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小曲:民歌是一种传统语言

 

宁夏小曲是宁夏本土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清朝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所以如果追溯,宁夏小曲的历史至今也走过了至少三百年的历程,可谓久远。...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一分钟故事


大家好,我是老鞠。

宁夏小曲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流行于银川、永宁、贺兰等地,其形成年代不详。据老艺人回忆,清朝中后期宁夏境内已有小曲的民间艺人活动。清道光年间,陕西汉中逢灾,有当地脚户逃难至宁夏,带来了陕北的民间小曲,尔后又有兰州的卖唱艺人在银川街头卖唱。这一时段,宁夏境内许多陕、甘小曲的元素为宁夏小曲所吸收,使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清光绪年间,出现了专门卖唱小曲的班社,表演形式也逐渐固定。唱小段时,一人持梆子击节站唱,另一人操三弦弹奏;若曲目较长,则二人坐唱,其中弹三弦或拉胡琴者主唱,持简板或梆孑击节者帮腔。这些艺人平日走街串巷,沿途卖唱,逢年过节或去唱堂会,或到戏台上演出。

欢迎关注非遗说,明天见。
宁夏

小曲
宁夏小曲,民间称小曲子。宁夏本土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 2014年11月11日,宁夏小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

宁夏小曲,民间称小曲子。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流行于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等地。现已濒临失传。
宁夏小曲子形成年代不详,方志上无文字记载。据老艺人的回忆,清朝中后期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清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演唱广为流行。
此时期,宁夏小曲的卖唱艺人也渐多起来,银川、永宁、吴忠、石嘴山等地已有卖唱班社,这些班社对宁夏小曲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宁夏小曲是宁夏坐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前身。
『历史』


清朝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所以如果追溯,宁夏小曲的历史至今也走过了至少三百年的历程,可谓久远。
清道光年间,陕西汉中逢灾,有当地脚户逃难至宁夏银川、永宁、中宁等地,带来了一批陕西的民间小曲,丰富了宁夏当地小曲的曲调;其后,又有兰州卖唱艺人伊不郎子带领其表姐、妹妹等多人,在银川街头演唱。这一时段,宁夏境内出现了外地与本地小曲艺人共存的局面。本地小曲艺人在演唱时,吸收了许多陕、甘小曲的元素,使宁夏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大约从清光绪年间起,宁夏小曲广为流传。其表演形式也渐渐固定。随着宁夏小曲的流行,宁夏小曲的卖唱艺人也渐多起来。在张爽的研究与考证中,当时的演唱者不仅有汉族艺人,还有回族艺人。此番情形,或盛或衰,一直绵延持续至民国时期。
『演唱及乐器』
目前主要流传于银川地区的宁夏民间说唱艺术包含了宁夏小曲和宁夏坐唱等说唱曲艺形式。宁夏小曲以抒情、叙事见长,具有借歌抒情,自唱自娱为主的传唱特点。

宁夏坐唱表演时为二人坐姿合演,主唱者兼弹三弦或胡琴伴奏,助唱者左手执渔鼓和撞铃,右手击打渔鼓帮腔,是宁夏唯一一种还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地方曲艺曲种。
宁夏小曲艺人通过对唱词感情的认真揣摩,根据情感色彩对每段唱词重新配乐,更好的抒发了唱词蕴含的情感。
『代表曲目』
宁夏小曲的演唱曲目十分丰富,如《马仲英打宁夏》《孙殿英打宁夏》《抓匪小调》《拨兵小曲》《珍珠倒卷帘》《烟花女》《数花调》等。
『传承人』


解放前,银川的大街小巷及重大庙会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身材高大、脸庞瘦削的艺人,他能边弹三弦,边声情并茂地唱宁夏小曲子。他唱的曲子,常常让观众百听不厌,他就是那个年代的“文娱明星”——张玉贵。
他的演唱有自己的特点,将音乐和宁夏方言揉合融汇,使宁夏的小曲子成为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学;他能自弹自唱,弹唱并重,声情并茂;他有高超的三弦弹拨技艺,一般人弹三弦都是单拨三弦,他能娴熟双拨;他自幼聪明,记忆力过人,每次演唱都是一气呵成,从不打嗑,即兴想起的词过后依然记忆清晰。

提起张玉贵,老银川人几乎无人不知,很多人都是小时候听着张玉贵的宁夏小曲子长大的。如今,老人已故去28年。
如今健在的传承人是徐明智,1954年3月8日出生。宁夏坐唱第一人,国家一级演员,多年来坚持自编宁夏坐唱70余篇,每年演出百余场,曾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他的儿子徐晨成为宁夏坐唱第一传承人。
『发展及现状』


歌手苏阳在北京准备一场巡演专场演唱会,将演唱宁夏小曲的代表曲目——《数花调》。 让更多人知道了宁夏,了解着宁夏。

“民歌是一种传统语言,一定程度上讲,是停滞在历史里面的。我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更新把它变成现代语言,唱今天的生活,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它。”苏阳说。
据宁夏曲艺家协会秘书长唐志刚介绍,与全国曲艺人才相比,宁夏能力有余,但曲艺氛围不浓厚。近年来,经过培养,宁夏有百余名曲艺人才。但与全国相比,从业人员实在太少,专业素质较低,尤其与曲艺大省河南、河北等相比,差距更大。
与几乎所有可列入“非遗”的民间艺种一样,迈入现代门槛的宁夏小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银川、中宁、青铜峡,还有一些宁夏小曲或宁夏坐唱的艺人,但“已经很少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老人。至于宁南地区,“已经没了”。
在他看来,没有创新,传统艺术就会没有生命力;但同样,少了传承与发扬它的人,这一本土曲种的命运一样“形势严峻”。


带你走进非遗的世界
搜索“非遗说”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新浪微博:老鞠说非遗
微信号:非遗说/hyhy0630


投稿及工作邮箱:sdhaoyanhaoyu@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内容


    关注 非遗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