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N种定义和起源

 

导读:制度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有了人类社会,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有了制度。在我国,“制度”一...





导读:制度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有了人类社会,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有了制度。



在我国,“制度”一词出于《周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其本意是指特定的礼数法度,在中国古代则称为“规矩”。

按照《辞海》的解释,“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马克思说: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

制度经济学创始人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指出:“制度是一种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精神状态。”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规则。”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说:“制度是一种组织。”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模式。”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提出:“制度是一个系统。”

……

如果继续追问,还可以发现:制度是一个“框架”、制度是一种“环境”、制度是一道“行为边界”……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者也曾经赋予制度不同的定义。据统计,关于制度的定义至少有200种。

斯科特说:制度是社会思想和理论中最古老、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并且在漫长的理论历程中不断展现出新的含义;这就像一艘船的外壳,旧的一层附着物还没有脱落,新的一层又附着其上。

●分粥故事:制度的起源

世间极复杂的问题原来可以用极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至1902)讲过的分粥故事,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制度的起源。

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7个人每天面对一锅粥,如何制定分配制度呢?他们提出了5套分粥方案:

一是大伙指定一人来分粥——分粥者总是给自己多分;

二是选出一个分粥委员会来分粥——分粥委员还是给自己多分;

三是在分粥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监督小组——委员会与监督小组争论不休,反而分不下去;

四是大伙儿轮流分——分粥者也是给自己多分,多寡不均;

五是大伙儿轮流分,但分粥者必须最后一个取粥——结果发现粥分得最为公平、最有效率,且方法最为简洁实用。

“分粥故事”表明,人性是自私的,这种自私在群体性生活中不会自动“屏蔽”。如果没有制度约束,人类社会将停留在“一切人与一切人作战”的霍布斯丛林时代。“霍布斯丛林”在社会学中是个可怕的名词。在社会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设想的这种“原始状态”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贫穷、孤独、肮脏、残忍和短命的”。由此生出的“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没有道德,没有怜悯,没有互助,只有冷冰冰的食物链。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任何事物只要说清楚了起源,就说清楚了一半。

一个人的世界不需要制度。在伊甸园内外,除了亚当,又多了一个夏娃,才有了婚姻制度、生产制度、分配制度。比如在只有鲁滨孙的孤岛上,鲁滨孙怎样进行生产、消费,怎样将时间在工作、闲暇之间进行分配,取决于他个人的偏好。

制度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有了人类社会,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有了制度。

(来源:徐贻军、何德平著《制度的笼子》)


    关注 清风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