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中国实体零售店出路何在?ALDI的启示

 

在我国,“双十一”刚过,电商业绩高的让人“头昏目眩”。人们不禁疑问,实体店的出路在哪里?甚至,还有没有出路?本文想通过实体店ALDI近几年的发展,为陷于困境的我国实体零售业提供借鉴。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  言
在我国,“双十一”刚过,电商业绩高的让人“头昏目眩”。人们不禁疑问,实体店的出路在哪里?甚至,还有没有出路?

本文想通过实体店ALDI近几年的发展,为陷于困境的我国实体零售业提供借鉴。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b] ALDI“变脸”—“一场革命”

奔驰、宝马、奥迪干什么?在中国家喻户晓。ALDI是干什么的?大多数同胞可能不知道。ALDI其实就是德国的一家连锁折扣店。不过这家折扣店可不一般,它是折扣店鼻祖,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连锁折扣店。

我们国人对德国比较钦佩。如果反过来问,德国人自己钦佩谁?或者问,德国公司(包括奔驰、宝马、保时捷等)有没有学习榜样?有,它就是:ALDI!。

德国著名周刊“镜报”的评语直奔本质:ALDI就是德国,德国就是ALDI。

ALDI由德国两兄弟从二战战俘营回来后创建,哥哥掌管ALDI(南),弟弟掌管ALDI(北),二人均已谢世。截至2016年11月,共有10100多家分店。在德国本土有4000多家,其余的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

“变脸”,是指ALDI改变了传统门店面孔。“新面孔”少了些“穷人店”风格,多了些“高大上”品味。

一家卖日常生活用品的折扣店,经过60多年改变一下形象,再正常不过了,却被德国媒体冠之“一场革命”。

为什么?

因为ALDI价格早已成为德国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标杆”,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效应。“变脸”会增加成本。人们自然会疑问,ALDI商品是否会和以前一样:“质高价(最)低”?

想想看,超过90%的德国人都在ALDI买过商品;超过30%德国家庭是ALDI常客。正如竞争对手、麦德龙总裁Eckhard Cordes公开坦承那样:“质高价低的ALDI商品,确保了德国高质量日常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稳定”。

事关社会稳定呐!这,就是ALDI“变脸”与“一场革命”的内在联系。



2[b] “变脸”是指“折扣店”向“超市”靠拢

在我国,提起“折扣店”,马上就会下意识与“便宜无好货”联想在一起。

所以在此,首先还需对折扣店和超市的区别,作个简单说明。两者都是卖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关键区别,有三点:

1.折扣店商品品种——少

折扣店一般在1000以内,满足生活必需品的“一站式购物”。

超市一般是折扣店的5-10倍,甚至更多,满足生活主要用品的“一站式购物”。

我们熟悉的沃尔玛、家乐福之类,属于包罗万象的“一站式购物”大超市。

2.折扣店管理——极其简单

折扣店: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低价”是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所以,任何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增加的所谓“管理”,都会毫不留情地被“删除”。比如广告、促销、市场调研、美观、打折、捆绑销售、促销员、等等、等等。

超市: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兼顾“低价”和“购物体验”。

3.品牌——自营

折扣店以自主品牌为主。

超市则以知名品牌为主。

其实所谓自主品牌,绝大多数都是知名品牌厂商代加工产品,即OEM。

由于品种数少、管理简单、自主品牌,所以进价低、日常运作成本大幅度降低、效率却大幅度提高。这样,折扣店就有了很大价格空间,就可让利于民。

可见,这里如其说“折扣店”,不如说“精简店”来的更准确。精简了商品种类,精简了商品管理,精简了商品需求,最终精简了商品价格。

那么,与沃尔玛同类商品相比,ALDI价格低多少?20-30%!

