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淮河南岸的蚌埠人~

 

淮河,母亲河。Huaihe,mother river.相比黄河、长江而言,可能淮河更像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



淮河,母亲河。

Huaihe,mother river.


相比黄河、长江而言,可能淮河更像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乡—珠城就坐落在这条河的岸边,她是母亲,也是守护神。
掩于唇齿,止于岁月


王台和宋庄位于治淮路以北,珠城路上。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蚌埠市还有这样的小村落了,王台已经被全部拆除,现在一户人家都没有了,宋庄便失去了它的好邻居。


虽说是个村落,但是并不太大,户数之间住的也很紧凑,还有好几个作坊和工厂。很多人直接依户经营,做起了小本生意,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尽管地处市区,但是从斑驳的房子和狭窄的道路还是能看出落后的迹象。废旧的房屋里,爬山虎将房子围了个结结实实,跟范儿住在乡下的外婆家很像。珠城路一直往北便能直接上到坝子,吃过晚饭到坝子上遛一遛是大家最常做的乐事。
拉丝桥下,怡然自得


淮河新村就在拉丝桥下,据说也快要拆迁了,房屋很挤,有的巷子狭窄的只能供一人走过,两人并排就会觉得很挤。

靠墙有一个修鞋的师傅,一直低头补鞋,直到范儿走到他身边,他才发觉,抬头冲我笑了一下,问我:"修什么的?”我说想给他拍个照,他特别不好意思,说:“我这个形象也不好啊,那你拍吧。”于是就留下了这个照片。

在市区里这种砖头砌成的房子应该不多见了,虽然没人住了,但心里还是挺吃惊的。


墙上随处可见两个大大的“拆迁”字迹,可能过不了多久,这里又将是一番全新的面貌了。
淮河之上,河流匆匆


这个标识应该很多人都不陌生,小时候小编晚上跟父母一块到坝子上玩的时候,最喜欢往上爬,两个腿耷拉着,或者站在上面往爸爸的怀里蹦。



蚌埠的船厂有几十多年的历史了,原来能在厂里上班是一件多么让家人幸福的事,船厂又是多少人的回忆。工人走过的时候,范儿仿佛看到了辉煌时期一群工人嬉笑打闹穿着脏兮兮的工服,疲惫却满足的模样。

大家对船有什么记忆呢?还记得小时候,小编跟随家人一起去亲戚家玩的时候,也要坐船,但那时的船只有一块大木板,周围用大轮胎结结实实的绑了一圈,后面是一个发动机,一启动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坐在上面,被大人牢牢地搂着,那时只觉得新奇快乐,但那种经历也只存在于回忆中了。



虽然物是人非,但是花儿还是开的这样美,一切都在新生往复。
阡陌交通,有始有终


交通路是蚌埠重要的交通网点,本以为会很热闹,但现在只剩下静谧。走过去的时候,一对老年夫妻吸引了我的眼光,这对夫妻看起来有七八十岁了,两人共同经营一个小商店,奶奶坐在竹椅上拿着针线缝补衣服,头发花白的爷爷拿着刨子在削木头。

这种工具小编都没见过,现在家里的老物件也只剩下爷爷偶尔磨刀拿出的磨刀石了。他告诉我,自己没事就做点小物件,年纪大了,闲着也是闲着,开个小店,做点东西,给自己找点事做。爷爷奶奶人都很和蔼,如果有一天你们路过这里,记得去商店光顾一下哦~

下面这两个东西是小编在路边看见的,但是至今也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有人知道的话,可以告诉我哦~



变的是名,不变是心


现在的市委原来叫地委,但很多人认为叫市委更好听,原因是叫地委实在是太土了…原来的地委宿舍就在这条交通三巷步行街内,在这条不足五百米长的街道里,美食的种类却很丰富,范儿走在里面,不仅眼睛没得闲,口水也是没得闲……麻辣烫、牛肉面、煎包、卷饼、黄焖鸡米饭、米线、酒酿…

地委宿舍就在这条巷子里,房子有点老,毕竟也算是有历史了,社区就在宿舍楼下,这大概就是老式宿舍楼的样子了,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平时你来我往,关系亲密的就像一家人。

