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照顾的是孩子,还是童年的自己?做父母的你必读!

 



你所害怕的常常就是未来发生的,
你所竭力避免的常常会变成现实。
著名的精神分析师阿德勒在其名作《理解人性》中,用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有力地解释了许多心理现象。过度补偿,即人在幼年时是弱小、无助和自卑的,所以,他生活的所有目标都指向了超越自卑。如果由于周围环境的原因,在自卑感的压力下或在个体认为自己渺小、无助的痛苦想法的折磨下,灵魂会竭尽全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当自卑感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儿童会害怕自己无法补偿自己的软弱,于是,在力求补偿时,危险出现了。他将不会满足于力量平衡的简单恢复;他将要求一种过度补偿,寻求一种衡量标准的超值。从而,对权力的奋争可能会夸大和强化,以至于出现病态,这时,普通的生活关系就不再令人满意了,在此情形下的运动都表现出某种夸张的姿态。

N年前初读这段内容时,不能理解过度补偿心理机制的奥妙,直到有一天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瞬间帮我领悟。

一年春节回老家,几天没看到邻家嫂子的婆婆,问妈妈,妈妈说:“老太太去世了,腊月时因为脑出血死在城里儿子家里了”。“噢,我应了一声,每年都有老人离开”。

妈妈继续说,“因为在城里去世,需要火化,孩子们想到农村老家土葬母亲,可能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吧,但是又担心会被发现,于是,儿子找了一辆车,让去世的母亲坐在中间,两边坐着俩人挤着母亲将身子立起来,同时,给母亲戴上帽子,还在母亲的嘴上夹根烟,以防检查时被发现。”

我听到这些离奇的描述,有些不解,“为什么还要老太太叼根烟呢,岂不是太过分了,车里抽烟不太合理吧。”妈妈说:“之所以做这么多工作不是因为害怕被发现吗?”

看来万物之理是相通的。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父母自己所不愿的,
却往往会在孩子身上重现。
阿虹(化名)的父亲和母亲之间冲突很多,后来父亲有了外遇,母亲一气之下离婚了,母亲独自一人把阿虹养育到3岁后又再嫁。阿虹的继父有一个大阿虹几岁的女儿,在这个重新组成的家庭里,阿虹一直觉得自己被当成外人,受到姐姐欺负,妈妈在需要的时候也不能保护自己。

年幼的阿虹发现学习能够帮助自己确立地位,于是非常努力,成绩远远超越姐姐,考上了名牌大学,继父对她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学毕业后,阿虹找到一份体面的薪水还不错的工作,应该属于混得不错的年轻人了。春风得意的她看起来已经与幼年那个弱小无助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关系了。

然而,当阿虹有了自己的儿子后,阿虹最大的担心就是儿子千万不要被小朋友排斥,不要被欺负等。该入幼儿园时,阿虹经常控制不住地想象儿子被大家欺负的情景,这个情景让她倍受折磨,几近崩溃。后来上了幼儿园后,儿子真的时有被欺负的经历,今天脸上有了伤,明天说东西被哪个小朋友抢走了等。

再看现实生活,如果儿子被别的小朋友拒绝时,焦虑的阿虹常常会做很多的工作以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好像孩子真的被欺负了一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同了自己是个受害者,是个容易被人欺负的人。带着这样的自我感觉进入到任何集体中,他的全身几乎都在向周围的人散发着一种召唤:“快来欺负我呀,我就是那个经常被欺负的人”。这样的姿态和透漏出的信息,就很容易激发那些需要通过攻击或欺负别人才能获得积极自我感觉的孩子的欺负行为。

此外,每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阿虹就会非常焦虑地询问:“今天谁又欺负你了没有,你有没有告诉老师他抢你东西了”等。这种询问无疑又强化了被欺负的感受,认同一个被欺负者的角色。

阿虹自己内心未了的情结不是消失了,而只是被压抑下去了。当她有了孩子后,重新又唤起了自己年幼时的感受,因为阿虹不知道是自己内心的情结在起作用,她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许多蛛丝马迹来印证自己的焦虑,获得一种我猜的没错的感觉。借着这种感觉,她就可以通过对儿子进行各种安慰和心疼以补偿自己童年缺失的关爱和照顾。

