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笔记】从未名湖畔到莫高窟前

 

【行走笔记】本期,肖怀德前辈为各位分享他的一段文化行走与生命体验。...







从未名湖畔到莫高窟前

——一段文化行走与生命体验

肖怀德 

2012年,我顺利完成了北大的博士学习,投身西部文化建设,一晃四年。对于一个个体生命,从31岁到35岁,是一个人生命力、创造力、承受力最旺盛的时期;对于一个父亲,孩子从1岁到5岁,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时期。我当初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这是基于一种原生的生命动 力,无怨无悔。今天,当我从西部这样的一个地理时空中抽离,重新出发去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时,不断的反思、总结很有必要。今天,面对在座的师弟师妹,我希望把最近的一些思考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一、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人生选择离不开自己成长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环境,我也不例外。

首先,我是一个湖南人。我从小成长于湖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小学四年级学历,母亲初中学历,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从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到货车司机、个体户,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努力奋斗、出人头地,这种家庭培育的价值观使我时时刻刻都在火热的激情中力图重塑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湖湘文化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入世情怀,不服输、绊蛮、挑战自我的生命极限的拼搏精神,这些文化基因在我的个体生命中也深深打上了沉重的烙印。

其次,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从学科背景来看,从工科、考古、艺术到经济,我始终在转换自己的专业,尽管有些是被动的,有些是主动的。从行业来看,媒体、学校、企业、政府,我也总是在转化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空间来看,湖南、北京、台湾、洛杉矶、甘肃,我喜欢通过不同的地理时空的深度观察和生命体验,获取行动和体验带来的智慧和思考力。从文化的主题来看,从剧场、昆曲、电影、当代艺术、设计、音乐、敦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游乐,我对文化艺术相关的不同主题都充满兴趣和热情。我不停的在不同领域、不同空间游走,我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我没有给自己过多的限制和心理暗示,我也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处。

最后,我对大众认知的虚幻的东西着迷。无论做任何选择,无论从事任何研究和实践,价值、文化、艺术、理想、使命、当代创造这些命题始终伴随着我的灵魂,欲罢不能,无法挣脱。我不是说我多么高尚,我也在追求幸福、财富、权力、稳定,但是命运往往在不停的捉弄,当我闻到这些滋味的时候,它们却总是逃之夭夭。二、西部经历的几点文化认知

当然,不管自己多么跳跃,文化构建了我生命的主题,艺术成为了我心灵休憩之所。在那里我能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灵魂归宿。西部之行这四年,我主要在宣传部门工作,对我而言,从文化的意义上,有三点收获。一是对政治文化生态的切身体悟。身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主管部门,必然要思索和推动文化治理、文化政策的命题,尽管有些目标在实现,有些目标没有实现,有些事业开了个头,但是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思考文化问题成为这几年的主要视角。二是区域性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因为孤身一人身在西部这个时空,我有了大量的时间去体验西部的风土、人情、民族、地理,在与当地人的交往生活中,在与当地地理空间的互动中,体悟西部文化内在的基因和外在的表现。三是对以敦煌为原点的丝绸之路文化主题的介入。因为研究和工作的关系,我几十次的来到莫高窟前,与不同侧面的敦煌人发生了连接,不断在思考敦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命题。不断穿梭于甘肃这条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节点城市、文化遗址,不断思索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的现代意义。我想这些经历和体验,对于我将来希望从事的跨媒介、跨领域、跨文化的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是有益的。三、西部生命体验的几点感悟

我想,每个人事业、家庭、人生境界所能到达的高度,离不开对生命的体验。这四年,对我而言,最需要总结的是除了专业、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生命体验带来的生命感悟和境界提升,也许离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但这是我当前的一种生命状态。我想和大家分享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

