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真的很难,很难,很难……

 

配色是件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的事情,是天赋,也需后天努力。...







归根结底,配色这个事最终还是要靠天赋啊。

悲观地承认,美术是有门槛的。本质上每个人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不同的。美感啊、色彩敏感度啊,都是天生的,它可以被唤醒,但无法从外面灌输。每个人前世的修行,注定不同的人投胎到这个世界时已是站在不同的起点。画家之所以比普通人更具发现美的能力,通常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有着常人无法超越的丰富感。

今年夏天,有一部动画电影的预告上映,仅仅是预告,就已经让热度从未消退的梵高再一次获得大家的关注。《Love Vincent》,原来《Vincent》这首歌是唱给梵高的。


动画电影《Love Vincent》预告,2017年上映

小时候初次听到Don McLean的Vincent时只觉得闭上眼似乎就能看到美丽的星空,彼时还不知道梵高是谁,这首歌是唱给谁听,也不知道梵高的英文名是Vincent Willem Van Gogh。后来大一些,听说了梵高这样那样的故事,突然又看到这部动画的片名(原来那个文森特就是这个文森特啊!),再次听到:
 Now I understand
 我终于读懂了,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当时的肺腑之言。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独醒于众人间的你是那么痛苦。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想解开那些被禁锢者的枷锁。
They would not listen 
可他们却充耳不闻,
They did not know how 
对你视而不见。


顿时潸然泪下。天才总要承受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

Starry starry night ,那繁星点点的夜晚,在梵高眼中又是怎样的世界?

那么多的人喜欢梵高,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名字翻译得好,故事逼格高,符合群众对艺术家的臆想。梵高的画还好值钱呢!也有人说是因为大部分人只知道梵高……

我能说是因为每次看到《星空》,看到《乌鸦群飞的麦田》,看到《桃树花开》,都好想哭吗?!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东西,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假如我身边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不喜欢梵高,我就不继续喜欢下去了吗?假如梵高没有这么具有故事性的人生,作品就瞬间失去魅力了吗?

我相信不会的。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就在那里。

《向日葵》也还是那个《向日葵》,喜欢它的人也同样喜欢。

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喜欢梵高作品的理由,那一定是:打动到我了。

最难能可贵的牛逼之处难道不是那“一眼毙命的钟意它”?
当我画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
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
发出骇人的光和热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
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
苹果里面的汁正把果皮撑开
果核中的种子正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
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炫目的星空,焦黄的仿佛在燃烧的麦田,绽放浓艳的罂粟、摇曳轻盈的水仙,是哪怕幼童都能感受到的生命的真切和美。他的作品与其说是用技巧在画,不如说是用爱。美感的前提是有爱,艺术家都有“情结”,但未必都有爱。

梵高让你看到一个不想活了的人,是多么地热爱生命!

一个被生活的苦痛折磨得遍体鳞伤的人,却让怀里的枯枝开出了美丽的花。你能迫切地感受他作品里色彩之间的情感流淌,热烈、执着、纯真!

         “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也不会有后来者。他徜徉在普罗旺斯的田野,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同样作为一个人类,也是伟大的。”

好奇他眼中没有画下来的另一部分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罗洛·梅在他的《爱与意志》导言部分——“我们的分裂性世界”里提到:艺术家是“人类的触角”, 艺术家与神经病症者都有着预言的作用。由于艺术是来自无意识层面的交流,只有那些极端敏感,能够深入到深层精神冲突中的人,才能展现我们世界的真实面貌。它对我们而言代表了这样一种人的形象——他们由于敏锐的意识,而生活在社会的边疆,也就是说,他们的一只脚跨入了未来。

我们不是一只脚踏入未来的艺术家,也没有设计师十年磨一剑的配色技能与美感训练。在这个“痛苦与美”客观并存的世界里,我们只是想要触碰生活美感的普通人。哪怕只是一丁点的触碰,就足以应付对抗犹如北京雾霾一般恒久存在的痛苦。

虽然色彩感知能力是天生的,若非基因变异,后天很难改变。简单说就像看印象画派画家的画一样,好多人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本质就是他们色彩感知能力太弱。

但配色能力(也就是配色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排除在色彩搭配上的创造力,那最快达到配色需求的方式就是背定式了,换言之,就是掌握由大量实践经验科学总结出来的配色的套路和方法~

总之,感知是天生的,配色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





讲美感、色彩搭配的课程很多,但难得的是将色彩搭配与毛线编织结合在一起的课程。

擅长艺术纺线和蕾丝纺线的Elsa林东荣老师,是新西兰创新纤维协会(New Zealand Creative Fibre)的活跃会员,也是专业注册老师。传统纺线和艺术纺线是她追求“美”的形式和手段,在颜色和纤维材料的搭配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Elsa老师的原创艺术毛线还被美国的专业设计家购买,作为展览和比赛创作的线材。



大家肯定想不到,Elsa老师在为纺线着迷以前是专业音乐家,是北京中国爱乐乐团特邀单簧管副首席哦~

这次在会编织平台,Elsa老师为中国的织女们带来了《编织配色基础》的课程,介绍有关配色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各种实用的配色工具及配色概念在编织中的运用,通过简单有效的方式,分享她的配色经验和技巧。











虽然我们没有艺术家那洞悉了大自然配色秘密的眼睛,但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配色方法与技巧背后,自有一套深入浅出的逻辑。日积月累的观察、练习、实践,终能搭建一个属于自己完整的美学体系。到那时,美感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家伙就会冲破我们的理性壁垒,感性地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准备好了吗?跟着Elsa老师,用理性的方式来敲开“美感”这扇感性的大门。

会编织还贴心的为大家准备了元旦福利,从即日起(2016.12.26日)到2017.1.3日购买配色基础课程,还有限时优惠~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加哦~



最后,附上一张有声音的画,如果听不见,就是你的理性壁垒太厚了!



OVER。

以上。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 编织人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