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你不知道的还很多

 

古人在几乎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就归纳总结出这样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道尽寒来暑往、四季更迭。...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申请入非遗成功啦!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召开第11届常会,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亚的斯亚贝巴,中国代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有人提问: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跟公历对应那么好,比如清明总在4月5日?

为什么有时看新闻报二十四节气不止有日期,还精确到分秒?

为什么有时觉得二十四节气挺准有时又不准?

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从各种“历”讲起~
1


阴历、阳历、农历

阳历

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阴历

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
月有阴晴月缺


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

为什么农历要又阴又阳呢?

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

但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
古代农业耕作场景


古人慢慢发现,月亮的变化与太阳的变化并不吻合,如果只看月亮的话,每12次月亮的圆缺周期后,就会比太阳的一个周期差出一段时间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完全得不到指导,这不白瞎了吗?!

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二十四节气。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因此两者吻合度很高。而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有阴历的成分,所以跟通行公历有较大差距。
2


古人是怎么捣鼓出二十四节气的?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四季太阳高度角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淮南子·天文训》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加进历法中,成为农历的一部分。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3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能准确到分秒?

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本质上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黄赤交角。

如果我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视为一个平面圆,并把春分点看作0度的话,那每过15度就是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度。
这个度数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今年冬至在2016年12月21日18:44:07,这都可以根据公式算出来。

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做这个节气。
4


二十四节气到底准不准?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天文上做了精准的角度划分,还加入了其它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这是气象信息;而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这是物候信息

这让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受到了地理限制。

二十四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了这一纬度带上的温带季风气候。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

比如立春,意为春季开始,在每年的2月3-5日。
从气候学角度来说,把冬季后5天滑动平均气温值≥10℃的第一天,作为春季开始。

以这个标准,黑龙江一般在5月初入春,华北平原一般在4月,江浙一般在3月上旬,福建更早,要是在青藏高原北部,全年无春都有可能,跟立春节气差了十万八千里。

即使只考虑黄河流域,每年的气候差异也很大。就说北京,在2002年,3月9日就入春了;但在2009年,4月2日才入春,前后可以差二十多天,显然跟立春节气也对不上。

同理,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是秋季开始、立冬是冬季开始、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是降雨开始、白露是天气转凉等等,当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一年份时,也都是不准的。

当然,如果只是说个大概的话,那至少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还是能够反映出天气变化趋势的。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春秋,西汉就已经完整收录入历法。

古人在几乎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就归纳总结出这样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道尽寒来暑往、四季更迭。

更别提那些意境悠远、富有诗意的名称: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

如今,终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实至名归!
更多阅读
冬天到了,一群黑天鹅往外飞……
2017放假安排定啦!
胸毛越长,球技越强?
(文章综合:新华社、中科院之声、百度百科;编辑:炒饭)



南斗智库

微信号:NandouInstitute

官方网站:www.nandou.org

“小机构,大网络”


    关注 南斗智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