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吟阁】 校园的植物

 

不知不觉,时间竟已经到了11月。骑车来学校上班,不经意间林荫大道的那一排茂密的梧桐树已经全部变...






不知不觉,时间竟已经到了11月。骑车来学校上班,不经意间林荫大道的那一排茂密的梧桐树已经全部变黄,被风一吹,纷纷凋落。不知道这一株株的梧桐树叶,还能经得起几场冷风几次寒潮几回霜冻。也许再过一两个月,一夜寒风,就只有稀稀疏疏的几片黄叶,甚或最后的黄叶也不再,只剩干枯的梧桐枝条。

原来,又一年的秋天逝去了,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份落寞。衢高的校园,我看了快10年了。春来秋往,忙忙碌碌,行色匆匆,竟忘了留一点时间给这个美丽的校园,和校园里那些割舍不下的植物们。

阳春三月,玉兰花开。白玉兰,紫玉兰,要么是一树的白,要么是一树的红,纯粹而烂漫。四月仲春,天气转暖,围墙下的紫藤开始喧闹了,一朵朵垂在栏杆上,浪漫而飘逸。五月暮春,路边的蔷薇静静绽放,粉红,玫红,清清淡淡的香气,似有若无。蔷薇花是春天最后开的花,蔷薇花尽,春天也就逝去。仲夏季节,绿油油的草坪蔓延整个校园,梧桐、水杉、香樟、银杏、香抛等各色乔木在夏天的酷热中静静生长,蓊蓊郁郁,浓暗阴凉,暑热渐消。诉说着校园的短暂安静和休憩。
转眼秋天到了,校园的植物们迎来了最诗意的季节,散发着成熟和韵味,似一幅流动的画,又像一首淡然的诗。

林荫道两旁的梧桐,在一场又一场的秋风秋雨的熏染下,由嫩转枯,由绿转黄。梧桐的姜黄和银杏的鹅黄,在偌大的校园里飘舞、飞旋、凋落。草地边和道路旁都铺了厚厚的落叶,一片片,一层层,一堆堆,重叠交错。一阵风起,翻飞的落叶精灵般飞舞,漫天都是金黄、浅黄的视觉冲击,这样的场景该是会让人痴迷的。古人说“一叶知秋”,我总觉得这“叶”一定是梧桐叶。所有的草木中,梧桐最敏锐,它能捕捉到季节和温度的细微变化,然后悄然改变自己的生命底色,慢慢过渡到另一个季节。梧桐的飘落,既有对生命的不舍,也有对新生的渴望。



新教学楼朝北的窗外,左边是一排梧桐,右边是一排水杉,再往上是一片安静的杂树密林。一阵秋雨过后,掌形的梧桐,针叶的水杉,椭圆的鸡爪梨,和其他不知名的树叶,因为雨水的清洗,泛着油亮的光泽,更显秋色的充分与饱满。在萧飒的秋雨中,或疏落留恋于枝头,或层叠安然于草地,高高低低,坦然而闲适,透着一股子莫名的温润和恬淡。窗外望去,秋叶的金黄、深黄、浅黄,夹杂着常绿树叶的墨绿、浅绿、淡绿,或深或浅,或浓或淡,色彩丰富而绚烂,浑厚而有层次,真有油画般的视觉享受了。
报告厅两边的水杉小树林,这时节染上了深黄色,散发着水杉松枝特有的芳香。高高细细的水杉树黄了一年又一年,落羽般的针叶飘落了一阵又一阵。厚厚的铺着,覆盖了树底下密密长着的麦冬,层层叠叠,松松软软,安详而静谧。后山的围墙是无人问津的地方,却是常春藤的世界。一片又一片的常春藤,爬满整片墙头,铺满整个视线。硬硬的叶片上卷着圈圈黄晕,淡黄,金黄,枯黄,甚而转为赭红,深红,色彩明丽而沉静,沧桑中透着沉稳,成熟中透着静美。
从教学楼向南望去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湛蓝的秋空,水墨般的远山,还有近处那金黄的稻田,尽收眼底。今年秋天的气温高,阳光充足,稻子熟得很快。浅黄金黄的色块被淡绿色的田塍间隔,似乎远远的都能闻到稻子的清香。无意间,看到一对农民夫妇在忙着打稻子。那一堆堆叠成堆的稻穗,安静的躺在秋天干涸的稻田里,周围是黄绿相间的已经收割的稻田,这无疑是最贴切的背景了。旁边是木制打稻机,单只脚用力的踩,会发出低沉的“轰隆”“轰隆”的撞击声。夫妇两人配合得很默契,一个踩打稻机,一个手拿成捆的稻穗, 最后把稻穗放在打稻机的转轴上,一颗颗饱满的稻粒瞬间“哗啦啦”的被打下来,“刷刷刷”地流到谷斗里。现在的农民已经很少用这种方式打稻子,现在的孩子也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稻田和农耕,而在这里我却可以看得这样真切,仿佛回到了童年的乡村稻田。对于在乡村长大的我来说,稻子是秋天印象最深刻的植物,它的播种与丰收让我知道什么是传统的农耕和生命的原始。
夕阳西下,农人收好了稻子,装上车回家了。这边校园围墙边的空地上,校工把扫落的各色落叶堆成堆烧火,一把火烧之后,只剩灰烬。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草木芳香,那淡淡的芳香有曾经的新绿嫩芽的欣喜,曾经浓密绿荫的清凉,曾经金黄落叶飘零的诗意。这是叶子泛黄的代谢之味,也是秋天植物的成熟之香;是四季时序轮换的真实,也是生命的自然律动。还有什么比一片落叶更能参透秋天的静美,更能代表秋天的意味?可是谁又会在意这些落叶呢?它们或腐烂于泥土,或随烟火化为灰烬,这似乎就是落叶们最好的结局了。
  
     
我总觉得,植物是地球上最善良的一种生命形态。它们扎根于深深的土壤,发达的根系吸收着土壤的养分,它们努力向上生长,吸收阳光雨露,活出生命的本真;它们处在食物链的底端,为昆虫动物和人类提供能量,提供能源,维持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有植物的地方,往往会启发关于生命的思考,就会有文人诗意。而有这样满园子植物的校园,让人惆怅且一往情深,启迪着我们的诗意情怀。


作者系衢州高级中学教师 邵爱莲

稿源:晚上八点浙江省衢州站


    关注 晚上八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