这就是为什么,经过十年的挣扎,沃尔玛不得不在2006年痛苦地宣布,退出德国的原因。笔者在德国生活多年,隔壁左右的德国邻居购物模式基本是:ALDI没有,才去其它超市。

2016年5月,ALDI(南)在离慕尼黑不远,名叫Unterhaching小镇的分店,“变脸”后重新开张。ALDI(南)同时宣布,今年完成200家分店改装,三年内完成所有分店改装(1860多家)。毫无疑问,ALDI(北)近2500家也将会随后跟进。

ALDI“新面孔”有许多变化。比如:

增加日光和LED灯,营造更宽敞、明亮、轻松的购物氛围。“偷师”宜家。

用明亮浅绿灯照亮蔬菜水果。“偷师”Rewe 和 Edeka,两家分别是数一或数二大的德国超市。

商品不再简单堆放在托盘上,而是整齐上架或放入展示台。“偷师”竞争对手LIDL,世界第二大连锁折扣店。

名牌商品进店,比如可乐。

等等---。

3[b] 为什么要“变脸”?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德国,“超市”生活必需品价格已与“折扣店”接轨。

德国服务与质量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Service-Qualität)曾经就27种日耗商品合计零售价格(欧元),在“折扣店”与“超市”之间进行了比对。首先来看看折扣店:ALDI(北)—25.64;ALDI(南)—25.91;LIDL—26.11。再来看看超市:REWE—26.64;Familia Nordost—27.64。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仅7%,完全在普通购买力的承受范围之内。

在“超市”购物,既可“一站式”买到“折扣店”价位的生活必需品,又能兼顾其他需求,不用在“超市”与“折扣店”之间来回切换。

“超市”购物体验较时尚,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由此导致,三年来折扣店在生活必需品的营业额比重,持续下降。下图是德国著名市场调查与咨询机构GfK发布的统计数据: 





红色:大超市——包罗万象的一站式购物,类似沃尔玛等。

绿色:超市——生活主要用品的一站式购物,在德国典型代表:Rewe、Edeka等

紫色:折扣店——生活必需用品的一站式购物,在德国典型代表:ALDI、LIDL。

图中显示,2013年—2015年食品零售营业额占比,大超市下降0.6%; 折扣店下降1.4%;唯有超市增加了1.1%。

看来ALDI再“牛”,也必须顺应本国市场的变化趋势。

其实这种变化趋势,恰恰首先由“超市”向“折扣店”靠拢引发的。换句话说,如果“超市不”偷师“折扣店”的管理理念;如果“超市”生活必需品价格仍然比“折扣店”高20%-30%,那么德国沃尔玛的昨天,就一定是德国“超市”的今天。英国连锁超市巨无霸Tesco目前窘境,是最好佐证。

所以,认为ALDI要放弃“折扣店”哲学,或者认为“折扣店”已过时,将大错特错。ALDI“变脸”,仅仅是应对市场变化的“锦上添花”而已。

4[b]“狼来了”——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歌猛进的ALDI(包括LIDL)。

在此,仅以网店已很发达的三个主要西方国家为例

1.美国(美洲)

ALDI(南)计划,到2018年底的门店数量,由目前1500多家增加到2000家,这还不包括ALDI(北)在美国的开店。ALDI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德国的另一家折扣店LIDL,也于2015年正式宣布登陆美国,并计划在近年内开100家分店。

美国是信用卡满天飞的国度。然而,直到今年(2016),ALDI才开始在1500多家美国分店接受信用卡支付。之前呢,现金。如此落后的收银方式,丝毫没有影响美国消费者对ALDI的喜爱。多年来,在评比美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超市调查统计排名中,ALDI始终名列前茅超,远超沃尔玛。

这再一次应验了老祖宗的话:“一个便宜三个爱”。如果是“质高价最低”呢?估计就会是“十个爱”了。

笔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支付便捷,当然可以吸引顾客,不过还有比支付便捷更能吸引顾客的,那就是回归商业本质:为顾客提供“生活必需、质高价低、买后放心”的商品!

与此相比,美国本土的沃尔玛却陷入“关店潮”。前面提到的Tesco——来自英国的超市大鳄,早在三年前就举手投降了,宣布麾下的美国子公司Fresh & Easy进入破产。
2.英国(欧洲)

Tesco在美国的日子没法过,在自己的母国英国呢?难过。

两年多前在英国,因为一个广告,Tesco起诉ALDI。这个广告叫“来这=节约”。广告主要内容:一个女顾客讲述,自从改在ALDI购物后,节约了多少日常开销等等、等等。

官司结果,Tesco诉胜,理由:

