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张俊清|卢梭一生中的几个女人

 




作者简介
张俊清,黑龙江省人。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笔名:麦子,网名:玉树临青。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大庆作家协会理事,红岗区作协副主席。

  著有散文《黎明雨丝》,《一座城和一汪汪湖》。诗集《没有季节的河流》抒情诗《蓝色的火焰》和《铁韵吟风》《澎湃的洪流》合集。散文诗《水中的莲》,同莫言席慕容毕淑敏朱自清等,二十位名家的散文,被收入全国精品名家录和语文周报知网东北网等。曾荣获首届“中国散文精英奖”。 获得过“新视野”杯(随笔)、中国作家《金秋之旅》、全国纪实“感恩人生”散文、首届全国旅游散文、中国当代散文评论、《散文百家》“千字文”等一二三等奖。       

  有小说、散文、评论散见《散文世界》《散文选刊》《中国作家》《读者》《小小说选刊》《青年作家》《山东文学》《金山文学》、《散文百家》《雪花》《红豆》《渤海》《东方文学》《日月》《白银文学》《散文博览》《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报刊。有诗歌散见《岁月》《诗刊》《星星文学》《诗林》《散文诗》《地火》《黄河文学》《绿风》等。
卢梭一生中的几个女人
【黑龙江】张俊清
1778年7月2日清晨,卢梭突然感到胸口剧痛。卢梭说要看看美丽的朝阳,在妻子泰蕾丝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前,望着窗外感叹道:“全能的神啊!天空如此晴朗,万里无云,上帝在召唤我了。”话毕,卢梭停止了呼吸与世长辞了。

经医生验尸(当时外界谣传卢梭是自杀死亡的)证实,卢梭是严重的尿毒症引起脑溢血致死的。次日,人们纷纷来到爱美隆美尔镇,瞻仰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可见17世纪的巴黎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崇尚文化的。死后的卢梭被安葬在波拉斯岛上,他至死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的孤独者”,但实际上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未被人们所遗忘,他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崇拜者,他的智慧和成果,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他的著作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日后世界上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780年起,卢梭被视为法国人民的骄傲,有一半的法国人到过圣人的骨灰前朝拜,表示出了对卢梭的敬仰和爱戴。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各派革命领袖一致推崇,卢梭被尊奉为“革命先驱”和“人类导师”。

半个多月来,我捧读着《忏悔录》和一本世界巨人《卢梭》传记阅读,从那几本文学作品中我了解到了卢梭从小到大、从坎坷到辉煌的人生过程。心生感概,便用笔记录下一些文字。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卢梭的父亲对人和蔼可亲,喜欢浪漫和冒险。卢梭的母亲苏萨娜·贝尔纳,是一位牧师的女儿,才貌双全,聪明贤惠颇受人仰慕。当时很多男士都为她献殷勤,但卢梭的母亲对爱情专一,不为所惑。在卢梭出生后的第九天,他的母亲不幸难产去世了。缺乏母爱的卢梭那几年是在父爱的关心下艰难度日的,好在家里有数量颇丰的书籍,从五六岁起父子俩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读书中,卢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他那个年龄不该有的知识构成,读书培养了他高傲而沉稳的性格。读到古希腊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后,他的头脑装满了雅典和罗马的伟大形象,他将自己与书中的英雄已融为一体了。他对音乐的挚爱启蒙,是他姑母对他的启蒙,姑母活泼开朗、歌声婉转动人,对日后的卢梭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

卢梭十岁时,父亲因和法国军官发生了冲突,为躲避抓捕,父亲离开了日内瓦。从此舅舅成了卢梭的监护人,卢梭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在学徒中他又恢复了爱好读书的兴趣,干活时间经常偷偷看书,因此受到过惩罚。无钱租书时,他便拿自己的衣物抵押租书的欠账。卢梭16岁时,经一名教徒介绍见到了瓦朗夫人,在见到夫人的一刹那,卢梭为之一振。一个风姿绰约的年轻女人光彩照人的容面,卢梭看了心中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瓦朗夫人原名露易丝,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小姐,她嫁给了同样是贵族的瓦朗先生。婚后未曾生育,因家庭关系不和睦,她便离开了家,独自来到瑞士湖皈依了教会。维克多国王因为对宗教的虔诚,不断资助瓦朗夫人。28岁的瓦朗夫人,风韵迷人、身材窈窕,神态亲切温柔,目光脉脉含情,白皙的面容,乐善好施的性情,对不幸者寄予了满腔同情。当她了解到卢梭的家庭状况后,慷慨地收留了卢梭。在瓦朗夫人那里,卢梭每天早晨去教堂做祷告,他已显露出了对音乐的激情。瓦朗夫人的嗓音很好,她们经常在一起唱歌弹琴,还把卢梭介绍给了巴黎著名的作曲家皮特尔先生。

