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尔做记者的30天|最终回 十张照片

 

希望写下的文字拍下的照片和视频,能寄托我对尼泊尔、对这段经历的所有感情。...



“在尼泊尔做记者的30天”终于写到了最终回。其实这个“终于”有些言过其实——刚开始写时我们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确定要写多少篇,更别提每篇写什么内容,我们有的只是半年前的视频素材。制作“视频日记”是我们在尼泊尔时就定下的目标,而在离开尼泊尔八个月后,由小童再度拾起,先开始了翻炒视频“冷饭”。到如今第十个月,我们真正完成了这个目标——还超额完成了。

10集视频,11篇文章,若干照片——零零碎碎地,我们试图拼起一些在尼泊尔的回忆,非常主观,非常个人。但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即使是这样个人的絮絮叨叨,也收获了不少忠实读者。谢谢你们,在我们文章底下给予的点赞与评论,以及每一个朋友圈分享。

像上回预告所说,我们这次会选出各人最喜欢的5张照片,通过讲述照片故事,来结束这个系列。

___________
帕坦面包西施(摄/思然)
在尼泊尔,我常被各式各样的设计独特的门所吸引。一开始是注意到尼泊尔旧式的门都很矮小,进门时需微微弯腰,尼泊尔朋友说,那是教人学会谦卑。后来发现,他们还很喜欢给门上各种艳丽的颜色。

一个普通的早晨,我早起到帕坦Mangal Bazaar(市场)闲逛,遇见这扇明媚的门,以及这位在门前卖西式面包的姑娘。突然就有点挪不开眼。

樟木口岸(摄/思然)
拍摄地点一目了然的一张照片 。拍得平淡无奇,但因为成为了后来一期报纸的头版边境报道的配图,而对于我有了重要纪念意义。更重要的,自然是让我有机会拍下这张照片的那段报道之旅本身。
柱(摄/思然)
这张照片摄于巴德岗,加德满都谷地三大古城之一,百度百科介绍它为“尼泊尔中世纪建筑和艺术发源地”。一直以密集的寺庙佛塔闻名的巴德岗,在地震中失去了不少历史建筑瑰宝,但在我心目中,巴德岗的美仍位列三大古城之首。

吸引我拍下这张照片的是七根极具代表性的“顶墙柱”。在巴德岗、帕坦或是加德满都,这样撑着墙体的木条几乎处处可见。
山里的孩子(摄/思然)
尼泊尔报章上都在说去年是他们最寒冷的一个冬天,寄住在普通人家的我们对此深有体会。而在2016新年伊始,在一个尼泊尔山村里,我见到了很多这样的、似乎能融化整个寒冬的笑容。

这是在一个叫Bhakunde Besi的村子,距离加德满都两个半小时车程。我在尼泊尔发的最后一篇报道,讲的是18名港大学生志愿者趁寒假来这里帮忙重建一所小学以及在一家孤儿院支教的故事。

照片里的三个孩子是这所只有30多人的山村小学的学生。学校建在半山腰上,只是一座两层共四个教室的泥砖房,地震后成了危楼。当地NGO 在原校址往下五十米左右的山坡上炸出一块平地来,就在那开始重建。

这些孩子,大多数脚踩破旧不堪或不大合脚的拖鞋,踏着一路尘土,走几公里山路上学。露在外的脚丫子灰扑扑的,脚踝处却是冻得有点发红。可这些,都没有妨碍他们与志愿者互相追逐玩闹、肆意地奔跑。
战友(摄/思然)


最喜欢的照片里,怎能少得了我的好战友小童。照片摄于我们到尼泊尔第一周的某个夜晚。家里傍晚开始停电,突然电力短暂恢复,我随手拍下,几分钟后,又停电了。

多少视频和文章,都不够记录我们那段共同回忆的厚度。
偷钱的男孩(摄/小童)


在旅游景点的一个神龛前,游客对着佛像,双手合十、闭眼、嘴上念念有词、睁眼、摸一摸佛像、往神龛里放钱,走远。

一个小男孩突然出现,左右瞄了眼,猛地跳起来挂在神龛上,拿走钱。就在30秒内,就在神庙管理员往回巡逻前,他跑远了。

信仰是尼泊尔夺不走的东西,贫穷是尼泊尔绕不开的难题。
猴子(摄/小童)


斯瓦扬布纳特寺,位于加德满都谷地的一座佛教寺庙。因其周围常年猴子成群,又被称作猴庙。当猴子站在人去不了的高度,望向远处时,人只能仰望,机械地掏出相机按下快门。
母亲(摄/小童)


我不知道照片里的女人是不是小男孩的母亲,但回看这张照片,特别看到女人的表情时,我就认定它了。怎么说呢,尼泊尔是一个什么都缺的地方,这里的人自然生发出一种随处可察觉的知足感。女人站在猴庙外卖些并不精致的首饰,生活想来不富裕。但生活的窘迫下,我不常看到苦大仇深,哭丧的脸,反而是如女人这样隐隐坚毅的神情。

想到每每向家人提到尼泊尔时家人的担忧,我深觉困扰。我对家人这份爱的感激自不必说,但拨开这层爱,是对尼泊尔深深的误解。陷入困局的国家不是洪水猛兽。这里的生活平淡无奇,没有战时的汽油瓶和无休止的空袭;这里的人和我们一样,努力地生活着,一点不可怕。
外国人与废墟(摄/小童)


2015年春天,尼泊尔经历了两次80年难遇的大地震,旅游景点里的寺庙楼宇大多坍塌,毁于一旦。我见到的游客,或者我,常和照片里的老外一样,抱着相机,以遗憾的眼神望向坍塌的古迹。

只是,房子塌了会重建,寺庙坍了会再立,地震结束了也会再来。
日落(摄/小童)


如果是我,我不会爬到护栏上,站这么高地拍日落。不如放下相机,找个安全舒适的地方躺着等太阳慢慢落下?我知道,“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但懒惰了,想停下来,有何不可?

尼泊尔的一个月里,我晚上22点睡,早上7、8点起;一日三餐按点吃饭;没什么网络;这是我“带有工作的”停下来了一个月,可以不像在香港时生活、工作。当然,我也忘不了挣扎着用冷水洗头洗澡、洗袜子洗出来一滩黄泥水、吃咖喱吃到吐的困难。都是经历的一部分,希望写下的文字拍下的照片和视频,能寄托我对尼泊尔、对这段经历的所有感情。

想念尼泊尔,感谢雪山之国。
“在尼泊尔做记者的30天”系列短片
- END -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第一集:《初到古老城市加德满都》
第二集:《“来不及了,快上车顶!”》
第三集:《“VR”带你逛帕坦古城》
第四集:《塔托帕尼的瓦砾》
第五集:《一份彩色报纸是如何诞生的?》
第六集:《异域觅食记》
第七集:《一起去博卡拉看雪山吧!》
第八集:《迷失在中文里 Lost in Chinese》
第九集:《重走在加德满都》
第十集:《难忘的面孔》
___________
图/文:思然 & 小童


    关注 介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