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享悦·交流 潘孝彰:我们为何要编写这本《实用内科学传奇》

 

为什么要编这本《实用内科学传奇》?因为这是一本励志的书,是为了弘扬上医先贤的崇高精神而著。...

林兆耆教授在修改《实用内科学》


交享悦·导读
“为什么要编这本《实用内科学传奇》?
因为这是一本励志的书,
是为了弘扬上医先贤的崇高精神而著。
用这些感人的故事提振士气,激励后人。”


我们为何要编写这本《实用内科学传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潘孝彰
经过2年的努力,第15 版《实用内科学》有望在2017年内出版。

人们常常会问我关于《实用内科学传奇》一书的事,诸如这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和《实用内科学》有何关系?为什么要编这本书?前2个问题很好回答:这是一本励志的书,和《实用内科学》不同,是为弘扬上医先贤的崇高精神而著。第3个问题则需要费点笔墨。原来,世界著名的《哈里森内科学》近年出第15 版,与此同时,又出版了《哈里森内科学传奇》。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编辑们阅后,深感在65 年的漫长岁月里,《实用内科学》的编写过程有更感人的故事,应该予以整理成书,以提振士气,激励后人。我欣然接受,并开始收集素材。




励志之“往事”不应“如烟”



对于往事的描述有许多,诸如“往事飘零,来去似烟云”、“往事如烟”、“过眼烟云”、“往事如烟、逝去无痕”、“多少浮沉往事都作烟云散”等,这些对往事的描述常有助于舒解个人的心结,舒缓不良情绪,因此有“往事如烟,浅笑而安”之说,在劝导人们远离名利熏心,倡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方面,均起过很大作用。

而涉及国家存亡、民族荣辱大事,则往事并不如烟,笔者无意讨论,只是想涉足古老医学府的陈年旧事和历史积淀,几代上医人虽饱经沧桑,但始终遵循校训,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积公德于民。

仅就《实用内科学》而言,她的第1版就开启了坎坷之路,主编在规划第1版时,恰逢朝鲜战争爆发,他乃告别了妻室和出生不久的女儿,奔赴疆场。在此后的65年中,《实用内科学》走过了15个版次,几乎每一版都有不同的坎坷,不一样的崎岖,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这些励志之往事,如果我辈令其如烟似云,并随风飘逝,那将是对历史的失责。这是我欣然同意主编此书之原因。事实也是如此,在我看到一些素材后,总觉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尤其是那些来之不易的许多“第一”和“唯一”,让人敬佩不已,不得不立即动笔,组织稿件。这里就和读者分享这几个“第一”和“唯一”。
林兆耆教授在抗美援朝前线,正在编写《急性传染病手册》


1943 年,出现中国第一部内科学的雏形,名为“Lecture Notes on Internal Medicine”。早在1943 年,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纷纷内迁,多集中在云贵川等地,所有医学生均人手一册,现已96 岁高龄的朱无难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回忆当时的艰辛历程时,他说这本讲义令他终身难忘,讲义作者署名C.C.Lin,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林兆耆教授的英文名。此讲义乃成为日后《实用内科学》的基础。

1952 年,《实用内科学》第1版问世,参加第1版编写的作者均是各专业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此时恰逢朝鲜战场的战火纷飞,林兆耆教授等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担任顾问。行前,他叮属弟子、现年90多岁的孙曾一教授,多关心他的家室。在战地,他于百忙中还为全军写了一本应对细菌战的书,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细菌战;另外一条战线是国内江南地区的血防战线,当时,江南水网地区,日本血吸虫病肆虐,农民灾难深重,而解放军将士为准备渡海战役,乃在水中训练,致使大批军人染上急性血吸虫病。以钱惪、刘约翰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团深入疫区,拯救军民;第三条战线才是组织编写《实用内科学》。

第1版的作者虽仅23位,只因他们分散在不同战线,部分留守在上海医学院附属红十字会医院者,也忙于医疗教学工作,以至于大家无法凑齐,没开过一次编写会。林兆耆教授则巧妙领导众医贤,令大家在繁忙之余,赶写文稿,最后由林兆耆一人进行统稿。其克服困难之勇气,令人钦佩。最后在华东医务生活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前身)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出版。


1955年,医学系办公室会议(右二为林兆耆)
第一次有人把百余万字的《实用内科学》制成油印本,甚至还有手抄本者,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映云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偏远地区的所见所闻,这件事说明广大医务工作者早已认可了这套书。该书问世虽仅十多年,但一旦出现空缺,大家突感失去理论依靠,没有方向。但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医学的忠诚,为拯救患者,他们历尽艰辛,用手抄巨著来弥补。

