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一禅椅足矣

 

禅椅是一种传统家具,冥想是一种现代需求。...






抑郁和焦虑是现代生活里的高发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冥想是治疗这些“心病”不错的疗法。每天花上10-20分钟做冥想练习,不仅可以让人的心情保持平和、舒缓压力,还能提高大脑效率和免疫力。



冥想回归禅意绵延

起源于东方宗教文化的冥想,在减压、启智方面与古代修禅有异曲同工之妙。禅在原初意义上是指佛教僧侣的一种基本功、一种修行方法,而冥想则是实现修禅入定的途径,因此,冥想和禅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然而随着瑜伽在全球的风靡和修禅文化的式微,冥想似乎成了与瑜伽等现代养生方式更亲近的一种“功法”。


唐画《萧翼赚兰亭》中的禅椅
事实上,随着近年中式古典家具和中式生活的回归,冥想和禅的关系渐渐从割裂的状态重新统一,受到越来越多“生活家”的重视。



盘腿而修冥想静思

不同于瑜伽冥想可以席地而坐,佛教修禅的冥想一般使用禅椅。著名的《张胜温画卷》描绘的“禅宗七祖”就是以禅椅打坐的形象出现。另外,在元人画的《长眉罗汉图》中,也能看到禅师们在禅椅上打坐冥想的情景。
禅椅最初来源于禅宗的修行所需,是寺院生活的产物,后来被与禅师来往密切的文人士大夫们借鉴、搬用乃至改造、完善于俗世生活,禅椅便渐渐从佛教家具演变成了普通百姓常见的家具,更成为明式家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椅的前身是绳床,从印度的寺院传到中国,敦煌壁画中就有一幅绳床的图像。在唐代,绳床逐渐突破了寺院的界限,成为民间乃至宫廷的用具,像王维这样的居士家中就设置了绳床,《旧唐书王维传》中说:“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经过一系列本土化改造,绳床开始有了椅子的形态。

与其它世俗坐具相比,禅椅不需以粗大的腿足支撑,轻细的圆腿更显超凡隐逸,刚劲脱俗,古朴清秀之风和空灵之感,充分体现了禅宗所追求的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区氏臻品供图)
禅椅的形制离不开禅宗文化的影响。按照堂间说法,僧人房中打坐常结跏跌坐(双脚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由此,禅椅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宽大”,适合盘腿端坐。二是形制肃穆,体合瞑思与宣教的氛围。

宽大的坐面适合盘腿而坐,能给使用者带来久坐不疲的感觉,这也是后世禅椅的基本样式。同时禅椅的靠背和扶手常作透空的框架,扶手稍稍下降,靠背的设计也极为简练,有的椅背仅为后背的一半。改良后的设计降低了坐者对扶手和靠背的依赖,从而让人能集中于冥想,进入妙悟净地。




冥想无界一椅足矣
在古代,禅椅的使用者当为高僧羽士、隐者幽人或文人墨客,跃坐于上,参禅修道,养性保神以度永日。因此,禅椅与其它世俗坐具相比,不需以粗大的腿足支撑,轻细的圆腿更显超凡隐逸,刚劲脱俗。

禅椅的用材多取树木的天然枝干,常用正方形的椅盘型式和棕藤软屉的作法,很少雕饰,以示质朴。古朴清秀之风和空灵之感,充分体现了禅宗所追求的大自然的朴实无华。

就像禅椅可以为修禅者提供一个遗世独立的空间却又并非简单、生硬地隔绝和屏蔽,禅椅巧妙的通透感与分界感给了现代人一个启示——万物无界。只要静心其间,专注冥思,无论是修禅冥想还是现代冥想,无论是启智悟道还是自我调节,这一切都可以在禅椅上完成。



禅椅可以为修禅者提供一个遗世独立的空间却又并非简单、生硬地隔绝和屏蔽,禅椅巧妙的通透感与分界感给了现代人一个启示——万物无界。(南枝红红木供图)
对一般的冥想爱好者而言,在禅椅上冥想可以避免地上的虫子,且底座较高,坐上去凉快、干净,能够为冥想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氛围。以智慧手印(大拇指和食指指端轻贴,另外三指合拢或张开,伸直,掌心向上放于腿上)配合莲花坐(即古代跏跌坐),通过调息达到身心平静,用的虽是瑜伽的方式,悟的却可以是佛家禅理。
禅椅是一种传统家具,
冥想是一种现代需求,
两者的碰撞和交融
向现代人展示了传统家具的现代魅力。
正如禅椅给予我们的启示,
冥想无界,一椅足矣。


撰文∕何欣仪

微信编辑∕杨银竹

责任编辑∕陶秋芳

文章来源∕第三十七期《品牌红木》杂志



往期精彩回顾

▶ 高能预警!红木圈“最强风暴”来袭!

▶ 新中式装修不够韵味,就因为少了这张画!

▶ 后浪崛起!00后都在学红木文化了,你还不跟上吗?




    关注 品牌红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