从心理意义上而言,阿虹照顾的其实只是童年的自己而已,她也从来就没有真正看见过儿子,她在自己内心焦虑的驱使下,塑造了一个最能理解自己童年感受的儿子。

意识层面上,阿虹最想避免的就是这样的感受重新被儿子体验,自己受过的苦不愿意孩子再受。然而,在潜意识层面上,她因为太担心、太害怕,结果连正常的拒绝也不能忍受,从而对普通的拒绝做了过多的工作,得以使意识层面竭力在儿子身上避免的事情,最终变成了可怕的现实。
你所超常付出的,
却泄露了你的匮乏。
试想这样一个情景:你在非议一个人,那个人忽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怎样反应呢?通常是我们会过分地热情,没话找话地和对方聊,想要确认对方是否听到了自己的非议。而这种表现反过来会让对方感觉有些奇怪,“你这人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这就是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因为自己的心虚和焦虑,为了补偿自己的心虚所多做的那一部分就是过度补偿。这样的生活现象俯拾即是,我们本来想要减少一件事的影响,却因为过度补偿而泄露了我们的内心,从而使竭力想要避免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人际关系中类似的情景很多,在外努力工作一天的丈夫回到家中,看见妻子不会过分地热情讨好。而背着妻子做了对不起妻子事情的丈夫,看见妻子时却可能会过分地殷勤讨好,以补偿自己的心虚。罪犯见了警察就跑,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是罪犯,通过逃跑补偿自己内心的恐惧,所以,罪犯许多情况下并非警察发现的,而往往是自己暴露的。

人的内心有一种力量,即渴望内在的平衡和谐,如果感受到不平衡,心灵会采用自己的方式力求达到平衡,此时,过度补偿就会出现。这一点类似矫枉过正的现象,通常矫枉是必须过正的,否则,就无法体现对枉的矫正。

你所竭力避免的,
却往往会发生。
记得当年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被美军击毙时,媒体爆出这样一个细节:拉登藏身在距离伊斯兰堡35英里的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地区的一座大型建筑内,引起美方情报人员警觉的是,这幢大型建筑的造价高达100万美元,但是登记的屋主却是阿富汗人,而且屋内不仅没有安装电话线和互联网,居住者的行为还非常诡异,他们并不像普通居民那样倾倒生活垃圾,而是将垃圾全部焚烧。

拉登在和美方的斗争中,为了避免被高科技手段追踪定位,连电话线和互联网没有装,而且为了不被发现任何蛛丝马迹,甚至连生活垃圾都不留踪影。真可谓机关算尽啊,只可惜因为恐惧,行为上表现出来了过度的补偿,他不再满足于像一个普通居民那样的生活,而是考虑的过分周全,反而败露了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不普通不合理的行为,都在散发着这样一种信息:这里面住着一个恐惧的人,他害怕被发现。

表面上看,本·拉登输给了美国,其实他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自己的恐惧。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何尝不是一样呢?我们害怕被人看不起,就会对别人的反应表现得过分控制和敏感,而过分控制和敏感恰恰在对别人说,“我看不起自己,你千万不要看得起我,我承受不了”。我们害怕自己失败,失败却总是如影随形等。

过度补偿也散见于影视作品中。由导演李安执导,梁朝伟和汤唯演出的电影《色戒》,其实是成功地避免过度补偿的典型案例。影片以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的故事。王佳芝成功引诱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已动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却决定赶尽杀绝。

在王佳芝之前,其实还有几名女性执行过同样的任务,但最终都被老奸巨猾的易先生识破了。之所以被识破,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内心特别害怕被发现,很容易做出一些过度补偿的行为,从而被识破。而王佳芝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她努力忘记自己是谁、忘记自己的任务。她只记着自己是麦太太,就可能避免过度补偿的行为出现,从而成功得到易先生的信任。然而,风险当然是她忘了使命后动了真情,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最后,她输给了自己的真情。

因为缺乏或恐惧,所以不满足于普通状态,而寻找一种超值。拥有真实自信的妈妈,对孩子健康的受挫过程通常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因为她的内心通常不会被这些所谓的受挫打破平衡状态。自信的人不担心被否定,因为接纳自己可以有不足;真正心存善意的人不总强调自己的善;害怕恶意被发现的人,总是过分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他人好,自己什么都未获得;占有的爱总是强调所做的一切为对方好,平等尊重的爱却可以明确畅谈彼此的需要……

这一切是如此隐秘地在我们的无意识状态下运行,以至于大多时候连当事人自己也不一定知道。看来,发现和了解自己,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然而,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一点点地去发现那个深藏在无意识下的自己,我们对生活就会更多洞察,更多控制感,体验到更多自由。

▍内容来源:侯瑞鹤

▍版权声明:如有争议请联系微信号qinbaogl
更多活动
~~亲宝儿歌微信群~约吗~~


亲宝儿歌微信群人数到上限
所以只能通过小编手动加
请先加小编微信号:qinbaogl
小编手动拉你进群
必须有敲门暗号:亲宝儿歌
群里多多参与我们的互动
您家宝宝不仅可能出现在我们的订阅号里
还可能出现在动画片里哦
还能近距离跟亲宝制作团队交流
小文、小鱼、小艾、布丁姐姐都在
时不时地会给小朋友们送祝福
还有拍摄现场的各种花絮哦!
STEP1:先加小编微信号:qinbaogl


STEP2:敲门暗号:亲宝儿歌


    关注 亲宝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