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你贵为酒仙,竟喝了一辈子假酒?

 



点击蓝字↑中华古玩网,关注艺术信息!



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个自称酒仙的家伙叫李白,这个人每天晒的朋友圈都是云里雾里欲仙欲死的。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或者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亦或是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状态。

李佬每天在朋友圈晒酒量,展示着铁血男儿的伟岸形象,连杜甫也只能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么评论一下。

李白真能喝得下那么多酒?这些酒下肚他还能作诗?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普通人的酒量为,能饮酒一石,然后发现就是四十斤酒...太不靠谱了,按照这个量,要不喝出问题那其酒的度数应该在六度。
用斗来计算酒量的唐代,这时推算其酒的度数还是六度。
用升来计算酒量的宋代,这时推算其酒的度数是10度,升高了。
6度的酒,一整天喝上个3、40瓶,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这种酒通常是将粮食发酵后过滤过滤(其实就是米酒),度数自然不会高,所以古代人大口大碗喝酒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元代,高度数的酒出现了。本草纲目中有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此段古文让我们真正找到了蒸馏酒的鼻祖。发酵的酒度数通常都在10度以下,经过这么一蒸馏,酒度直线上升,最高可达到四十多度!元代人自从开启了一个酒精度飙升的时代。
从民国一直到建国初,酒的度数就一直充满着高度的旋律。曾有一本教材书这样写过,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销酒商售酒规定为六十度,不得减低度数,违者与私酒论。这本书的规定沿用的是民国时候的规矩,可见中国老传统皆认为高度的酒才是好酒,降低度数那可是犯法的行为!

后来不知怎的,市面上有了一种说法,发展低度白酒,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节约酿酒用粮、有利于身体健康、促进白酒行业科技进步。于是有了一种降低酒度数的方法,加浆。
加浆是高级的说法,简单的说就是加水。这种在民国时期被禁止的行为,却成为了八十年代的主流。

低度白酒无论怎么生产,加水是必然的环节。不过,如果我们直接往原酒中慢慢加水,我们会发现,酒会变得很浑浊,有些加过水的酒甚至像饺子汤一样浑浊,不过这些问题难不倒我们的“砖家”,酒的浑浊问题很快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得到解决。
为了让低度酒不失高度酒的风味,有良心的酒厂,会往酒中添加高级调味酒(超贵);没有良心的酒厂,那就是直接添加香精香料。

一斤酒终于变成了两斤酒、三斤酒,又节约了粮食...

食用酒精也是粮食制成的,所以,下次千万不要相信纯粮两个字了。真正的好酒,是传统工艺、纯粮原料酿制的,也就是经过粮食蒸煮、糊化、摊晾、加曲、入窖发酵、出窖蒸酒才辛苦得来的。否则一瓶好酒,动辄成百上千的价格是怎么来的?那都是每个地方特有的温度、湿度、环境、粮食、微生物以及时间的沉淀。这也是老酒为什么昂贵的根本原因——时间无价。
喝一斤含有香精香料的低度酒和喝半斤传统工艺的高度白酒,哪一个对身体有益?这个问题就不用说了。

酒还是烈的好。


    关注 中华古玩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