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第39期(2016/11)-柯汶利 從銀行員到名導演

 

今年31歲的大馬導演柯汶利憑短片《自由人》在台灣影視界一鳴驚人,他認為,電影畢竟是娛樂,要有票房才能將此產業...







今年31歲的大馬導演柯汶利憑短片《自由人》在台灣影視界一鳴驚人,他認為,電影畢竟是娛樂,要有票房才能將此產業往下推,如能透過包裝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會有很好的發展。

來自馬來西亞的柯汶利是台灣這兩年最耀眼的新銳導演。他執導的《自由人》不但在2014年10月拿下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編劇、導演與音效4大獎項、入圍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更在2015年入選奧斯卡最佳短片前10名,這是第一次台灣出品的短片入選奧斯卡。

拍攝題材皆與人性有關

《自由人》改編20年前轟動社會的鄒族少年湯英伸案,當年湯英伸到都市工作,因為受不了老闆虐待,一時憤怒犯下殺人罪。雖然很多人為他請命,依然被判死刑,是全台最年輕的死刑犯。此事件觸動了柯汶利,將之改編拍成30分鐘短片,於2014年4月首播。

《自由人》描述更生人阿傑在洗衣店工作,發現老闆竟性侵患有小兒麻痺的姪女小綺,為了制止老闆性暴力,阿傑藉著酒意重拳打倒老闆,此時小綺也拿拐仗狠打禽獸…,就在假釋期滿兩天前,兩人殺了老闆。影片畫面深具陰暗氣息,收尾的濺血特寫十分驚悚,受壓迫邊緣人的生活環境令人心生無力感。

柯汶利得獎之後,目前籌備中的劇情長片《默殺》,故事也是改編15年前的真實社會事件。從一名母親尋找失踪女兒,敲開一戶戶破舊公寓鐵門背後的秘密,探求現代人的恐懼、冷漠。

1985年生的柯汶利雖然很年輕,但擅長運用象徵和隱喻描繪人性。《自由人》探討更生人有無機會在社會獲得真正自由、《默殺》提醒現代人房子愈蓋愈緊密,人們卻愈來愈疏離。柯汶利認為,拍電影靠很多人協助、很多資源投入才能完成,「既然不容易,就要拍得有價值,對社會有一些貢獻。」

棄大馬高薪來台念書

為了實踐「用影像說想說的話」的理想,柯汶利10年前放棄銀行高薪,隻身來台念書。他回憶當時在銀行工作兩年存了300萬,本來想去歐美讀書,但存款不夠付學費,家人又建議拿這筆錢買房子。他說,「那時候工作穩定,有很好的薪水、升職的機會,有車子,有朋友,很難做決定。」後來他記起初衷:「工作的動機是為了存錢讀書」,而且認定「讀書的事不能等」,毅然決然地遞出辭呈,開始尋找北京、香港、台灣的學校,因為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班最快給錄取通知,他就來了台灣。

「當年離開大馬,就像連根拔起。」重新在台扎根的柯汶利,有過一段適應期。「林口校區很冷,很不習慣,住一周就想回家。」可是一想到機場送行的畫面,「同事朋友不是送花就是送卡片,祝你學業有成,畢業順利之類的。一旦回去要怎麼向鄉親父老交代?」想到這裡,他堅定地告訴自己務必撐下去,苦讀一年考上世新大學。

進入大學,柯汶利極盡可能吸取知識養分,不但申請雙主修廣告學系、口語傳播學系,又申請雙學程:廣播電視劇情類學程、行銷傳播英語學程,並且在4年內修畢學分數。他完全不想浪費時間,除了一學期修30幾個學分,又自學剪接、去廣告公司實習,去公益團體教戲劇課。

學校作業當作品挑戰

他透露在檳城中學的成績很差,「那時不知念書要幹嘛,學了對我有什麼好處。來台灣後知道學習對我有益,拚命讀書,成績超好,家人還以為我作弊。」柯汶利畢業時拿了傑出畢業生及成績優異獎,「連續兩次上台授獎,爸媽嚇了一大跳。」

因為自知所學不足,柯汶利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北藝大電影研究所導演組,在導演王童及李啓源老師等教導下,奠定扎實的學理基礎。柯汶利記得,「幾乎每周都要交作業,很像魔鬼訓練班。」不過,這種磨練機會他可是求之不得,知道這是一個可以不斷練功的好時機,「每周功課都不斷嘗試改變,玩不同類型,這次如果做喜劇,下次就做鬼片,或換做驚悚片。」

柯汶利把作業當作品挑戰。自己寫劇本、找演員、找道具,故事拍完後,再剪接、配樂…,為了完成作品,常常兩天兩夜沒睡,「我很珍惜那段學習時光,直到現在都很受用。」

得獎後,柯汶利坦言對家人有交代,認識的人更多,機會更多,更清楚導演生涯要如何走下去。同時他也明白,「未來不可能每一部片子都成功,一定會起起伏伏,但這就是人生的旅程,用心拍好每一部片最重要。」


    关注 觀察雜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