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系列:旧日木门上的春联

 

春联也叫春帖。北宋王安石《元日》中有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木能辟邪,这是从道教文化传承而来。“桃符”是春联的雏形,两块桃木板分挂于门框的左右,上书“神荼”、“郁垒”,它们是驱鬼的两位神的名字。...



旧日木门上的春联
文∣凌波
鞭炮红色的碎屑附着在雨后的泥地上,我走进古老的街巷,一个门口一个门口默念木门或铁门上的新年对联。有几家信耶稣的,贴着以马内利什么的,突出和看重纯洁白色的基督出现在红彤彤的中国春联中,显得非常的不搭调。更多的春联则是“发财、有福”之类。只“财生财”、“福中福”,短短的一条巷子,雷同的竟有八家。转入其他街巷,此句则更多了起来。它表达了人们对钱财与福气的渴求,直接而简明。这样的春联喜庆是喜庆了,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也许是一些些诗意的气息。不禁想起已八十六岁的二叔祖跟我说起过的旧日木门上的春联。

《清嘉录》中称:“居人更换春帖,曰春联。”所以春联也叫春帖。北宋王安石《元日》中有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木能辟邪,这是从道教文化传承而来。“桃符”是春联的雏形,两块桃木板分挂于门框的左右,上书“神荼”、“郁垒”,它们是驱鬼的两位神的名字。此风俗始于公元907年,据二叔祖讲,他小时候,高密还有不少大门两侧贴着“神荼”、“郁垒”。最近有专家从敦煌石窟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一发现颠覆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第一副春联的说法。

位于老牌坊街中段的树忍堂大门春联与当时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现在已完全看不到这样的春联,当代人会认为它太酸,离现实太远,人生短促,紧着享乐啊。单在那个年代,与其说它是一副春联,不如说它就是一种家风家训的告白。

日本人进驻高密后,有山东省伪政府下发一种春联集锦的小册子。对联内容只能用他们圈定的几副:“中日亲善、武运长久”,“同文同种、共存共荣”……代表中国民风民俗的春联变成日本侵略者的宣言。当时日本驻高密的宣抚官叫荒木,带领汉奸组织的“新民会”中的投敌分子挨家挨户检查,做为家长的高祖父毛雨坪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其中不痛不痒的一幅“人民颂新岁,天地布阳春”来应付日本人。这副春联贴了八年,抗日胜利,才重新改回旧联。



推开大门,影壁上贴有一个又宽又长的竖额:“鸿禧”。据二叔祖讲:因为祖辈上有一位的乳名中用了“福”字,为了避讳,故树忍堂中各房从不贴“福”字。禧,也是福的含义。

故宅第一进房子是学屋,它有一个独立的小院,院门上的春联是:“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学屋门上则是一副长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抗战之前,家中长年订阅《大公报》,它是当时声誉很高的一份民营报纸,秉持民间立场,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比较公正客观的反映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学屋不仅仅用于吟诗作文,它实际也是与社会各界人士联系会面的场地。树忍堂的成年男子不但做到了关心民族危亡,而且站到了抗日的最前线,浴血奋战。高祖次子毛建民的名字赫然列在高密文史的档案中。2014年8月2日的《今日高密》以整版刊发《高密抗日游击队中的“一百单八将”》,曾叔祖的名字位列其中。

影壁墙西,门楼上爬满茂密的葡萄藤。绿叶掩映下的上联为“燕过重门留好语”。下联二叔祖却怎么也忆不起来了,只记得横额是:“春回大地”。大约当时年幼的二叔祖只记着吃甜葡萄了。

穿过葡萄架,这儿木门上对联的字意比较繁涩,“树德箕裘惟孝存,传家彝鼎在诗书”。当时叔祖六七岁,不认识“箕裘”,向高祖求教。始知此来自《礼记•学记》,比喻祖先的事业。而“彝”是盛酒的容器,“鼎”则为古人煮饭的锅。二字合在一起意指“平常的规矩”。

二进正门是一副长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个院落有一个花坛,由高祖迟迟未嫁的长女侍弄,花坛边上有一株白杏树,已九十高龄的表老奶奶常常回忆果实的甜美。杏子成熟分予亲戚邻居品尝。院西植有老干虬枝的桂树,此进房屋东间为高祖卧房,门上的对联是:“教子课孙完我分,读书为善做人家。”西间则是我年轻的祖父毛瑄的新房,门上书:“关睢笑述好逑句,渭滨喜传佳偶风。”后门春联:“东莱著作超凡笔,南国风诗谱雅琴。”因当时有一本《东莱博义》的著作,作者为咱山东莱州府人,他于新婚后几个月足不出户,人们取笑其贪恋娇妻。谁知数月后成《东莱博义》。此联也是高祖督促长孙勤奋进取之意。屋后一米盈余处,砌有一道新墙,门上无门框门扇,没什么实际作用。因战乱时期家中所有成年男性都背井离乡,尤其次子毛建民一去八年未归,高祖母几乎哭坏了眼睛,非常伤心,她请风水先生垒了此墙,意为阻断去路,防止后代子孙再远走他乡。可见,风水先生也不起作用。国家的大命运决定了这些热血男儿的去向。一道薄墙怎能载得起命运之舟的沉浮!除了年幼的父亲,祖父辈兄弟十个,曾祖兄弟四人都离开树忍堂,在外抗日、求学、工作,并定居异地。

第三进院子铺有鹅卵石的甬道,院内植有石榴、紫荆、香椿和花椒,是相对开阔的一个院落。当时,却在东、西各挖了防空洞,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这进屋子住的特别拥挤,东间是我曾祖一家,四子一女,西间曾叔祖一家,一双儿女。共十几口,只三间卧房。堂屋门上的对联是“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它寄寓了做为当时县学生的高祖的无限期望。这上联的典故则由我的曾祖母——来自高密寿星街的胡淑真讲出:传说从前有个富户人家,三个儿子。儿媳们不和,于是,告到公爹那儿要求分家单过。公公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媳妇们忙问什么条件?“等房前的紫荆哪天死掉了,哪天分家”。媳妇们怏怏而回,怎么才能让紫荆死掉呢?大嫂想出了一个主意:用开水烫。自此,无论轮到哪个媳妇做饭,都会往紫荆根处浇一瓢开水,媳妇们盼望它早点儿烫死。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紫荆非但没死,反而又从根部抽出无数荆条,长势较从前更加旺象。三个儿媳妇害怕了,以为是老天爷怪罪她们,于是再不提分家的事。其实紫荆有一个不怕开水浇的特性。它的花簇紧密团结,代表的是和睦之意。难怪香港回归,把它定为区徽,取的就是再也不与祖国分离之义。这间屋子的后门通经后院,有“裕后光前”的寓意。因此后门上书有“重富欺贪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的春联。

树忍堂最后一进屋子是仓库,储有粮食及籽棉。仓房正门上书有:“积玉积金更积德,问富问贵尤问心”的对联。后园子种有菜蔬,东有紫龙眼的葡萄及高大繁茂的苦楝树。我童年的大部门光阴亦在这园子里度过,那时候,已经是父亲在书写春联,经常用我和弟弟的乳名连句,现在想来,那也正是父亲经历过经颠沛流离的坎坷之后终于有了一个温暖家庭的喜悦表达。春联的内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取向。

去年高密成立了楹联协会。很希望书法家们把那些精彩纷呈的对仗句子带到民间,神采飞扬的墨宝像旧时的老秀才一样为老百姓服务。那么,民间的春联内容也不至于那么单调,家家户户的大门上也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品。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
 如果喜欢,请点击"馨风衣坊"加关注。


    关注 馨风衣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