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校园霸凌”现象?

 

校园霸凌的简单分析~...





如何分析“校园霸凌”现象?




首先申明,本人是门外汉,并非专业人士,并没有做过相关的文献分析。对“学校霸凌”现象感兴趣是由于听得比较多,从朋友那,从网络上等。听得多,所以感兴趣;同时因从小规规矩矩,并没有过多地参与学生私密团体,所以对其的兴趣也来自于某种神秘感。从朋友口中听来的霸凌现象是轻松的,是意气风发,是维护自己的荣誉的“一声吼”。而从新闻,从旁观者眼中看到的,是教育的缺失,是道德的败坏,是“怎么没人管”的愤怒与忧虑。本文试图去勾画出一个完整的霸凌现象,来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来为这两种视角重新找到可讨论的基础。

1.为什么会有霸凌现象?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会有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类问题并不会通过暴力斗殴的形式来得到解决,而是通过劝说,退出等方式来解决。校园霸凌现象的独特性来自于它存在于特定的群体——青少年群体。这是一个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而且还有大把闲暇时间的群体。闲暇是霸凌现象产生的温床,主要是课间和放学后。除了“放学别走”的那一群人,还有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学生和住校生,都是霸凌行为的可能主体。其次,需要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的团体认同问题,一群人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就我知道的,有因为都抽烟癖好的,有因上网打篮球等相同爱好的,有按爸爸的工作区分的(官员派与经商派)。因各式各样的原因,一群青少年组织在一起打发时间,相互交流而产生某种认同,进而会有冲突与斗争。这种冲突与斗争,可能是模仿,可能是玩笑话导致的一言不合,并无确定的发生进程。

2.谁做主?谁霸凌谁?

青少年的主要时间还是会花在学习上,无论怎么说,学业都是光明正道,是学生的荣誉,归属感与成就感的最主要来源。学业不好,才会退而求其次,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而这其中,老师是权力的来源,分配着所有的权力,是个重大的影响因素。一个青少年群体的核心,一般不会是学业的,而是基于其他目的。而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的维持,会需要有个领袖或“孩子王”。他/她主导着群体组织的归属感,让加入群体变得有意义,也是霸凌现象的创造者。“孩子王”的权力来源可能是因花钱大手大脚而对群体内部成员施恩,或者会玩游戏,见识多等。当然也有由同寝室,同桌之类形成的权力平等的有相同志趣的群体。

青少年群体的冲突有不同的形式:一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一对一的冲突并不会是严重的问题,毕竟势均力敌,并不会有很大的后续效应,更多的可能是不打不相识。多对多的冲突并不常见,这是两个群体之间的斗争,这更多的类似一种游戏的形式(更多的发生在男生群体之中),参与者乐在其中并不会有很强的伤害意识。如某A污蔑某B喜欢某个女生,某B不爽,集合本村的孩子去跟某A的群体打群架。当然,这种游戏也是可能会出现恶化的版本,伤人甚至死人也是有可能的。最被看重,最容易引起同情心的大概是多对一了,这给人一种恃强凌弱,穷苦人被迫害的感觉。同时,群体的责任分散作用也会使得当事者下手没轻没重。男生群体之中,这类事发生在多对多冲突的插曲之中,看某人不爽,下课约好去堵人。而女生群体之中,这类事发生的动机更明确些,大部分来自于嫉妒。

而被霸凌的危险人群是弱势群体没错,但更重要的是特立独行的人。这类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班级内,既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一技之长,又爱面子不愿去委屈求全放弃自我加入某个群体之中,于是就可能被霸凌,会附带一些危险行为:偷窃,举报,抬杠等等。

3.如何解决?

霸凌现象的多样性导致它很难去得到彻底的解决,总是会有新的原因导致了霸凌。同时,很难确定游戏什么时候会变成霸凌现象。但是,还是有一些方法来预防的。一是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并不要以学业为唯一的标准,而是需要多种判断标准,这些可以通过课后集体活动来发现,如运动好,如思路活,如组织能力好等等。二是关注所谓的被霸凌的危险人群,对于不合群的人要予以关注,找到不合群的原因,采取一些行动让他/她融入群体之中。至于外部介入,靠恐吓施暴者来制止这霸凌行为,个人认为并不可靠,施暴者总能找到施暴对象。





帛书简牍

微信:dao_fans
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帛书简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