子,长出细细的嫩芽,这是一个大大的“意外”。孩子们从不会提问,到不断追问,他们开始思考一些变化的缘由。对于同样的白玉兰,同学们观察到由于栽种在两处不同地点,白玉兰在开花、萌芽、凋谢的过程中产生差异,他们猜测,是否与光照有关?一部分孩子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植物与的光照关系的实验。通过对于小白菜、葱等植株在阳光下和蔽荫处的生长变化过程的观察,解决了最初的疑问。

针对两个多月的观察之后,教师把交流研讨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动植物在这段时间记录中的变化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这些事物变化的可能原因是什么。通过联系长周期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通过用简易统计图表、分类等的方法学生初步建立起了动植物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联系。这一节课和以往春天的课相比有了较大的不同。一方面,事物变化的过程是学生亲眼目睹的事实,这就给了学生用事实说话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运用事实进行推理,关于四季动植物变化由天气的变化引起的规律是通过观察资料的整理后得出的。

春天是一个短暂的季节,春天也是万物充满生机的季节。三个多月的时间里,1000多张照片、小小植物学家的微博、校园的展示橱窗等记录下了孩子们和老师在春天里观察的足迹。长周期探究带给孩子们的是对于自然的亲近,对于生命的呵护,对于新知的主动渴求和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习得以及能力的提升。“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也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长周期探究过程中去经历、体验、感悟,慢慢体会科学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建立认识事物的科学本质和学会关心的品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作者: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敏

青浦区崧文小学 游琪佳






    关注 上海教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