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别人的作品”能参展,我的作品却默默无闻?  她影像沙龙现场花絮

 

摄影创作不光是按下快门这一个动作!还包括……...





4月17日,她影像私享会如期在北京举行,本期沙龙请到了青年艺术家燕思雯和仝丹奇,一起对创作背后的话题展开讨论。



仝丹奇(左)燕思雯(右)

为何“别人的作品”可以去参展,自己的作品还是默默无闻?究竟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称得上是创作?带着这样的问题,现场,我们从两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寻答案。

 燕思雯:情感与创作密不可分
燕思雯在谈自己的作品时,提到了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大师——莎丽·曼恩。

莎丽·曼恩的作品《亲密家庭》中,将每个孩子的神情状态拍摄的都有所不同,她作品表现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以及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向往和迷茫,这些情感让燕思雯联想到自己,所以她将自己对这本画册的感受延续到自己的作品中并开始展开创作。





莎丽▪曼恩《亲密家庭》

受莎丽▪曼恩的影响,她开始尝试湿版火棉胶摄影法创作。这种古老的摄影术存在了160多年,它兼具了达盖尔法的精细和卡罗法的方便复制,且成像清晰细腻,无颗粒感。虽然科技的发展使摄影作品的完成度、便捷性与操作性得以高度的完善,但这种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性,却是燕思雯想努力避掉的。

燕思雯创作的《他的》系列,拍摄的是她曾经的爱情中的“遗物”,随着时间过往,这些事物早已不再光鲜,但是她还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故事。每一分时光,曾经的那些美好、快乐、怨恨与不舍,如今都已成为一张张淡淡的影像,印在了她青春的影子里。

燕思雯作品:《他的》系列





《他的》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7天》系列





《7天》系列是一个对时间概念的拍摄,湿版火棉胶在拍摄上可以非常好的展现物品的质感,正因为它非常符合这次创作的内容,所以选择这样的材料进行拍摄。



《7天》作品展览现场

《与记忆有关的事》系列



这组作品运用了另一种传统工艺【碳素印相】来制作,拍摄的都是与燕思雯记忆中有关的事物和景物,这些照片都是凭着记忆找寻曾经走过的地方、记忆中的人物等,但记忆又无法复原,时间无法倒退,所以只是头脑中的臆想。



碳素印相的制作过程



《与记忆有关的事》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仝丹奇:从最初的想法到作品最终的呈现,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相对于和早期摄影以及摄影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衔接的湿版创作,仝丹奇的创作更偏向于当代摄影。

她在创作《象·无形》系列作品时,拍摄的均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包装,将原本包裹着物品的包装单独取出,这些“外壳”上留下了物体原本的痕迹,循着痕迹,那些曾经包裹着物品形象若隐若现。

这些作品背景是仝丹奇从网络搜罗来“被包裹”物品的产地的图片,经过后期处理的虚像在作品中构架了虚假的三维空间,包装在这一空间中被从有形的实物剥离出来。

仝丹奇作品:《象·无形》系列











后期处理前以及后期处理后的作品背景

所以在这些看似无形实却有形的包装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它们的材质有塑料、纸浆、海绵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对它们的凝视如我们时代的回溯,在“象”中工业化制品多了些许诗意的栖居。

除此之外,创作手法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作品的装裱和展览方式,仝丹奇将作品装裱进同样量产的蛋糕纸盘中,在去用途化之外包装也可以进入艺术表达的场域。

这就形成了一个作品从创作到呈现的完整过程。



装裱之后的作品

表达创作作品的手法,除了挂在墙上的展品和显示器中的图片以外,手工书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手工书能代替作者来为大家进一步解释作品。



仝丹奇《象·无形》手工书







展览现场放置的手工书

仝丹奇还分享了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影调以及细腻的情感对仝丹奇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创作的其他可能性
创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法和材料都是为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服务的
摄影本来就是非常多元的,创作时不要被别人的分类标签所束缚,无论是商业的,时装的,还是自己的情感,这些都是你摄影创作的一部分。可以多尝试一些不同方式,这样才会发现你最喜欢的。



燕思雯使用挪用的方法制作的作品《拼贴》系列

因为关注传统工艺,所以燕思雯对摄影史也比较了解,于是,通过将知名摄影师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拼贴在一起,创作出《拼贴》系列。这是一种比较当代艺术的手法,这称之为挪用,在开始选择摄影师作品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然后进行有目的的拍摄。













《拼贴》作品的制作过程
从“怎么拍”到“拍什么”
创作可以是根据一部电影,一本书,通过对电影中场景或色调的模仿,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感受。



仝丹奇根据电影《情书》创作的作品

创作也可以是以特殊视角,根据不同拍摄对象的特点而有针对性的拍摄。



燕思雯以女性视角拍摄的作品





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想法,就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去做,相对于一般摄影爱好者,燕思雯与仝丹奇只是将这些想法都付诸于行动了,在拍摄一张照片之后就需要去思考下一张照片怎么拍。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正创作方向,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品之所以称之为作品,与这些是息息相关的。
 Q&A
提问:您拍摄的人像作品都是用什么器材?

燕思雯:我的人像作品都是用EF 50mm f/1.4 USM拍摄的,因为这支镜头最接近我们人眼的视角,而且它的光圈够大,成像也特别锐利。

提问:拼贴系列的作品会不会存在版权的问题?

燕思雯:因为这些作品特别著名,大家都会清楚摄影师是谁,而且我在作品中也会标注出来挪用了哪些作品,其实在当代摄影中,挪用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手法。

提问:摄影是很直观的一个表达,但是你却是从无形这个侧面的角度去展开拍摄,这非常有趣,当时是怎样构想的呢?

仝丹奇:“有”和“无”其实是很难体现的,我们看到的壳是“无”的但是从这个壳的痕迹却是可以感觉到它曾经是“有”的,我选择这个痕迹成为我表达的依托,从创作到最后的展示,我一直在探讨这个“有”和“无”的关系。


    关注 她影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