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你做得到吗?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本来表达的意思,会被他人曲解为另一种意思,但你有没有想过,同样的误解也会存在于父母与三四岁的孩子的交流中呢?...





贝贝刚满三岁的时候,妹妹出生了,最初的几个月里,我俩都不适应在多了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跟彼此相处。我们的关系变得很紧张,他经常对我发脾气,要我抱着妹妹走,而我也因此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他大喊大叫。记得有一次贝贝调皮捣蛋,我要求他停止。可是他完全不理会我,还对我说不要管他。他这种态度让我很生气,我非常俗套地说了句“我是你妈为什么不能管你?”结果他竟然回答说:“你不是我妈!”我想妈妈们应该多少能理解我听到这句时的心情。一刹那间我觉得我过去三年为他付出的爱和辛苦全都白费了,我甚至觉得我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以前了。我火冒三丈地拉他去time out,他哭得惊天动地。最后平静下来我又问他,“我是不是你妈?”他回答说:“你不是我妈。你是我妈妈。”

是不是很可笑?我满脑子想的都是电视剧里叛逆的孩子说完这句话后甩门而去的镜头,而其实答案是这么直接和简单。我错怪了贝贝,我以为他不要妈妈了,还因此惩罚了他,整个事情其实是一个误会,是大人曲解了孩子话里本来再简单不过的一个意思,把它无数倍的复杂化了。如果哪天我没有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可能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心里都会有一根刺,我跟孩子的关系会更加疏远。这误解是多么可怕啊。

当孩子还是个襁褓中的小婴儿,她唯一的交流方法就是哭。父母听到孩子哭,会耐心分析哭的原因,而这个分析是基于当下的各种条件和情况以及父母的经验和知识而得来的,而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会使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父母逐渐越来越依赖语言来进行交流,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我们常常在听到他们的长篇大论后误以为他们已经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我们常常忘了他们真正使用语言才不过两年时间,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人际关系还只是画了简单线条的一张白纸,于是对孩子的语言表达就会产生误解,更可怕的是这种误解常常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却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着负面的影响。



前两天家里人聊天,无意中说起妹妹最喜欢妈妈,贝贝立刻说,我不喜欢妈妈,我喜欢爸爸。虽然他最粘爸爸是三年来我早就已经面对了的事实,可是他说不喜欢妈妈,着实伤了我的心。我每天陪他玩陪他念书,给他做饭给他洗澡,他每一件衣服都是我买的,每一个玩具都是我挑的,他爸爸甚至不知道他的毛衣和长裤分别放在哪个抽屉,但他还是喜欢爸爸不喜欢妈妈。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直到有一天我指着柜子里挂好的一排新衣问他喜欢哪件,他回答只喜欢其中一件,其他都不喜欢。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提醒他,你不是要选出一件最喜欢的,你可以喜欢好几件,也可以喜欢全部哦。于是他高兴的说都喜欢。我恍然大悟。就又问起他喜欢谁,他还是说喜欢爸爸。我说你可以喜欢好几个人啊,不是只能喜欢一个。结果他说,我喜欢爸爸,还有妈妈。原来娃最初的那句不喜欢妈妈,喜欢爸爸,实际的得意思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不是妈妈,是爸爸。虽然这句话还是很让我不开心,但它的意思跟不喜欢妈妈还是相去甚远。娃在语言掌握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他的表达有误,而我只忙着在乎自己受到伤害的玻璃心,完全没有想到这可能是一场误会。



这两件事最终消除了误解,但回想过去一年多无数次的跟孩子之间的矛盾和沟通困难,我真不知道究竟发生过多少我意识不到的误解。一个三岁的孩子,在他嗓子疼的时候都还会说成脖子疼,我们做父母的却常常忘了提醒自己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经验和猜测去判断孩子的言行。不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需要父母对孩子多些尊重,多些耐心,多些宽容,多些理解,放下为父母的架子,做一个会聆听的朋友,才能跟孩子的心靠得更近。

美国K-12名校求学信息,爱生活爱读书爱分享


    关注 北美超级妈妈养成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