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医技术瑰宝

 

作为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针炙。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



作为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针炙。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炙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针炙疗法的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按中医古籍的说法,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联系的网络。中医针炙疗法治疗好的病人不可计数,小小的银针也因此被称为“起死回生针”。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系统的针炙理论。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中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代中医总结出的四总穴歌,至今被奉为圭臬——“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只要扎对合谷、列缺、三里和委中等穴位,相应部位的疼痛即可针到病除。西晋名医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可行针的穴位就有349个,已经非常完善。为了使学生掌握针炙穴位经络循行方向,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绘成针炙腧穴图。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针灸穴位图进一步发展,一般绘成正面、背面和侧面三种,有的图还带有色彩,以标记不同的经络走向,易于辨认。唐代的太医官在教学时,基本上就是先在针炙腧穴图上讲解,然后再在人身上实习、具体操作。可是,针炙腧穴毕竟还是绘在纸上的平面图,估计有时也不容易弄得准确,这是通过唐代十分发达的医学教育之后,人们得出的一个结论。直到宋朝,才出现了仿人体塑造而成的针灸铜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了两具针炙铜人,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如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针灸铜人慢慢成了后来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明清等朝陆续制作了不少这样的铜人。清政府令吴谦等人编撰《医宗金鉴》,为鼓励主编者,曾铸若干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这批针灸铜人现在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状,高46厘米、实心,表面有经络腧穴,但造型欠匀。中国历史博物馆亦藏有一具针灸铜人,高178厘米,为晚清制造。

针炙治疗在中国的历史悠久,随着世界的信息化,越来越多国际人士获悉中国的针炙,针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关注 郑州的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针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