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文化的交流决不是谁吃掉谁,而是损益者有之

 


一、所谓文化



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一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20世纪新物理科学多少也暗示我们这样称呼,甚至支持我们这样称呼。

梁漱溟先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谓西方文化的特征为“向前进取”,印度的为“向后倒退”,中国的为“调和持中”(大意,非直录原文)。泛泛地讲,当然可以备一说,但严格地讲起来,横说吧,每一种里都可能包含此三者的成分;竖说吧,每一种都可能经过此三者所经历的阶段。



二、中西文化的交流



今天所谓文化交流,只能是相互渗透,决不会由一方取对方而代之,换句话说,即谁也不能吃掉谁,彼此可能有消长升沉,但也决不会同归于尽;如果同归于尽,便是又一种新东西。有人认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会向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复归。我看今后世界文化的发展,不会是纯粹的东方模式或西方模式,而是会走向综合。

自对方流入的文化因素,当然以需要大而能容者,流入多而快;如今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等之流入中国即是一例。来多少,来什么东西?你需要多少,又用得了,它就来多少;你完全不需要,它就不来。比如今天引进科学技术,这是最需要的,它来得就快,来得就多。那么西方呢?(这里的西方指西欧、北美、日本等)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哲学、文艺,如《老》《庄》《周易》、诗、词、书、画、雕刻,乃至盆景、园林设计等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流到西方,也是实例。据说美国朋友很欣赏这些中国文化精品,他们把一些中国园林搬到美国去,这正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向西方流,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流的双向过程。

上面所说的这个交流过程,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不是几年几个月所能完成的。当双方的差距不太大的时候,这种交流就会减少而略趋于平衡。这种平衡即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平衡是古希腊人讲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发展。但在古希腊那里,这个意义只限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现在,生态平衡这个名词用得比较广泛,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历史、文化学上都已使用。一般认为,人类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就是生态平衡过程。有位美国学者,著了一本书,叫作Perspectiv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作者认为,所有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生态平衡过程。这个意思讲的很好。



三、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西方文化到中国来,中国文化到西方去,其结果如何呢?我是乐观派,在我看来,只会使双方的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更为进步,不会有消极的结果,不会破坏或有损于各自的固有文化。文化的发展,用损、益这两个字最为妥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决不是谁吃掉谁,而是损益者有之。孔夫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文化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损益。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也只是损益,总的结果是双方都有提高,不会出现下坠的情况。中国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及法制精神等是提高;西方吸收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如《老》《庄》《周易》、诗、词、书、画、盆景、园林设计等,也是提高。当然,提高的程序、性质不一。

中国过去以为旧的精神文明如儒家学说等,实为生产进步的阻碍。今则不然,因补了生产技术一课,生产发达了,可能用得着一些固有传统的文化中之精华。中国的现代化,无论如何,不会完全消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如文学、诗词、绘画、雕刻、建筑等一类东西,决不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衰退,恰好相反,它们将越来越活跃,比任何时候都发达。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就喜欢作些诗,他的诗与过去的士大夫诗一模一样,只是内容好一些。华罗庚先生所填的词用宋词的腔调,韵用得非常好,一点都不走样。在现代化条件下,今天的文化不同于封建时代士大夫所享受的那种文化,这些文化形式和好的传统都不会泯灭,作为科学的东西,都会得到发扬光大。西方的科学很发达,但仍把中国的诗书字画拿去,我大胆地说,他们这样做决不会损害科学技术,不会影响他们的现代化,只会丰富他们的现代化生活。总之,损益者有之,一个代替一个很少,同归于尽者更少。

西方向来生产技术发展较快,伦理或人生观,比较起来,似乎不如中国的突出。今天因为国际的社会关系较密切,可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过去更感兴趣。凡此种种,可以视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优势之一助。(来源:《文史杂志》;作者:周谷城)



【转发本文时我们又作了编辑,如需直接转发,请在注明原始出处的同时,注明转自国际儒学联合会公众号】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