一是关于原点与跨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我们来到这个地球,成为一个个体人的价值与意义。这个原点是什么?上天不会直接给我们答案,导师、父母、朋友也不会直接给我们答案,需要我们不断的寻找。是否能找到原点,与年龄无关,与生活阅历和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有些人抱着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这个原点,坚定地走下去从而成就了自我;有些人,历史赋予了他更高的使命,寻找的过程很艰难,也很漫长,从而大器晚成;有些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人云亦云,浑浑噩噩,虚度了一生。无论如何,原点是个体生命展开的起点,也是人生第一步要完成的工作。跨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的原点,盲目的跨界,最后会不断的被新兴领域牵着鼻子走,最终迷失了方向。如果在原点基础上进行跨界,那么新的领域、新的知识都会成为你为原点积蓄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它们会与原点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让你成就更高的事业。所以,我始终认为,创意来自跨界,来自于新的事物与原有经验、知识的碰撞和衍生,但是前提是要以原点为支撑。

二是关于中心与边缘。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很容易会陷入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错觉,当你处于一种逆境时,你所在的空间就是你认为的世界的中心,而其他都是这个中心的边缘。但是,当你摆脱这个时空,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那时我们认为的中心其实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为什么旅游上讲抽离,抽离的意义在于当你发生了世界中心与边缘的错觉时,有时候短暂的抽离让你重新看清楚自己所处的处境和世界。互联网时代讲去中心化,我理解所谓的去中心化就是打破固有的中心认知,跳出原有的经验、权威来看问题。我这几年有意识的走向民间,走向边缘,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与这些民间的音乐人、民营企业家、独立制作人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我后来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处在体制的边缘,他们要生存,这种生命原力使得他们必须不断的创新。所以,创新往往在边缘发生。

三是关于知识与智慧。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当我们努力地追赶时代,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的时候,会发现新的知识铺面而来,我们再一次陷入了知识恐慌之中。互联网思维讲入口,很多人不停地在事物的周围绕圈圈,始终找不到入口,有些人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是那么学富五车,但是很快就找到了入口。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大量的简单、机械的劳动将被机器人取代,一张芯片存储的知识远远超出了个人能积累的程序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力。思考力来自于正确的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如何训练自己的这个思考力,我认为:一是遇到问题时,不断训练自己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面对问题时,先不要着急下结论,走进现场获取真实的现场。三是不断走向基层,真理往往掌握的最底层的市场一线、社会基层,获得来自基层的一手信息。

四是关于坚持与放弃。我从北京来到甘肃,面对生活、身份的巨大落差,坚持还是放弃是我无法逃脱的命题,也积累了一点体会和心得。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不断的做选择,不断的面对坚持还是放弃的拷问。是坚持还是放弃?什么情况下需要再坚持?什么情况下需要选择放弃?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盲目的坚持不可取,过度的坚持会造成生命能量的消耗,轻言放弃也不可取,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可以简简单单成功。我认为在选择坚持还是放弃时,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坚持这件事能否给我带来继续营养的汲取和智慧的开启?我坚持的目的是为了理想而坚持还是为了坚持而坚持?我现在的身体、心理能不能扛得住?我想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做出坚持与放弃之间相对理性的抉择。

五是关于独立于归属。在座的都是学文创产业专业的学生,我想和大家分享关于学习与学校,工作与单位的理解。从事文创产业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就是对生命的热情和温度,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而这些都是产生创意的基本要素。我认为对于文创领域而言,我们要突破对学习与学校、工作与单位的传统认知。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这个词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学习的方式有阅读、有思考、有交流、有项目执行、有艺术视觉体验、有生命行走,不能再传统的认为乖乖的读书、听讲才是学习。在学校只是人生学习的一个阶段,而且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和听讲。大家都会走入社会,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学习之路不是终结,只是开始。我认为单位也不是工作的唯一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分享经济催生了很多的工作生活业态,几个人有好的想法、有共同的价值观联合起来就能创业,创业也不需要大家坐在一间办公室进行。我们的长辈教导我们要进个好单位、大单位,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不管我们进入任何一个单位,这都是一种交换和妥协的结果,越大的单位,转型、调头越难,越稳定的工作,舒适和安逸的生活扼杀的就是我们的生命激情和创意。反而,小小的基于事业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构建的事业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一是它调头容易,二是紧跟时代脉搏,三是工作更有效率,四是发展更持久。我曾经研究好莱坞制片管理体制的流变发现,从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主要的变化是大制片厂制度下的明星、制片人纷纷离开,成立经纪公司、独立制作公司,出现了现在的弹性专业化的权力格局,真正好的创意往往来自于小型的创意公司,而不会来自大的托拉斯,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