1970 年,中央卫生部以行政命令方式,让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第6版《实用内科学》的编写,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用行政命令方式干预大型参考书的编著。
1979年7月,“庐山模式”正式启动,林兆耆教授因病不能上山,由共同主编戴自英教授带领编委队伍登上庐山,进行《实用内科学》第7版总审,为期三个月。图为部分人员在庐山一岩洞内留影。前排左起为朱宝荣、丁训杰和朱无难;后排左起为陈灏珠、翁心华和戴自英。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属中国近代史中的特殊年代。第6 版《实用内科学》于1972 年出版,首次突破200万字,是内科系统在10多年中唯一的一套新书。

在大型临床医学参考书编写史中,首次以高端医疗咨询去换取对总审食宿费用的支持,又首次以举办高端进修班方式,用收取的学费来支撑总审的食宿花费,使第6、7版《实用内科学》能顺利问世。

第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表彰该书的成就。

在国内的大型临床医学参考书中,《实用内科学》的总销量最多,达160 万册,始终保持第一。

在国内的大型临床医学参考书中,《实用内科学》首次成功实现每4年再版1次,已持续20 年以上,可以更好地反映世界医学的最新进展。

以上仅选择部分往事,每个例子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在《传奇》一书中会详细介绍,冀望能起励志作用。这就是笔者接受主编此书的最重要理由。




《传奇》之事最能诠释“正谊明道”



要说第二个理由,那就是精神层面的。笔者作为平民百姓来谈这个问题,优势在于我一直在工作第一线,有数十年的实践经历,遇到过无数困难,这些常促使我思考。我的感悟是:干事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实用内科学》的编著长期受到上医精神的激励,是该精神让《实用内科学》成就为上海医学院的一项事业。如今,这套《实用内科学》及其“传奇”故事亦可成为校训的诠释者,上医精神之核心就是校训。所以这本《传奇》在振奋精神方面,应该会起一些作用。笔者在为700万字《实用内科学》奔走之余,也倾尽全力于这本《传奇》,其原因即在于此。

上海医学院的校训是“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古时义和谊同)。简谓之“正谊明道”。说的是应做“正义”之事、谋公众的利,勿谋私利;明“为天下”之道,是最大的功,勿贪一时之近功。

上医的先贤和今日之贤士让《实用内科学》走得很远,坚持走过了65 年,这种坚持的动力来自于上医的精神,校训的鞭策。校训的第一句是“正其谊(义)不谋其利”,《实用内科学》的宗旨是为广大人民健康,通过这套书,让广大医务人员先获得知识,然后再惠及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无庸置疑,这是项正义的事业,获利者是广大人民,我们谋了公众的利。而300 余作者所得稿酬,其数甚微,属无利可谋之事。如若把用于写作的时间去进行其他医疗活动,则收入远高于此,大家对此毫无怨言。所以《实用内科学》的所有作者没有辜负颜福庆老院长的初衷,正其谊(义)不谋其利。

校训的第二句是“明其道不计其功”。有人把明道解释为读书明理,笔者认为,对不同人,其道各异,做官应有官德,应明“为官之道”,我们则应有医德,需明“为医之道”,明救死扶伤之道,或明教书育人之道。《实用内科学》一书的作者们已竭尽全力,尽其所能。行“为国为民”之大道。至于计功,《实用内科学》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用功德无量一词来表达并不为过。国家颁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表彰该书,肯定她为国为民所建立之功勋。再者,上海医学院历来不把书写《实用内科学》和个人的晋升挂钩,所以所有作者在本书中绝对无功可计,只是书上留一名字而已。综上所述,这套书及其传奇故事全面诠释了校训,此乃有助于理解校训和弘扬上医精神。

随着物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抬头,物欲横流,追求表面文章,在追逐物质的同时,忽视了精神的追求,精神支柱日渐缺失,已渐成了社会问题。罗素说:“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功利主义的,人类的进步将不会持久。”

对待上述社会思潮的态度有以下数种,一是对其不屑一顾,这显然对事业的发展无助;二是釆取掩耳盗铃方式,不承认其存在,这同样是有害的;三是承认其存在,以我们的局部而言,就是承认“正谊明道”精神和“物欲横流”存在博弈,其博弈结果终究会影响学科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笔者认为,我们的能力只有多为“正谊明道”的精神添加更多的能量,这就是写本文的初衷。
潘孝彰教授


作者:潘孝彰,《实用内科学》第14、15版常务副主编。1938年生,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寄生虫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艾滋病等的诊治方面成绩突出,曾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5年被列入剑桥世界名人录。

编辑 | 刘燕

华山交享悦

关注医学人文价值


    关注 华山交享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