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产手游总是做不好社交?

 

社交,用百度百科的解释来说,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





社交,用百度百科的解释来说,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所以引申到游戏中,能够与人交流,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并且达成信息传递的系统,才能称之为社交。

在网络游戏中,社交能增加用户的粘性,端游时代,端游时代玩家喜欢呼朋唤友一起去网吧开个黑,一打一个通宵,放在手游的碎片化时间里,社交系统怎么做怎么蛋疼,虽然游戏商们总在强调自己游戏的社交性,但实际上大部分手游的社交系统却无比鸡肋。手游的社交真的那么难做吗?如何设计优秀的社交系统,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制作人和策划们。社交系统的成功建立于合理的社交结构之上,而并非游戏内的简单设计或者市场营销方案。

“社交”在游戏中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属性,它不能算是游戏的一个分类,也没有网游和单机之间那么明显的划分,社交需要通过设计,让玩家自发形成。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社交结构,要么是让社交主导游戏,要么是在游戏内形成社交,前者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梦幻西游》,后者还属空白。

目前来讲,手游的推广期最长不过三个月,在有限的时间内营造社区,大部分市场人员的做法是把信息刷满微信、Q群、贴吧、论坛等每一个渠道,这些社交媒体的作用更多还是停留在告示板的阶段,尽管厂商在努力与玩家交流,但是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互动并没有被有效激发。

游戏中也同样,游戏上线之初社交系统就存在,玩家参与社交后留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些厂商通过奖励来吸引玩家组队或进工会,但说白了,这时玩家并没有特别的社交渴望,心理活动类似于“我想做条愉快的单身狗,妈妈说相亲回家才有打卤面”,这种驱动下的社群关系很容易在玩家拿到奖励后沦为鸡肋。

毋庸置疑,社交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生,社群则需要足够数量的人沉淀而生,足够数量的玩家,则需要足够的时间聚集,手游重度化意味生命周期的延长,两三年前,游戏的更迭时间大约只有短短数月,而至今,品质优秀的游戏能在AppStore榜单维持一年多时间,足够长的运营周期催生了更有黏性的玩家社群。

社交解决了3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进公会?(获得更多资源)

2、我为什么要留在公会?(换卡持续进行)

3、我为什么要不断关注公会?(可以交流经验)

也可以说,游戏和社交之间关系如同鱼水,玩法单一很难产生优质的社交结构,而不科学的社交系统也会影响游戏体验。


    关注 41188游戏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