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理论“康波”的幻想

 

理性看待经济周期思想的重点所在。...



12月27日下午看到有微信在传,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去世的消息,作为“康波”理论的践行者,他也被誉为周期天王。很多人开始感慨人生的无常,还会由此讨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之类的话题。媒体利用的消息主要是对他之前预测的结果,进行大神一样的渲染。这些讨论和争议都是好话题,但是不是理性看待经济周期思想的重点所在。

一、一以贯之的理论框架并未获得运用,期间难免增加一些自己的特殊知识。

客观的说,看到周的报告,无法看到超越前人研究的成果,尽管他的预测大部分还算准确,但是其分析推断并非用的是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其中添加了很多历史性的经验推断。直白的说,在经济周期推断不甚清楚的地方,直接用自己的经验替代,从创立理论体系并需要试图让别人相信和理解的角度,周的这一做法多少有些勉强。周的文章以前经常会看,但都是作为参考来看,很少深究其中的理论与实际推断之间的差异,所谓开卷有益也就是在结论上看一下,却不会刻意考察周的理论来源的运用情况。

实际上,我经常看的刘煜辉结论也很有意思,推断也是说一半留一半,文章读起来也同样的晦涩。这恐怕也是在券商工作共同具有的特点吧。当然还有几个人,基本上不看,或者也经常看,这里就不提了。所以周和刘的文章吸引我的不是他们的理论架构,因为他们实际上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理论架构,以不断适应出现新变化后解释的需要,或者弥补推断错失。

二、经济周期研究曾经是显学,后来式微,周让其在投资领域复活,多少仍有些意外和勉强。

按说经济周期预测是很久以来都是研究者的一个梦想。周期理论有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迷惑性。因为主要掌握了周期,你们低点买,高点卖,在理论也就不存在问题了。但是如果世界要是真的如此简单,那么一定会让所有市场价格收敛到一致。谁能帮我们找到这个“金手指”,难道是“康波”?



先说周的学术渊源,他来自1998年代的南开大学,虽说研究周期,当然他在经济史方面下的功夫也很多。事实上周很多不错的预测,并非来源于“康波”,而更多来源于经济史方面的知识,甚至可以说用“康波”时会错的更多些。

大家知道,在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释、总结中国经济增长的发生机制,其潜在隐含的问题是如何使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实现对于中等发达国家的赶超。他研究周期应该是从研究经济增长角度入手的可能性比较高。

因此,从熊彼特开始破坏性创新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作为原点的研究在90年代还是相当主流的方式。这一学术传统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学校影响比较大。经济学比较强大的传统学校中像周所在南开和人民大学、辽宁大学、吉大、武大等等,似乎都有研究罗斯托和周期理论学术大家。想来周生逢其时,学术来源也与此该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有人认识到经济周期理论有着同义反复的问题,而放弃用其进行经济增长内在机理研究。例如林毅夫、蔡昉的《中国的奇迹》就是摆脱罗斯托、熊彼特理论事后归纳,而非具有前瞻性推断的理论缺点,林和蔡从比较优势原理解释和推断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为什么后来的研究者逐渐淡化从经济周期角度的研究呢?这得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力不强说起。

三、为什么经济周期理论应用之后,几起几落,在学界基本归于沉寂。

什么是一个周期呢?一昼夜是一个周期,还是一次月亮圆亏是个周期,我们所知道的年,无非是地球绕着太阳走一圈的时间而已,所谓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但问题是经济现象凭什么就是以这些时间计量的长短,作为自己的周期呢?如果把时间当成横轴,纵轴不论是价格、还是数量,我们都可以通过压缩或者放大横轴,发现所谓不同周期下的规律。炒股的同学一定有这样的感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经济周期更多是服从农历的转换,因为春节在一月或者二月不断变化,相应的农忙生产安排的周期也每年都不同,差不多每19年一个轮回。来年鸡年将有384天超长周期。因此,选择多长的时间段对发现周期规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难发现,当我们真的要确定一个周期的时候,其实很容易,几乎可以说随便切分都可以知道周期,真正麻烦的是要处理各种周期边界性的问题。不同年景的春节日期不同,这些细节性边界调整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经验性知识的积累,否则所谓按照规律重复出现的现象会非常容易发现,但是一定重复出现却仍然难以判断。所谓六十年的“康波”要想运用起来,还要运用的好,就要找到各种边界条件。人们会说互联网影响的经济,那么马上带来的问题是未来的三十年什么是替代互联网的技术呢?如果有,如何识别出来也是问题。我们不妨假设一个“康波”的专家生活在1980年代,之后我们让他预测互联网、电子商务对于生产力周期性的影响,几乎不可能。即便他预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那仍然难以描述周期起落的边界条件。互联网2000年泡沫预测到会破,又如何预测当前是否有互联网泡沫呢?

因此,用经济周期不论是推断经济增长,还是预测商品价格可能的变化,在哲学认识角度都清楚的提示: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增长和技术革新是意外发生之事,如果经济周期能预测到意外,那么这个理论就不具有周期性质;反之,具有周期性质的理论,又怎能允许意外发生呢?

精华文章


  • 美国大选:真小人战胜伪君子的内在逻辑
  • 宏观点评(一):定调“稳中求进”
  • 房地产改革之前世今生

《经济聊斋》脱口秀
“荔枝FM”和“喜马拉雅”同步发布
点下方“阅读原文”收听



    关注 夜凉如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