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飞船今天返回

 

回归...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在经历了33天的太空遨游后,神舟十一号终于要回家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于今天下午返回阔别一个月之久的地球。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要保持在每秒7.9公里左右,若是想从这种超高速度返回到地面静止的状态,过程也是十分艰险的。了解一下两位航天员回来的路上都会经历些什么。



首先,景海鹏、陈冬会关闭“天宫二号”实验舱的前舱门,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然后就是让飞船和天宫二号分开。这个时候,航天员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件事,是给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之间的对接通道泄压,让对接通道恢复到真空状态,以保障分离顺利;另一件事,就是唤醒飞船,重启神舟十一号里面的系统设备。

接下来,藏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的对接机构中的四个弹簧就要发挥作用了。分离时,这些弹簧给神十一和天宫一个反推的力,同时,飞船自身的反推发动机也开始工作,这样飞船就会逐步撤到距离天宫二号120米停泊点的位置,直到两个飞行器之间距离达到20公里之外。这时候,飞船就开始瞄准主着陆场,调整飞行轨道,奔着地球返回。这些工作昨天已经完成。



今天,神舟十一号飞船将正式开启回家之旅。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然后再是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两位航天员就位于返回舱内。而一旦只剩下返回舱,就意味着飞船就要进入大气层了。但是大气层迎接两位航天员的方式有些不友好,飞船与稠密的大气层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让返回舱外部温度达到上千度,不过由于特殊的涂层材料,这并不会影响到舱内的温度。

大约下降到离地80公里的时候,返回舱会进入与地面暂时失去联系的黑障区。这段时间大概要持续4到6分钟。因为无法沟通,所以这几分钟对地面以及对两位航天员来说都是最难熬的时光。

出了黑障区,返回舱就会打开降落伞。因为返回舱在伞打开时会剧烈摇晃,航天员仿佛坐上了“超级过山车”,但这也意味着,降落伞成功打开了,航天员离安全着陆又近了一步。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只有几米时,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就会点火,产生向上的推力,继续降低返回舱的速度到可以安全着陆的范围。然后,景海鹏、陈冬就安全回家了!

返回舱安全着陆的地方我们叫做主着陆场区,位于内蒙古的四子王旗。负责在这里作地面接应的主着陆场系统也肩负着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并护送两位航天员到达指定安全地点。那么,目前,主着陆场的准备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着陆场搜救系统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航天员的救援和返回舱的处置、以及回收转运等工作,搜救队队长李磊表示,搜救直升机的加、改装,着陆场地形的勘察等都已经顺利完成。“通信设备的连试是任务保障的重点,我们每天都会进行通信设备的连试,目前连试超过100次,设备技术状态正常。”

着陆场站搜救测控负责人田涛告诉记者,测控系统主要是对目标偏航条件下的捕获跟踪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整个测控系统已经完全具备能力,我们现在通过15次演练,重点是演练各种异常情况下轨道的偏航引起的偏差等等开展训练。整个测控系统的能力完全具备各种情况下返回的搜索和捕获。”

据气象专家王红军表示,主着陆场为多云天气,风速每秒8到10米,目前已经排除雷电、沙尘暴、龙卷风等不利气象因素,气象条件完全满足返回舱的返回要求:大风天气,包括高空风速他有一个70米的界限,因为飞船降落的时候,风速较大对他的开伞会造成一些影响,风速变化我们都就行了分析,目前都排除了,包括能见度,这都满足。所以是感觉气象条件相对理想的一次。

在确保了硬件条件的万无一失后,主着陆场方面也同时按照实战任务状态先后组织了9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对直升机空中搜索、航天员快速救援、返回舱现场处置和航天员医疗后送等任务全过程进行了反复训练演练,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迎接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的准备。

第一,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第一次超过一个月,返回着陆后身体出现不适的概率较大,必须尽快搜索返回舱、尽快到达着陆现场,争取第一时间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第二,第一次在寒冬季节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着陆现场气温较低,必须同步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确保航天员免受寒冻伤害。第三,第一次有多种空中载体联合搜救,包括8架直升机、2架无人机和一架固定翼飞机,多种载体协同飞行的指挥组织比较复杂。第四,第一次有这么多新技术、新装备参试。给主着陆场增加了光学测量设备,特别是新配了4g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带宽大、稳定性高的显著优势。第五,第一次有三路分队同时后送北京。三个分队同时行动,组织协同十分复杂。

为了确保各项任务准确实施,地面指挥部做了多次的演练。



李军智介绍,始终立足最复杂情况,共识别出信标信号异常、着陆时段天气寒冷等43项任务风险,分别研究制定了专项应急预案。目前各类任务方案均已准备完毕,并通过各次训练演练检验了方案预案的正确性和操作性。认真开展了场区地形地物勘察,组织对核心着陆区和周边区域,以及飞船后弹道式返回扩大区部分区域进行了详细的空中和地面勘察,深入掌握了场区地形地貌情况,并制定了针对性的处置预案。先后组织雷达、光学等返回段测量设备开展了31次放球跟踪训练和搜索捕获应急训练,按照返回舱直立、倾倒、落入复杂地形等不同状态组织了14次模拟机位训练,目前,主着陆场区参试各分系统借口状态明确、人员协同配合熟练,已经形成了系统联合参试能力。

长按二维码发现惊喜


    关注 heujgtw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