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在大山里守候20多年,是因为……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务林人,他们经过60多年林业三代的默默奉献,将六盘山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增长到了65.4%。...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务林人,他们经过60多年林业三代的默默奉献,将六盘山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增长到了65.4%。

  鄢红军夫妇就是个例子,他们是六盘山务林人之中的一个缩影。他和妻子并肩守护着近7000亩山林,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



鄢红军夫妇结婚20年来,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1月1日,新年第一天,笔者在等待了6个小时之后,见到了上山巡查归来的鄢红军。鄢红军今年44岁,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和艰辛,把一生最美好的24年奉献给了护林事业,为了六盘山这片“绿”,他日夜坚守着。



去巡山
初到护林点,差点卷起铺盖回了家

回想起刚参加工作鄢红军等5人被分到六盘山林业局秋千架林场海拔2000多米的华兴梁护林点,初到华兴梁护林点,只看见高山顶上一间土坯房,推开门,借着阳光,鄢红军看到里面是个套间,中间的房放着几个大水缸,角落里堆着几颗大白菜,屋内充斥着牛粪的味道。右边的房堆着干柴火、干牛粪。左边的房间里是一个大通铺,通铺旁边立着一个连锅都架不稳的锅头。面对眼前的这一幕,鄢红军的心凉到了极点,但鄢红军认为别人能干的工作,我也能干,就这样,鄢红军便留在了华兴梁,成了众多六盘山务林人其中的一个,这一干,就是24年。

枯燥无味的工作充满着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山上盗猎伐木严重。刚参加工作,鄢红军便跟着师傅郭根生每天清晨4、5点起床背着一天的干粮、水去巡山护林,有时半夜11、12点才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护林点。

那时日子苦,”鄢红军说。“没有电,屋内只有一盏每月限量7斤煤油的煤油灯照亮,有碳、没有炉子,整个护林点唯一的取暖工具就是睡觉的通铺,

所以一有空闲时间,鄢红军和他的伙伴们还得背着背篼出去捡牛粪、捡枯树枝来填炕。日子随苦,却充满了回忆。”鄢红军说。

遇上贤妻恩爱相随


贤惠的妻子在准备可口的饭菜
1996年,鄢红军经家人介绍与原州区彭堡镇的姑娘海正琴结婚了。鄢红军每天出去巡山查林,妻子海正琴便在护林点待着守点。鄢红军心里明白,妻子为了他,放弃了城市的生活,毅然决然来到偏僻的护林点陪伴他,与他一起过日子,这是他亏欠妻子的。

始终坚持只为“烈士”师傅所说的“责任”




巡山所带装备
1997年,鄢红军被调整到原西峡林场白家护林点,7年后又被调到现所在的暖水护林点。现在鄢红军依然保持着每天最少巡山一次。每天一大早吃饱一碗面,他就带
巡山所带装备
上山了,每天巡山少则10公里多则30公里。尽管已数不清自己在山里转了多少个来回,但哪棵树大、哪个区域林木成长最快,他心里最有数。


获得的荣誉
问及鄢红军坚持24年的理由,鄢红军说,1999年正月十五,鄢红军的师傅郭根生在林区救火时因公牺牲,被追封为“烈士”。

这件事对鄢红军感触很大,他时常会在梦中梦到师傅当初教他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场景。“山上的路都是用双脚踩出来的。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件事,保护好山上的一草一木。这是师傅郭根生生前时常教育我的话,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这就是我坚持下的理由。”鄢红军说。

“护林点只有2间平房,一间他们自己住,一间既要做饭还要三个女儿周末回来时住,房间小,老人过来也会住得不舒心。”鄢红军说。


简陋的护林点


在交谈中,笔者了解到,鄢红军为了工作至今在城里没有一间住房,一直生活在护林点。三个女儿都寄宿到了学校,只有周末,一家人才能团聚。

像鄢红军这样在护林点付出几十年青春的人,林业战线有很多。目前,六盘山上有近300名护林员,65%以上都是40岁以上的老职工。自上世纪50年代起,第一代务林人进驻六盘山,他们“与天斗、与地斗”,奉献了青春献儿孙,让石山变成了绿林。60多年过去了,六盘山多了40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护林点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仍然坚守着六盘山的每一块土地,让六盘山成为高原“绿岛”,成黄土高原数百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天然水塔”。(通讯员 杨敬轩  文/图)

编辑:张立慧   责任编辑:王丽 审核:马灵军
想了解更多信息?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固原日报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关注 固原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六盘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