六是关于付出与收获。回到北京,经常有人问,现在什么级别了?又升官了吧?我静下心来想,我这四年获得了什么?这四年我没有谋得一官半职,更没有获得财富,失去了孩子成长最关键阶段应该给与的父爱,让妻子一人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那我获得了什么?我想我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收获,但是我知道我收获了超物质层面的东西。人生是一场长跑,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是一个不断“熏”出来过程。往往有时候,我们付出的东西,最后转化为收获的成果不是权力、财富和职位的提升,而是智慧和成长。我经常有一种体验,在今天的研究和工作中,往往若干年前的一次经历、体悟发生了关键性的作用。收获往往不是即时的,不是物质的,而是超物质的东西。在面对暂时的低谷、失落和挫折时,我们应该有一种坦荡之心去面对暂时的结果,因为暂时的获得不等于真正的获得,暂时的失去不等于永远的失去。我们应该感恩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帮助我们的人,辜负我们的人,欺骗我们的人,历练我们的人,折磨我们的人,因为这些过程都会成为我们扫除成长道路障碍的宝贵经历。

十多年前,我还是中南大学的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来到未名湖畔,微风瑟瑟,似乎大雨将至,忽然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心里暗暗发誓有一天要走进这座校园。当我第一天到北大报到时,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看着天空乌云密布,我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但是,北大的学习生活很快抹去了最初的焦虑和彷徨,我发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这几年,我不断走到莫高窟前,心里少了那份年少轻狂,也多了份沉静,但永远没有消失对文化的激情,我经常在想,敦煌文化的伟大是1000多年来无数先辈用信仰塑造的文明丰碑,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只是膜拜、只是怀念,更不是消费敦煌,而是如何进行当代的文化创造。每一个个体生命需要在经历中完成一次次启蒙,走入新的人生境界。如果说北大的未名湖畔是我的生命的第一次启蒙,如果追随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是我的第一次文化启蒙,那么西部和敦煌是我的第二次生命和文化启蒙。正如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文章《青年选择》一文中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而复兴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身上。
~~~~~~~~~~~~~~~~~~~~~~~~~~~~~~
番外篇之一

关 于 作 者肖怀德(青年文化学者)
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文化产业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
肖师兄应邀返校参加【向上书堂】2016年3月【读书会】,上文为肖师兄的分享内容。
【向上书堂】师门读书会于每月月底在燕南园51号院举行,由向勇教授(
我们的男神导><
)主持。我们会定期邀请文产业界前辈(
大牛们!
),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师兄师姐(
学神们!
)进行分享。同时,本学期读书会
也将由在读硕士研究生(
弱弱的小编与小编强强的同窗学霸们
)进行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 Vol 1(2006)
的分章节读书报告。
欢迎大家
持续关注
哦~
~~~~~~~~~~~~~~~~~~~~~~~~~~~~~~
番外篇之二


关于“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是“知”“感”“行”的契合与共生。“知”是头脑的力量,是知识的启发、环境的判断和前瞻的分析;“感”是一种内驱力的态度和决心,是行动的信念、价值的追求;“行”是实践的力量,是刻意奉行的言语、举止和具体行为的呈现。生命体验只有“成为故事”,才能赋予其生存的意义,创造生活的价值,开启人生的真谛。

摘自向勇:《文化产业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3页。
~~~~~~~~~~~~~~~~~~~~~~~~~~~~~~
文字/肖怀德

未名湖图片/胡朝志

选稿推送/陈菁菁

(其余图片来源于网络)

行走笔记 行走诗意人生

二维码扫这里哦~

[/b]

❶ 本文著作权归属原作者和生命行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❷ 【行走笔记】投稿:

adelegrass@163.com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生命行走~


    关注 生命行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