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这一年 冷静期&成熟期

 

回看这一年,有哪些水墨展让你“走心”了呢?其实与早些年的“水墨热”相比,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这两年或许是水墨的“冷静期”,展览的强度和热度都稍许“低调”。...





2016年,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里扎堆的展览里,前卫新鲜的“媒体艺术”与络绎不绝的大师展尤其博得了大家的青睐,而回看这一年,又有哪些水墨展让你“走心”了呢?其实与早些年的“水墨热”相比,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这两年或许是水墨的“冷静期”,展览的强度和热度都稍许“低调”。明显的是,水墨的梯队建设从50后先锋已经延续到现在85后、90后的“新新水墨”一代。而关于的水墨本身的探讨,一方面保留“传统”脉络,一方面拓展新的语言形式,水墨逐渐成为“跨媒介”的载体之一。也许,这一阶段“冷静期”未尝不是水墨未来走得更稳的“成熟期”。

广州红专厂“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开幕式上,林学明与嘉宾一起“破墙”
用宣纸制成的墙砖
接续“传统”的力量
不管当代水墨的浪潮飞有多高,传统的“根”还是要保住。从2015年开始,郭石夫作为发起人,联合张立辰、王培东、吴悦石、甘长霖、汤立、邢少臣、邓远坡等诸位大写意画家为传承中国大写意花鸟画而正式成立“熙社”画会。5月22日,熙社画会成立暨首届大写意花鸟画展在北京杏坛美术馆开幕,并且就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其目的就是挽救愈见衰落的大写意花鸟,培养学子,使之薪火相传。
熙社会员合影暨首届写意花鸟画展览开幕
郭石夫在熙社给学员授课


熙社从2015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员,现在已经是第二届,有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郭石夫、张立辰、王培东、甘长霖等先生每月都会轮流给学员授课,亲自讲解示范,并进行点评。“我们不会因为画写意花鸟的人越来越少就放弃,我们都在自觉地维护写意花鸟画,弘扬写意花鸟画的精神。”邢少臣表示自己将毫无保留的将数十年的绘画经验悉心传授给后学者。
当代水墨“新语”
与此相应的在当代水墨中,不少艺术家也在2016年举办了个人画展或是回顾展,从传统走出,展示个人理念和创作新方法。从鲁迅美院“大昭寺清晨”,到艺典空间“百年肖像”,最后在中国美术馆用三十年的代表作收官,袁武表示“与曾经的主题性绘画方式告一段落”,转向到个人兴趣创作上。
袁武“大漠苍茫”个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袁武 高原——《大昭寺的清晨之一18》 2014
李津在展览现场
李津 汤  43×38cm 2016年 纸本设色


此外,“乍暖”刘庆和水墨新作展、李津的“九州行”、沈勤个展“叁拾年”等,这些艺术家近年来基本都保持在稳定的创作状态,诸如“叙事性”“风景构成”“历史重构”等进一步拓展了水墨的主题和题材选择。李津用幽默叙事将日本之旅记录下来,日式料理、京都小巷、鹿、汤、日文书法等元素充满了大和风格。“我干干净净离开,然后再往回走。”沈勤则是从宋画的图式中寻觅灵感,从原来的风景画转变为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
沈勤 山系列《仿宋山水》136.5x43.5cm 纸本水墨  2015
纽约玛勃洛画廊 徐累在现场介绍作品
徐累  世界的棱镜 100×160cm  绢本  2016
伦敦白立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中国抽象绘画群展


另一方面,中国水墨艺术向国际迈进,加深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当代水墨的了解和认知。徐累在纽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新作展,在传统工笔之上融合中西文化,山、石、水、马以及大片蓝色背景营造出一种隐喻空间。7月15日,中国抽象绘画群展在伦敦白立方揭幕,包括余友涵、梁铨、苏笑柏、汤国、秦一峰、周力、蒋志、刘文涛、钱佳华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带来早期和近期创作,用基本的点线面再造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全新抽象绘画模式。
梁铨 雪国 2016
70后的关键词:“踏实”
“整个2016年的状态跟之前比起来,我觉得很‘踏实’,这两个字特别契合我现在的心境。”党震谈到。而这样的状态也同样代表着这批70后艺术家,“踏实”且“投入”到真正的创作中来。在2017年初始,党震与杜小同在北京正观美术馆举办了新作展。对党震来说,具象山水与“荒石”系列两组创作正是一种互补,不陷入山水表面的描摹,也不被过分的荒率所控制。杜小同认为自己2016年的重要突破,在于打破技术的局限。他再次拾起人物画创作,同时“消解”多余的元素,保留最本真的状态。
党震 杜小同新作展 展览现场
党震 荒石·魂灵 纸本设色 179cmx288cm 2016
杜小同 壳 水墨宣纸 183cmx143cm 2016


