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到的历史照片 未必是你所见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最开始看这些照片时小编也是惊呆了!在这个摄影后期一直备受争议的年代,这样的照片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各大摄影奖项之中。然而作为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这些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是广为流传,甚至人人皆知的“精品”。

1927年10月4日,鲁迅夫妇、周建人、孙伏园、林语堂等合影。1977年3月,文物出版社印刷的《鲁迅1881-1936》用的是上图,林语堂曾因遭遇批判,从画面中消失。

正如整理发掘这些旧照片和资料的艺术家张大力所说: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真假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世界观的问题。我们每个时期、每个人的状况,实际上都跟这个国家的精神导向有关。一个人怎么活也许大家都觉得是自己的事,可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逃脱不了国家精神的控制,是在国家的世界观笼罩之下的产物。比如说,阶级斗争,那么所有的图片所有的电影都要反映这个情况;比如说大跃进,那么我们摄影师拍的图片都得是南瓜大得不得了。”

第二历史

艺术家张大力,自2003年开始,用了6年多时间,发掘不少旧照片和资料。他发现,一些我们熟悉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历史照片,并非真实的“第一历史”现场,而是经过了改造的“第二历史”。

他大致总结了一下这些(经过改造)图片的几个特点:
1
政治目的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形式,在这种状态下修改的图片,大都是执行任务或是不承担责任。他们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及政治人物的起伏而反复变化,像有彭德怀、刘少奇、林彪的图片,知道中国历史的人会了解这些人物的背景;
2
被美学所支配的修改和创造

这种情况是将主要人物突出,巫鸿先生称之为"升华",由于主人不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或背景杂乱等等,这种修改使图片更加符合于当时的美学观念;
3
心理作用下的自动修复

这有点像电脑软件在有些情况下会自动的修复某一文件的碎片,修改图片的人大都是工厂的印刷及上色工人,专业术语叫"修版";
4
主动创造和虚构一个主观的场面

这差不多是一种绘画式的创造,把不存在的、但需要表达的主题,通过不同的图片剪裁和拼接,从而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画面,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左下角面向镜头的人脸被裁剪或重绘成侧面,群众都变得专注认真。上图:修改后。下图:修改前。
1933年2月17日,鲁迅、宋庆龄等在上海欢迎英国作家萧伯纳。消失的林语堂。
原版照片(下图)是室外的场景,明显可见农院粗陋的墙壁;1969年面向国外发表的图片(上图),背景被修改为室内。

实这样的“第二历史”并不是我们的“专利”。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移花接木”照片出现在1860年,也就是下面这幅。



1860年林肯的照片实际上是在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的身体上安了林肯的头。

下面的这些照片中你可能会更加理解张大力对这类照片的解读!


1865年:著名的摄影家马修·布莱蒂(Mathew Brady)拍摄的歇曼将军(General Sherman)和他的同僚们。事实上照片中最右面的富兰西斯·布莱尔将军(General Francis P. Blair)是后来加上去的。


1930年,一个失宠的人民委员被从与斯大林的合影中抹掉了。


1937年,戈培尔(画面中右二)被从与希特勒的合影中抹去,具体原因不详。


1942年,为了突出其个人的“英雄形象”,墨索里尼将马夫从这张照片上抹去。


1971年,西德总理布兰特和苏共总书记博列兹涅夫会谈,有报道说当时会议室烟雾缭绕,二人醉眼醺醺。西德报纸发表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酒瓶,而苏联报上的酒瓶却不见了。


2004年,小布什竞选时所用的宣传画,也是用电脑做了移花接木的处理。


2008年:台湾的《自由时代》杂志刊登了教皇接见一个商业代表团的照片。其中,竞争对手《联合新闻报》的发行人王晓兰的映像被抹去了。《自由时代》的一位记者说,去掉王晓兰是因为“她是否出现在照片上并不重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幅照片,不得不进行缩小。”

综合:网络、理想国imaginist、北青影像 整理
↓↓ 各位看官儿,点个zan再走呗~~


    关注 昊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