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敝帚:大杂院里的亲情

 

大杂院...

         大杂院虽然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偶尔在一些城市的角落还能够见到,但基本已经尘封在记忆中。大杂院顾名思义,一就是“大”,一家挨着一家,还有一个字就是“杂”,四合院里住着五湖四海来的人。除了房子之外,还搭建了各种临时房子和窝棚、厨房、煤池子等等。大杂院的一草一木、风俗人情装载着孩子童年天真的故事……




  大杂院一般都是解放前大户人家留下的四合院,后来被国家没收,归房管局管理,一时间涌进来各种各样的人们。解放前,我家在天安门西侧的南长街有两个大的四合院,后被收走了。后来就涌进几十户的人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大杂院人虽然多,居住的条件也很不好,但人与人之间基本上保持和睦,邻里很少红脸过。遇到几个不知四六的三青子、四愣子也都有长者出来批评就解决了,还真不用什么居委会和派出所出面。要是遇到一个不疼老婆、喝多了就打老婆、偷鸡摸狗的,不用调查,家家都门清儿。


  到下班、放学的时候了,清静了半天的院子间或地有了声响,家里大人还没到家,孩子们“哐”地推门,钥匙一般就在门边洗脸盆的背后。其实院子里每家的钥匙放在哪里,大家都知道:老张家的在窗台那盆花的底下;老李家的在挂在墙上的碗柜里头;老赵家的在门口那个米坛坛头……但孩子们从来没谁去开过别人家的门,也从来没哪家失窃过。


  晚饭后,是大杂院最热闹的时光。尤其在夏日晴好的傍晚,带着湿气的天井边上是最好的纳凉地方。长辈们也出来了,摇着蒲扇,聊着单位工作、家长里短;年轻的一代有的在灶台边洗碗刷锅,有的端了大盆出来坐在天井里洗衣服,嘴上不空着,各种闲聊调侃;小孩子们窜上跑下、躲猫猫等各种游戏……




  大杂院的人,不是亲戚,但都有一种说不清的亲情。虽然居住条件差,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大杂院当然也有最“不可说的地方”,就是上厕所。几十户人家一大早争抢几个厕所的蹲坑,能够让很多着急的不得了、苦不堪言的记忆,又是那时代的无奈。但公共厕所又是那时代的“交际场所”,拿着几颗烟,山南海北的张家长李家短的神侃,也是那年代的一个特色,具有“小广播”中心的效果。




  大杂院另外一个公用的是自来水龙头,一般都是垒一个水泥池子,水龙头从头到脚被裹起来,是怕冬天里冻坏了。冬天的时候水龙头经常在大早晨被冻上,拧不开水,需要用开水烫下,然后才能淌出水。那时水龙头前一家挨着一家等着接水,接水有时能够排出一个长龙,急性子的还真着不起这个急。所以家家都要有个水缸,以备缺水。那时虽然是公用水龙头,但大家还是比较节约水的,当然也有接水比较困难的因素,一盆水洗完菜,还要倒到水桶里擦地……




  夏天的夜晚,大杂院的人都会出来乘凉,在院子里挤来挤去,大的抱着小的,少的靠着老的。老奶奶们用大蒲扇帮孩子们扇着,教孩子看星星……




  大杂院的记忆好似炊烟,短暂出现,又匆忙飘散。若干年后,大家都搬家离开了那里,真所谓“人去楼空”。在外面偶然遇到,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你家搬到哪里了,你爸爸妈妈身体都好吧……(祁建)


旧事不沧桑微群,开通。
在通讯录,搜索“旧事不沧桑微群”,然后添加,就可以加入。
征集各家古村落、古迹的线索
旧事不沧桑,向着你的心灵深处出发。
如果你觉得此文不错,不妨分享到朋友圈,和你的小伙伴共享。
关于出版、约稿等工作,可联系QQ:442765512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关注 旧事不沧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