作为水墨的中坚力量,70后艺术家通过前期的积累都已经相对成熟。“尤其是2016年,这种艺术状态和整体创作状态还比较清晰,比如说孙浩、秦修平、刘琦等好多艺术家,每个人进入绘画状态是非常投入的,都有新的作品。没有受到市场的影响,反而每个人的状态可能更专注,更成熟。”杜小同说。
孙浩 壮行 215×100cm  2016 
曾建勇“编年史”展览现场 798东京画廊
曾建勇 守望者 聚氨酯、纸浆、松木、水墨上色
40cm x32cm x190cm,2016
这一点在曾建勇身上也有所体现,在个展“编年史”上,作品不仅有新水墨特征的壁画,还有他新拓展的有机物立体作品、现成品装置和其他综合性作品,构成平面与立体形成的叙事统一。“我觉得未来几年内整个70水墨的力量还会逐渐爆发。当前的现状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方向明确,排除干扰,锤炼语言,深化理念。”党震认为,随着70后经验的增加,每个人艺术的核心理念都会产生差异。这才是真正的水墨当代化,或是水墨丰富性的一种趋向于更成熟、更有力量的新开始。
接棒:“新新水墨”一代
说到“新开始”,“新人”的出现是否更加值得关注。在2016年,除了这些前辈之言,80后崛起生力军,后半段的85后、90后这些“小清新”则站在队尾,成为现在的“新新水墨”一代。

随着青年100、青衿计划、今日之星、常青藤计划等诸多推广项目的实施,使得这批未来行业的“领军者”受到大家的关注,提供年青艺术家展示机会。相比之下,这些更加年轻化的艺术家作品,加入了更新奇的个人观念,面貌多样,并尝试综合材料的运用。他们接触到广泛的当代艺术,跳出“水墨圈”,油画、版画、装置、影像同样让他们产生兴趣,生发灵感。
曾志钦 迷局  绢本设色 2016
姚浩 无题系列 纸本设色 2016


而这批“后起之秀”同样也存在问题,一方面老师的影子短期难以去除,风格样式还在不断的变化中;另一方面,普遍热衷图式感,强调表面的视觉效果,缺少深层次挖掘。党震认为,现在的80后、90后更趋向于一种“新”,可能更快或更容易表达一种明确的当代感。这个现象在我们看来有利有弊,问题在于整体80、90的作品有点儿薄,薄的原因是他们的人生积淀不够。为什么70后会走的逐渐慢下来,这个慢本身成为一种有力量的东西,可能80、90的孩子还没有体会到,还需要时间。
不止于“水墨”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当代艺术的展开,水墨也随之成为一种实验性的“跨文化”媒介。无论是自身的转型还是其他艺术类型的介入,水墨的“存在”正在成为一个多元概念。作为“实验水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张羽在今年进行了“上水”与“上茶”两个新项目,一方面延续着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艺术的基本思考,另一方面也力图在水墨之外开辟新可能。
8月25日清晨,张羽将在五台山佑国寺三层大殿摆放的7000只白瓷罗汉碗中注水
张羽 上茶2016.10.19-12.24
两江汇/重庆沱茶、永川秀芽  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上茶”第二部分中,张羽将沏好的重庆沱茶、永川秀芽,先后在4天分4次注满192只瓷碗,每一次的上茶都将茶水溢出瓷碗,流到铺在碗底下的宣纸上,留下行为上茶的4道茶水的痕迹。
宋冬《无痕碑》装置行为


由皮道坚、颜勇共同策划的“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也在加入了水墨“跨学科”讨论。开幕当天林学明与其他嘉宾共同完成《墙》行为作品,墙由黑白两种宣纸做成的砖块堆砌成,通过打通水墨墙让观众进入到展厅中,暗示的着水墨艺术的变革与文化的开放性。
李纲 《水墨元素 NO.20161201》 60×60cm(每个) 综合媒材 2016
朱芳琼和王集云在广东美术馆的现场表演


“当代水墨”是什么?传统媒介方式如何与新兴媒介产生的碰撞?同样在广东美术馆再次启动的“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这一问题也被纳入对“当代水墨”对媒介语言和观念的研究。杭春晖认为,“对于当代水墨来说,我们面对的是身份和立场的问题。身份代表了水墨的传统,以及我们艺术家对这个传统的定位。立场就是一个面对现在全球化,我们如何调动水墨这样一个资源,来呼应全球文化的核心问题。”水墨的观念化阐释,对“骨法用笔”的一种摒弃与修正,对成为范式的水墨语言如何使其“失范”。

面对艺术家在水墨实践上的诸多成果,这些与之相关的不同角度去切入水墨的形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水墨在创造形态中的可能性。同时,在当代艺术的“生长期”中,水墨也正在解构各种问题束缚。面对“传统”“当代”“自我”三个站位,艺术家开始了一轮新的反思与选择。

作者:段维佳

编辑:张丽敏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



    关注 雅昌艺术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