那段时间的卢梭,已经把瓦朗夫人视作自己的母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因为她的慈爱感到幸福,从小失去了母爱的卢梭,在瓦朗夫人身上找回了母爱。卢梭一见到瓦朗夫人,一听到她温和的声音,就会兴奋不已,心中对夫人充满了感激之情。瓦朗夫人称呼他为“孩子”,他称呼她为“妈妈”。她不在的时候,卢梭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瓦朗夫人身居上流社会,不仅天资聪颖也爱好文学很有才气,并对文学有一定的鉴赏力。她经常同卢梭讨论文学,谈论人情世故,使卢梭增加了许多处世之道。后来卢梭自学了《算术》、《几何学》、《植物学》、《化学》等。一有空,他就会和瓦朗夫人一起练唱,音乐成了他们连在一起的纽带,两人经常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中。由于卢梭整日迷恋文学、音乐中,他已无心从事刚刚找到的土地普查文书的工作,只好辞去了普查工作,招收了很多学音乐的学生。这时的卢梭已年过二十,体魄健壮、英俊洒脱,很招女人喜欢。有很多楚楚动人的女性,甚至大胆挑逗于他。但卢梭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有时卢梭把这些事情如实向“妈妈”诉说,这让瓦朗夫人有了心思。

一天清晨,瓦朗夫人约卢梭出去散步,整整一天他们两人呆在一起,瓦朗夫人的谈话充满了柔情,卢梭终于明白了瓦朗夫人用意,是在开导他为她献身,是准备让他享受她要给予他的恩情。卢梭心情激动,他实在太爱夫人了,因此才不想占有她,但又渴望拥有她,他很高兴夫人使他抛弃了占有别的女人的欲望。

读到此处,我真的为瓦朗夫人感到叹息,她心地高洁的慈母形象在我心中已完全消失,为他们关系的蜕变而深感惭愧。一直温馨的“母子”关系变成了情人关系,真是可悲可叹。后来他们隐居田园生活了一段时间,美丽的田园生活和乡村情趣,使她俩过得很安逸。卢梭很是感慨地对夫人说:我早就盼望着这一天,我的幸福是你赐予我的,但愿这种幸福永远长久。

但希望并不是现实,正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那样,花心的老婆,痴心的汉。在卢梭去外地治病的一段时间,她们的关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瓦朗夫人雇用了一位满头金发的高个子年轻理发师,这位相貌一般智力很差的理发师,却是一个情场高手,并善于津津乐道吹嘘自己情史战绩。他说,凡是经他理过发的漂亮女人,他都给她们的丈夫戴上了绿帽子。卢梭不在家的那段时间,理发师取代了卢梭的位置,成了夫人的管家。

看到这里,我心里不禁一怔,这位外表美貌的瓦朗夫人跟理发师是一丘之貉呀,真是水性杨花,她用施舍的行动赢得了卢梭的心,用心计占有了一个纯真少年的灵魂。利用了性来作为交易使卢梭对她有了依恋。自从有了那位理发师,瓦朗夫人对卢梭的感情冷淡了许多,这突如其来的情感打击,刺痛了一个年轻人的心,卢梭感到孤寂和伤心。他憧憬的幸福瞬间化作了泡影。而瓦朗夫人却责怪他不把家放在心上,令卢梭心如刀割。他跪在地上,抱着夫人的双腿,泪如雨下,“我太爱你了,占有你对我来说太宝贵了,我容不得别人来分享!”

然而一切都晚了。瓦朗夫人是一个善于周旋在男人中间的女人,怎能回心转意呢?卢梭只能闭门读书、仰天长叹,那颗炽热的心凉了。他决定离开这个令人心碎的家。夫人没有一丝丝挽留之意。卢梭去了里昂,寻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在做家庭教师的同时,他勤于写作,完成了见解独特的《音乐记谱法》,完成了歌剧《新世界的发现》。剧中的一首长诗《给芬妮》是特意献给“妈妈”的。从这里足以见得卢梭对瓦朗夫人的珍爱。他说,无数次恨不得立刻回到她身边……。