本以为现在条件好了,家里一般都是新式家电,没想到街上还有这样的老物件,大概比范儿的年纪都要大。很多时候就是简单地在小区门口支一个摊位,带一大杯开水,坐在摊子上等着生意上门。

缝纫机在上一辈人的心中应该算是家里很重要的物件,买上一台缝纫机是很多家庭的梦想。在小编母亲结婚的时候,缝纫机就是重要的婚嫁必需品,小时候看着妈妈一边在脚下有规律的踩着轮子,一边手里灵活的把布一圈圈的砸起来就觉得很新奇。也曾趁着家里没人的时候,偷偷拿一块布试过,但实在太难,只能作罢了。


据了解,这个蝴蝶牌的缝纫机比范儿的年纪都大,顿时我就肃然起敬了,可能是常用的缘故,手动滑轮被磨得发亮,可也不得不感慨,还是原来的东西质量好啊!



此时刚过了早餐的点,步行街的商户都在打扫、清理,依然是忙碌的样子,很多人都说蚌埠是个节奏很慢,很慵懒的城市,但是小编看到的是无论什么年纪依然在为生活劳动的样子,这也是蚌埠。

寂静之下,繁华之初


国强路原来有一条长达千米的市场,柴米油盐、粮油酱醋、鱼市喧哗,很是热闹,每天都是人挤人。

主要是东西齐全,种类多,选择的多,但原来的市场早已不再,分散快两年了。但很多附近的人依然觉得不习惯,虽说清净了些,到底是不方便了。



在国强路里,有一个等待拆迁的小区,还剩几户人家了,小区环境实在破旧,很多物件可能都很难找到了,通往二楼的楼梯看起来也是颤颤巍巍的,洗脸池都放在室外,大理石打磨的台面就是洗漱的地方,电线横在楼与楼之间,抬头看,连天都被分割成几块。

屋里传来收音机的声响,唱的好像是五河的民歌,偶尔有人跟着哼上几句,让小编都想跟着一起唱了呢。



这位阿姨是环卫工人,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就立刻回家洗衣服了,这么热的天,用搓衣板一件件的把衣服洗干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阿姨洗衣服的时候,这只黄狗一直趴在地上,也许是阿姨养的狗,也许谁家的也不是。


就算小区环境再不好,也要好好守护我们的家园,文明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看惯了精致的广告牌,突然看到这么朴素的广告也会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老板看我拿着相机,亲切的招呼我,还让我顺便给她打个小广告,哈哈~阿姨说了,手工面条哦~
光明街里,不夜之市


蚌埠人一提到夜市,就会想到光明街,无论是红辣椒火锅、鸡丝面还是豆腐脑,一直都是原来的味道。

想吃火锅的时候,小编总喜欢拉着一众好友,坐在外面,涮着滚烫的羊肉,再来点花生米毛豆和老字号的干子,实在不能更满足了!

白天看起来,这里是干净的,空旷的,但真正的好戏总是从傍晚开始,如果你来的晚的话,可能连外面的位子都没有!



在路边看到有人在卖莲子,小编忍不住买了一个,剥开外面的皮,小编喜欢把它剥离开来,要不然里面的芯实在太苦了,但老人很喜欢,经常在这个季节买了回家煮粥,说是很下火。
国安街里,四季升平


在凤阳铁道口东段,有几条“国”字头的街道,“国安街”就是其中一条。

在这条不长的街里,小区就在靠近街边的地方,菜市就摆在路边,新鲜的肉割成长条挂在外面,还有一些简装的罐头,很多在平常的菜市里都看不见了。



小区就在路边,房子是直直向上的,楼梯不长,每一层有四个住户,布局很像七八十年代的筒子楼。听里面的住户说,这房子有几十年了,过道很挤,楼梯很陡,小编下楼的时候都情不自禁的扶着楼梯。

像这样在外面的房子上写上几单元的房子应该是不多了。小商店就在住户里面,把食品零食摆挂在窗户上,就像小编上初中时在体育课上偷偷买零食的商店一样,把钱从窗口递进去,老板把东西递出来。

