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高埗的前世今生

 

城记文化专列高埗大桥旧址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



城记文化专列
高埗大桥旧址
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厚、意义重大的人文景观。《文化周末》报携手城记,策划《城记文化专列》,从“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出发,历时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头巷尾,每周深入挖掘东莞各镇街的人文和历史,记录这一座城市的记忆。同时邀请有兴趣的读者乘坐,将一路文化风景,与你分享。

——编者按


城记文化专列到站:高埗大桥旧址

高埗大桥有新旧两座,相距大约100米,新桥1995年建成通车,第二年旧高埗大桥停止使用。旧桥1981年开始建造,1984年建成通车,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下江城村,长169.36米,宽12米,跨越东江支流从高埗下江城村通往万江,是全国第一座农民筹款、收费还贷的桥梁,现为东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东莞县城7公里,
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她的名字叫高埗。
东江之水,蜿蜒而过,
水乡之殇,有谁能懂?
 
君看那艘小小的渡轮,出没在风波里。
稍有颠簸,货物就散落江水一去不复返;
天色稍晚,把归人留在家的彼岸。
 
“想致富,先修路”
那是岛民不得不发出的呐喊;
那是高埗人不甘人落后的呼唤!
虽然没有伟人前来指点江山,
面对256万的建桥费用,
他们从未退缩。
领导群众集思广益,
首创农民集资,过桥收费还贷模式。
喝高埗水的,每人捐出10元,
年满16周岁的,参与义务修桥。
 
见证了高埗大桥从无到有的苏国良
吃在工地,睡在公社,
一年只有春节三天回家团圆。
终于,集干部村民之合力,
1984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用桥来迎接改革开放的春风;
用路去调整孤岛时代的步伐。
这一道桥,承载着高埗人渴望发展的梦想,
这一句“想致富,先修路”响彻全国,
有许许多多的“高埗大桥”,
正在兴建,试图追赶时代的足迹。
 
1996年,高埗大桥“退役”,
新高埗大桥接过这一时代使命,
继续聆听高埗人渴望“致富”的心愿。
2004年,高埗大桥遗址
被定为东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高埗人敢为天下先的集体回忆。


城记文化专列下一站:

袁崇焕纪念园
位于东莞石碣镇水南村,依傍东江,遥望榴花塔,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袁崇焕纪念园以纪念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为主题设计、在袁崇焕故居袁屋墩的遗址上重建的古典园林,已建有牌楼、袁崇焕故居、袁崇焕塑像、衣冠冢、三界庙、袁崇焕传记浮雕等。门口一侧立有一石头,上面“崇焕故园”四字为名家金庸所题。


策划 | 曾理、郑子龙   统筹 | 林玉清
版面设计 | 何德和   本期主笔 | 林玉清
执行 | 常雪梅 、郭石磊、柯秋彬
编辑|夏觉得


    关注 文化周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