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外线反转胶卷去言说这个不可言说的世界 造景

 

以独具一格的红外线摄影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东方世界。...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影艺家按:在 2013 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现居纽约的爱尔兰摄影家理查德·莫斯(Richard Mosse)广受赞誉,他独具一格的作品采用了柯达彩色红外线反转胶卷,这种胶卷最近刚刚停产。“我感觉,红外线反转胶卷给我打开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我通过这个窗口去考察刚果东部的战场。异国情调遮住了红外线所呈现的真实,由此转变了东方主义。”莫斯在自己的著作《红外线反转》中如此写道。

本文节选自《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第五部分《后现代新闻摄影》。

▲ 《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2016 年 9 月出版
再现的局限
最初我选择这个刚果是因为我想找到这么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我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会提醒我自己在表达上存在的缺陷,告知我在再现这个世界时能力还很不够。这个地方既位于现实世界,也存在于我的想象中。我希望这样的寻找能在一个面临各种冲突的地方实现,因为这些冲突的现实亟需有人来讲述,但人们又不能轻易将其叙述。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刚果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追求一种本质上不可言说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一种真实的,近乎抽象,处于人的语言所能描述的极限。我需要找到一种恰当的形式,以求更好地描述这种阴险的回声。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2009 年 12 月,柯达正式宣布其彩色红外线反转胶卷停产。这种胶卷是冷战时期与美国军方合作研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地形,侦探敌方军事设施。很快,它就进入民用领域,诸如地图绘制员、农学家、林务官、水文工作者、冰川学家、人类学家,换句话说,任何希望研究地形地貌的人都可以使用这种胶卷。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20 世纪 60 年代末,这种方法被摇滚音乐家,如吉米·亨德里克斯、“感恩而死”乐队用到他们的专辑封面上,逐渐以迷幻体验(来自古希腊的“显现灵魂”)的格调走进普通大众的心目之中,最终促成了一种媚俗美学。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反思新闻摄影的规则
我总是喜欢在有战争冲突的地方工作——这也是记者们普遍关注之所在。虽然我的作品在其内在精神上是纪实性的,但我其实一直对纪实摄影的概念有些纠结,就是说,不管摄影师本人心里怎么想,纪实摄影最终总要先入为主地实现一种预定的主张。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我的作品不是在展示伦理道德,我更关注的是观念,而不是良心。所以,我很兴奋地看到柯达彩色红外线反转胶卷对纪录片的膨胀,它通过一段不可见的光谱促成了一种悲剧性的景观,将我诱入一种充满自反性和怀疑主义的处境,而这样的处境,正与我那些不可捉摸地主人公相契合。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言说不可言说之事
艺术能够反映我们的复杂世界,转变我们观看与理解事物的方式,并能对意识产生渐进的、深远的影响。艺术能帮助我们描述、解释处在人类表达极限的事物。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在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看来,艺术“为那些不可表达、不可言说的概念提供了最终的庇护,这些概念是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从更为古老的文明中为西方人借来的。”在刚果东部旅行时,我看到美丽的风景正被破坏。我的摄影作品,就是一种个人的抗争,我抗争的是在我有限的再现能力与我所面对的这个不可言说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 《红外线反转》,2012 年
理查德·莫斯

(Richard Mosse, 1985—)

一名用红外线拍照的新闻摄影师。


摄影 → Richard Mosse

编辑 → 帕逻

影艺家微刊是杂志《影艺家》的延伸

由成都影像艺术中心(CDPC)主办




▼▼▼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