在路边看到的修车工具,虽然占地很小,但是东西很全,而且携带方便,走哪推哪~
百年老店,技艺传承


在国庆街里,有一家百年老店—留芳照相馆。路过的时候,小编看着门匾上写着百年老店的字样,不由自主的就走进去了。老板姓刘,跟老板交流才知道,留芳照相馆还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解放前它是地下党的联络点之一呢。想着原来在这里发生过秘密传递任务信息的场景,立刻觉得这里神秘了很多。

后来解放改制,最终留在了刘老板的手里。照相馆不大,一共两间,外面一个收营台,里面供人拍照,但也只是简单地两个摄影灯对着后面红布做的背景墙。征得刘先生的同意,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

刘老板人很和善,他跟我说现在这种老相馆生意不好,因为新式相馆的环境更好,服务更多,很多人已经不再来这种地方了,现在只能做一些拍证件照,洗照片的生意。话语中充满着无奈,小编有些感慨,老技艺最终跟不上新形式,也许以后这种老店无人传承再也见不到了,到那时可能才会有人怀念吧。
六股道下,凤阳路上


现在蚌埠裕华大厦侧面的立交桥,原为木桥。老蚌埠人称为天桥,该桥上跨津浦铁路。桥下原为津浦铁路在蚌埠的道岔,有三条铁路线,故铁轨为六根,原散住一些靠捡破烂为生的人,老蚌埠人称桥下区域为“六股道”。蚌埠有名的二马路小商品市场就在不远处,桥下就是凤阳路。


这位修伞的师傅在凤阳路地下道入口呆了有三四十年了,他是伞厂的员工,平时都是周末摆摊,拿个小板凳,工具就放在自己的面前,来人了麻溜的把东西修好,再仔细检查一下,才递给别人。

桥下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一直低头认真的在择些什么,等我走进了,她跟我说这叫河南豆,下锅爆炒最好吃,比一般的豆芽更耐嚼,她也是闲来无事,给别人帮忙,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反而闲不住。

这个台球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来过,反正小编是来过,虽然球技嘛~哈哈~佛曰:不可说~

当我准备过地下通道的时候,看到一个十分触动我的画面,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小男孩拿着报纸认真的看着。突然他把报纸收起来,走到对面的小车上,原来是来生意了,有人来买东西,小编猜他应该是趁着还没开学帮大人看生意,看着他有模有样的跟人讨价还价的样子,有些好笑也有点心疼,又是一个早当家的孩子!

从通道下去就能到中荣街了,原来两边的通道口还有很多卖东西的小商贩,现在也少了很多。
中荣街里,风雨无阻


提到中荣街,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店铺虽小却汤汁十足的维扬汤包,很多人一大早跑的老远只为去他家吃上一笼刚出笼的汤包,还有老字号的蒋记米线,满满的一碗,材料丰富,吃的十分过瘾而满足~

可是今天小编不说美食,只想给大家说一说在路边的这群人。可能你很少注意到他们,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会迫不及待的去寻找他们。很多时候你看不见他们的脸,因为他们经常低着头做自己的事。他们就是—缝纫摊上的手艺人。



现在的年轻人会针线活的不多,东西需要缝补的时候,要么手足无措,要么就直接扔掉了,虽然东西也好好的,舍不得扔,但它就是不完整,放着怎么都别扭。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缝纫摊的,有时候需要的时候真的很难找,中荣街这一片有好几家,都干了很久。
我说要给叔叔拍个视频,隔壁的阿姨都起哄说“给他拍的好看点,最好还能给他介绍个老伴,孤单大半辈子啦。”我说好。刘叔叔的缝纫摊就在中荣街北头33号,如果以后有需要缝补活的时候,大家可以去关顾他的生意。

其实淮河南岸远远不止小编说的这么多,不要怪我走的太慢,因为我想发现的更多一些,把能记录的蚌埠记录下来。这几天,看见了很多平时没注意到的东西,感受到更多的善意和帮助。



也许,蚌埠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不仅是肠胃与这里美食的纠缠,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和记忆,这种熟悉和亲切感是任何别的城市都代替不了的。
记录还在继续,初心不改,初衷不变。
不为哗众取宠,只为记录蚌埠。
蚌埠微生活商业洽谈:18705524030


    关注 蚌埠微生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