“原则上ALDI有权使用这样的内容,因为在折扣店购物确实可以节约。不过广告细节处理上会误导顾客”。

酸溜溜的“绅士风度”。

ALDI马上认输,撤回广告。

不过,嘴上认输,脚下却加快进军步伐。同年底ALDI透露,到2022年,计划在英国门店数量,由540家增加到1100家。要知道, 从1990年到2014年,四分之一世纪里,ALDI才开了540家店,现在却准备用8年时间翻倍。

今年,英国公投脱欧三个月后,ALDI调整了2022年的门店数量,增加到1200家。同时还宣布投资3.45亿欧元,专项用于785家门店(2016.9统计)的“变脸”。

这无异于给以Tesco为代表的英国本土超市心窝里又“插上一刀”。因为这样一来,去ALDI购物,“德国鬼子”不仅照顾“英国绅士门”的钱袋子,同时也顾及了“英国绅士们”的面子。

可怜的Tesco——英国百年老店、世界第三大超市,在电商大潮和来自两家德国折扣店ALDI、LIDL的双重夹击下,度日如年。

根据Tesco公布的数据,2014年-2015年2月的营业额,同比减少了57亿英镑 (约80亿欧元)。顺便提一下,Tesco在中国的投资失败,也为“减少”做出了积极贡献。

哦对了,Tesco在中国曾经有个好听的名字:乐购。
3.澳大利亚(大洋洲)

2015年7月13号,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市议会公布了一份ALDI财政报告,首次透露了2010年-2013年ALDI在澳大利亚的盈利情况。ALDI于2001年开始在澳大利亚开店的。

由于ALDI从未上市,所以,完全没有义务公布财务数据。这次公布,当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澳大利亚本土超市Woolworths 和Coles 怀疑ALDI能够低价,与偷税漏税有关,进而联名投诉的结果。

报告显示,ALDI在东海岸有超过370分店。2010到2013年的税前盈利,翻着倍增长,由1.21亿澳元增长到2.61亿澳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8100万欧元增长到1.74亿欧元)。

澳大利亚ALDI总裁Daunt先生,在7月3号给堪培拉市议会的一封信中强调,ALDI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缴纳了所有税收,合计8200万澳元。不仅如此,ALDI在澳大利亚的所有盈利,100%重新用在当地投资。计划近年内,在南海岸和西海岸,增开120家新店。

Daunt先生还在信中“不经意”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愿意来ALDI购物的原因:

“一个名为Choice的消费者组织,在6月份市场调查报告中写道,如果在不同商店,把相同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放入购物篮去结账,相比之下ALDI价格最低,有时低至50%”。

ALDI高歌猛进的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5[b]实体店出路何在?—ALDI启示

感谢“上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购物,除了实体店,又多了个途径——电商。不过,静下心来扪心自问:选择电商还是实体店,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读者不妨与笔者做个互动,看看在以下实例中,你会选择哪种高压锅?

下表是高压锅的对比数据和价格:



注1:亚马逊高压锅一定会有安全认证,否则按德国法律,不会准许公开销售。笔者在亚马孙网页上没有查到。

注2:质保一般为一年。笔者在亚马孙网页上没有查到。

注3:笔者在https://www.amazon.de查到的、与ALDI同规格中最便宜的高压锅。如有遗漏,恳请原谅。

我周边朋友马上异口同声回答:当然在实体店ALDI买!亲爱的读者,你呢?估计只要是不与“钱、质量、售后服务”过不去,都会买ALDI高压锅。当然啰,如果你突发性急需高压锅,而ALDI档期展销商品中又没有,那也就只好去亚马逊、或者其它实体店里购买了。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哪的商品质高价低、买后放心,就会在哪买,管它是实体店还是网店!

这就是ALDI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在我国,“双十一”刚过,电商业绩高的更是让人“头昏目眩”。对此,我们有很多理由解释,归根结底还是“便宜”二字在驱动。

所以,我国电商异军突起,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国实体零售店的商品价格太贵。换句话说,实体店必须重归商业本质,为消费者提供“生活必需、质高价低、买后放心”商品。

ALDI变脸,是向超市、网店争夺“蛋糕”的“一次革命”。对于我国实体店而言,更需要一次“底层革命”,来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这,就是ALDI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活动详情:2017零售技术创新案例征集即日启动!



    关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