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适合进影院的日子里,这部电影你不可错过

 

今天被一张图刷了屏,圈里圈外的影迷都在奔走相告: 院线电影集体超过了8分,这是一年中最适合进影院的日子!...

今天被一张图刷了屏,圈里圈外的影迷都在奔走相告:

院线电影集体超过了8分,这是一年中最适合进影院的日子!



其中有一部,我们本来是没有机会在影院看到的.

《萨利机长》。

今年,广电的领导做了一件好事,为了挽救全年萎靡不振的票房,疯狂引进了一批海外电影,赶在最后两个月上映。

如果不是这样,《萨利机长》本来不是那种被中国院线青睐的电影,没有爽翻天的视听特效,没有大路货的英雄情结,甚至没有一个演员是靠颜值或身材吃饭的。



放在往年,也许在奥斯卡拿了几个奖之后,它会以批片的形式在影院走一轮,犒劳一下赶时髦的文艺青年,仅此而已。

而且在这个大片扎堆的12月,它可能不会取得多么惊人的票房。但在前不久观摩了电影之后,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萨利机长》是12月最值得一看的新片之一。

话说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1549次航班刚刚起飞,就跟一大群黑雁迎面相撞,两个引擎全部失去动力,在3000英尺的高空,飞机载着155个乘客开始下坠。



飞行员出身、时年58岁的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经过短暂的滑翔,决定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上。

迫降和救援十分成功,155人无人遇难,这一事件被称为哈德逊河上的奇迹,萨利机长也一夜间成为全民英雄。

然而,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对他的决策发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经过电脑模拟,飞机有充足的时间返回机场着陆,根本没必要载着155人去冰冷的哈德逊河上搞大新闻。



如果听证会上这一切成立,那么萨利机长将声名扫地,失去驾驶飞机的资格,被迫退休,甚至连养老金也拿不到。他飞了42年,接送了几百万乘客,对他的评判却要由那短短的208秒来决定吗?

这一切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被失眠折磨,幻觉中不断出现飞机坠毁在市中心的恐怖场面。他的内心,更是对此产生了质疑,他真的做错了吗?他真的将乘客的生命置于险境吗?



好莱坞盛产空难电影,从小时候电视台放的《国际机场》系列,到学生时代看的90年代经典大片《最高危机》、《空军一号》、《空中监狱》,都让我觉得津津有味。要不是911事件,这个题材一定至今还方兴未艾。

在这些电影中,有的是临危不惧的英雄,你死我活的搏斗,摧枯拉朽的迫降,最后一秒钟的营救,各个都是一股子浓浓的爆米花味道。

而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萨利机长》,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空难电影,已经86岁高龄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近乎纪录片般的平实手法,将它打造成一曲朴实无华的英雄赞歌。



通篇的冷静克制,通篇的用事实说话。

厉害啊。

甚至在迫降的那一刻,也没有丝毫惊险片式的渲染,沉稳的一句“准备迎接撞击”,接着就是飞机轰然冲入河中,没有雄壮的交响乐,没有凝滞的慢镜头,没有主角坚毅神情的特写,,一切都被客观交代清楚。

之后的冰河救援,更是像一出纪实新闻,我们犹如身在现场般,实时目击着一切。冰冷的河水,刺骨的寒风,惊魂未定的乘客和机组人员,忙碌的救援小队……



那份从容不迫里,奔涌着震撼心灵的力量。在我们看来是惊心动魄的壮举,他们不过是上班尽职而已,还有比这更牛逼的对照吗?还有比这更浪漫的英雄主义吗?

英雄力挽狂澜,人们却要把他送上审判席,这又是多么强大的悲剧力量,完全可以拍成主角为了恢复名誉的一场抗争。然而东木大爷再次选择不做立场预设和价值判断,忠实地再现一切。

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处理力度惊人,通过事件的闪回,加上萨利机长铿锵有力的反击,制造了比飞机迫降更牛叉的大高潮。



同时,电影也没有引导观众去憎恶安全委员会。他们的调查虽然严苛,却是职责所在,是为了避免更多潜在灾难的必要之举。

自始至终,包括机长和他的同事在内,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向委员会发牢骚:我们冒险救了这么多人,你们竟然还敢叽叽歪歪的!

对程序的尊重,对质疑权的尊重,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素养。质疑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只会拂去真相上的灰尘,让它更加闪闪发光。经受住了质疑的英雄,形象才更加伟岸。



10月份的的时候,我去了一趟纽约,出租车驶过哈德逊河时,司机指着那里说,你看,这就是那条飞机迫降的河。

那一刻,我的心头突然有一股震撼。

如今的银幕上有太多的英雄,有的挥舞着刀枪不入的盾牌,有的举着召唤雷电的锤子,有的能从眼睛里射出激光,也有的魔杖一挥,人就变成了动物。

他们都神通广大酷炫逼人,但归根到底,他们是虚幻的,只存在于光影和想象的空间。不管我们多么崇拜他们,在内心深处我们清楚,他们是假的。

我们生活现实中,需要现实的英雄。

在经过哈德逊河的那段路上,我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英雄就在我的身边。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