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16-20

 

点击标题下「岭南文苑」可快速关注学习《道德经》桃源客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

点击标题下「岭南文苑」可快速关注


学习《道德经》桃源客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在这章中,他提出了知常才是有道的前提和基础。他说:让内心清静柔和,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和纯净。在如此的心境中,我反复观察推敲万物的生长衰败。万物兴衰芸芸百态,但其生存都最终归于其根部。回到其根,就平静安息了。这种宁静安息,是生命的孕育和繁衍。生命的孕育和繁衍,这就是万物的恒定法则。能认识到这个法则,就算上明智了。不知道这个法则,肆意妄为就是凶险的。知道这个法则,就会懂得包容。有了容纳万物的心境,自然就公正坦荡了,就能周详全面地看待万物了,这样就如天一样了,就会遵循道的法则了。由于道的恒久,即使肉身不存在了,也不会失败的。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这章中,他提出了以自然之道治政的思想。他说:至高的主宰者,人们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他赢得了人们的亲近和赞誉。再次的,他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他遭人们侮慢轻蔑。他诚信不足,才有人们对他的不信任。悠悠的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后,百姓都视之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便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这章中,他提出大道废后,才有世态乱象,才有所谓的仁义等美德。他说: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大奸。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暗混乱,才出现了忠臣。在这里,他相生相斥的辩证方法值得借鉴。至于其内容,一笑而过吧。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在这章中,他主张绝圣弃智。如果做不到那点,不妨返璞归真。他说:摒弃圣贤之学,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摒弃仁义的推崇,人民就会复归孝慈。摒弃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条诫律是不够的。因此,务必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让人们:知道生活的基本需求,坚守淳朴的日常生活。少去思考琢磨事情,减少个人欲求。拒绝学习各种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在这章中,他描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说::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又像是欢乐的春日登台。唯独我浑然不觉,好像不曾开化似地。;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众人都自得自满,唯独我仿佛缺些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世俗的人个个活得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愚钝无知。大河荡荡浩淼如海,长风习习行止无踪。众人都有一套生存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在这里,他认为众人走得是一条死路,唯独他很清醒。

编辑:岭南客

岭南文苑

微信ID:lingnanwenyuan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岭南文苑



长按二维码关注




岭南书院

微信ID:lingnanshuyuan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岭南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岭南文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