在一个基督徒的提示下,卢梭结识了很多巴黎上流社会的专家夫人,卢梭的才华令她们大为赞赏。他的剧本《乡村占卜师》首次公演时,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以及大臣纷纷光临,他的歌剧令那些貌如天仙的美人泪流满面、为其倾倒。演出圆满成功后,国王路易十五决定召见他,宣布赐予卢梭年金。但卢梭没有惊喜,他在惶恐中熬过了一夜,他害怕从此开始权贵的应酬。第二天,他借口身体不适让人转告国王离去了,没有见国王,也没有领取那笔年金。他想倘若领到了年金就会影响到个人的独立,只能阿谀奉承了。他要挣脱年金给他戴上的枷锁,保持自己的人格自由和尊严。一些人不理解他拒绝奖赏的做法,甚至引起了许多非议,指责他是一个骄傲的傻瓜。而我要说的是,一个人格的独立就在于不索求任何施舍,这样才能有勇气,真实地活着。难道卢梭不缺少金钱吗?那个时候卢梭正是患病在身,父亲不幸去世,他和泰蕾丝小姐结成了生活伴侣,他看中了泰蕾丝小姐朴实无华、正派善良,但生活的窘迫使他们无力养育生下来的几个孩子,都被他们送到了孤儿院。正像他体验到的一样: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不屑于财富,不畏人言我行我素。  而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文人,却热衷于各种抛头露面活动,他们把自己并不成熟的作品,在各种比赛和评奖中滥竽充数拉关系走后门拿名次。这和卢梭比起来是多么大的反差呀!因为当时的巴黎社会,文人也是勾心斗角、拉帮结伙、盛气凌人,为了争得所谓的荣誉,朋友文友之间缺乏坦诚的友谊。因此他厌恶了喧嚣的都市生活,决定去乡下度过闲暇的时间。

卢梭喜欢乡下的自然风光,映入眼帘的乡村的美景,给了他许多创作灵感, 虽然乡村的生活俭朴一些,但不为生活所发愁,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志趣全身地投入写作,他勤奋地写出了《孤独散步者的梦想》《社会契约论》和教育学名著——哲理小说《爱弥儿》。然而《爱弥儿》在荷兰出版后,在法国天主教会的煽动下,卢梭被视为离经叛道的罪人,巴黎和日内瓦同时下达了逮捕令。从此,卢梭开始了流亡生活。卢梭58岁时完成了《忏悔录》一书,该书真实地记载了卢梭自己从出生到被迫流亡50年的生活经历。《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为了回击“敌人”攻击而写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与伦比的真实。书中卢梭说:我的《忏悔录》是我心灵的呼唤,是真善美的坦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呼唤真实、忠诚和良知……。

从卢梭成长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伟人的成功,是和他的聪明才智、勤奋好学分不开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卢梭的成功与瓦朗夫人的帮助有关,是在卢梭成长的关键时期,瓦朗夫人的出现,让卢梭的生活命运有了转机,(。)尽管瓦朗夫人占有了他,后又抛弃了他,但卢梭的成功基石是瓦朗夫人为其铺设的,用现在的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会站着一位女人。而卢梭的成功则有瓦朗夫人和泰蕾丝等几位女人的相助。所以卢梭没有忘却他的“妈妈”,他在《散步之十》里说过:今天是圣棕树节,自我初识瓦朗夫人起至今已有50年了,当时她只有28岁,而我尚不满17岁,她对我表示的友谊激发了我的情感,这初次见面便决定了我以后一生的生活。后来在里昂他和泰蕾丝见到了久别的瓦朗夫人。他简直不敢置信,当年那位光彩照人的瓦朗夫人,已经憔悴不堪、穷困潦倒了,卢梭心里有一种隐隐的痛。

尽管我在《忏悔录》中,看到了卢梭毫无保留地暴露了自己儿时那些不光彩的一些事儿,如孩提时有过嫖妓和偷东西的经历,也遭到过一些人指责和抨击。说卢梭喜欢的女人都是有夫之妇,说他性格孤僻,缺乏自制力,卑微和没有家庭责任感等。但我却从他睿智洒脱骄傲的性情中,看出他虽名噪整个欧洲,但仍那么纯朴善良,不阿谀奉承任何有权势的人,对一些勾心斗角行为深恶痛绝的个性。他在《忏悔录》里真诚坦荡地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他始终没有忘记别人对他的恩典,他呼唤真实、忠诚和良知……

从古至今又有哪些所谓高尚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线责编 尚书)


推荐阅读
【北京】梁晓声|心灵花园
【河南】王剑冰|通州,大运河之首
【内蒙古】张继炼|张继炼散文短章选粹
【黑龙江】王  菲|春天的使者(外一篇)
【陕西】耿永君|家在绥德
【云南】马永欢|阳春三月龙门美
【湖南】廖静仁|无字墓碑
【北京】周天鹤|那棵樱桃树
【青海】李欣玲|梨花风起正清明
【内蒙古】赵剑华|地中海的风(组诗)
【甘肃】陈玉霞|儿时秦腔情
【山西】史光荣|千里回家路
【青海】韩 丽|发丝里的青春
【四川】曹 新|曹新原创诗歌









    关注 作家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