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小科普】配置一样的笔记本性能也一样吗?

 

硬件规格决定性能上限,机器散热决定性能下限...



很多消费者购买笔记本,都是会在意它的配置参数的,有些甚至就是按照CPU显卡来决定选择哪款笔记本。

那么问题来了,配置相同的笔记本,发挥的性能就能一样吗?或者换个说法,笔记本能发挥它标称配置中的性能吗?

在这里就先说结论了,肯定是不能一样的,这其中有很多的秘密,或许有些东西还是厂商极力避开的点,生怕消费者知道。今天,咱就来揭秘一下这其中的奥秘。

配置一样的电脑,理论上不应该有差距的。造成差距的最大原因,肯定是笔记本对它做了限制。做限制的芯片,在笔记本电脑中叫做EC。其实远古时代,EC的功能是集成在BIOS中的,BIOS是一台机器最根本的运行环境,开机时还没出现系统转圈圈的那段时间,就是BIOS在自检硬件、识别硬件并且准备开始加载系统的那段时间,只有BIOS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后,我们才能进入系统开始用电脑。



笔记本里的各种EC芯片
EC的主要机能是监控整台笔记本的运行状态,包括各种硬件的温度、功耗以及负载,根据设定好的调节策略,当达到这些条件后就会触发调整机制,调整的内容主要是频率、功耗。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点眉目了,平时咱们说的过热降频什么的,其实就是EC在控制频率或者功耗导致的,判断的条件就是温度。

AW15烤机时的降频就是EC典型的达到温度后取消睿频的策略
这种根据温度来调节频率和功耗的方法其实是最原始的策略,N多年前的老机器就是靠这种判断来解决过热问题的。这种策略好处是温度变化很明显,散热问题几乎立刻解决,但缺点是性能损失过大,一刀切,早期有些机器更是丧心病狂的直接降到0.8GHz,玩游戏帧数变化很明显,基本会被用户喷到体无完肤。

这种方法有改进的策略,不过变化不大,主要表现为达到目标温度后首先取消睿频,然后继续监控温度(CPU或者显卡),如果温度继续提升则以0.1GHz为一档阶梯式降频,这个阶梯可以有底线,也可以无底线,老机器通常是降到0.8GHz才停止,后来为了防止帧数过低提升到了1.6GHz以上。这个策略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帧数,从有睿频到没睿频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

看到降频,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如何躲过这种设定,毕竟有些机器温度墙设定的实在是太低了,比如以前的TWK机器是68度,这样的情况下几乎必定会降频。解决的办法很直接,用一个鸡血软件——ThrottleStop。



打开这个软件后,上图的左上角箭头处把那两个东西勾选了,然后取消勾选左下角的那个“BD PROCHOT”,最后点击中下方的“TurnOn”按钮就可以生效了。软件是国外大神不定期更新的,对付这种降频几乎是一用一个准。

这个软件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这里就不先介绍了,如果大家都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再单独讲一期,它能实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功能,甚至超频。

回到科普,老方法用了几年后,厂商决定学点新的招式来优化EC的控制,我估摸着是Intel教他们的,而且最早运用的机器是超极本。

DPTF,全称Dynamic Platform and Thermal Framework,直译过来就是动态温控调整平台框架,具体机制很复杂,简单说来就是监控各种硬件的温度,然后作用于各种硬件的功耗和频率。这个说法是不是很像EC?我觉得它就是一个东西,只不过Intel帮厂商做了一整套方案,厂商只需要拿来用就好了。超极本散热捉急,表面温度也比较在意,所以这个东西可以很好的掩盖,哦不,是解决了散热问题。为什么说它高级呢?因为它通常是调整功耗限制,对于CPU来说就是TDP(准确来说应该是PL1,长时睿频功耗限制)了。

暗影2P双烤时,CPU会在85度以上时触发DPTF的机制,导致TDP从45W缩到35W,于是功耗下降最终导致频率下降。
厂商从DPTF中得到技巧,于是也着手更改EC的控制。它们把更改频率升级为更改TDP,并且还有动态调节的特性,当温度达到目标值后,TDP逐渐缩减,直至温度不再提升为止或者到达底线。

AW17R2是最极端的例子,双烤室一直显示TDP限制功耗,从开始的45W到最后只有12W,频率降到了0.8GHz,丧心病狂。
注意,前面我说的温度墙,并不只是CPU温度,有时候机器是按照显卡温度来调节CPU频率的,甚至只要独显启用就会。这种动态调节功耗的策略,目前无解,看来厂商也知道以前的方法我们可以破解,新方法要阻止像我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玩家。

除了按照温度调节功耗、频率外,EC还能根据整机功耗来调整状态。电池取电技术应该是这个典型的例子,当机器所需要的功耗大于机器设定的目标值后,就会让电池放电,防止电源过载出现问题。不过这个设定被一些厂商玩坏了,除了电池取电外,它们还要在这个时候开始降频,并且降频方式千奇百怪,有些是显卡频率强制到405或者135MHz,有些是限制显存频率,还有调节显卡TDP的,鄙人懂的太少,实在是摸不透其中的秘密。

消费者大多都清楚,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时候,玩游戏的帧数和接电源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开高性能也是如此。其实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也是EC的杰作。它检测到无外接电源后,限制了各种可以限制的频率以及功耗,显卡频率骤降,CPU可能只有0.8GHz,自然会很卡。不过这种做法可以理解,电池能提供的功耗并不多,大规模的放电会让电池吃不消,到头来损失的是消费者自己的利益。

EC将来可能会继续进化,比如根据负载来限制功耗频率之类的,预判哪个场景可以降什么频,也或许我只是脑洞大开,以后还是原来的老套路。

说了这么多,咱们回到原始的问题,你觉得不同机器的EC会给你一样的性能么?

EC可以说是区分笔记本和台式机的一个关键性芯片,之所以很多台式机玩家瞧不起玩游戏本的,就是因为笔记本的散热不行,靠EC的各种降频机制来掩盖,哦不,是完美解决散热问题。乍一看笔记本里面的各种配置参数媲美台式机,实际用起来谁用谁知道。各种笔记本之间,EC的设定也不尽相同,有些机器温度墙设定过于保守,玩起游戏来频率各种无法直视,这样的环境下,我是真难说两台配置相同的笔记本,性能是完全等同的。

散热问题一直是游戏本里比较令人关注的一个点,因为它决定了这台机器的配置能否发挥其全部的性能。我总结了一句话,硬件规格决定性能上限,机器散热决定性能下限,而EC则是拉低这个下限。我很希望厂商能够直视散热和EC的这些问题,把配置尽可能的去发挥其应有的性能。

本期的科普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到一点点知识呢?以后我会定期写一篇火鸡小科普,将一些电脑知识分享给大家,如果有想要知道的问题,可以在下面留言告诉我们,我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关注 笔吧评测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