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日落的守望》公益创作

 

双脚丈量故土,创意诠释传承。...



19:03是今天南宁日落的时刻,我在匆忙的下班路上,我妈在等我回家吃饭。在广西闭塞深处的村落,星罗棋布的桃源,日落是几点几分?是谁在盼望着家人?怀抱着怎么样的情绪?守候着怎么样的一个家庭?



   19:03   
   日落的守望   


《19:03——日落的守望》是壮志2016年“贝栏计划”的系列创作之一。我们寻找广西最原生的10个世居民族的寻常家庭,记录在日落时刻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对一户所有能移动的资产物件按大小、有次序、有规则的平面排列,连同此刻守望在家的人进行高空俯视拍摄。这是以当代艺术观念来诠释每个独特的家庭,用超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叙说民族的故事。10个平凡的守望者,10个平凡的家庭,却孕育着10种不平凡的人生;10组琳琅的家当,10段即将消失的时光,记录着10支民族的生活,也证明着血缘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


计划选点(以实际执行为准)。南宁19:03  隆林19:23  金秀18:43  南丹19:06(以拍摄当天为准)……

“被抹去的家”

拍摄样本的选取囊括广西乡村的基本形态,综合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主业、家庭成员成分和成员属性等参数。力求展现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还原每个家庭的现状处境。最后将平铺陈述的所有物件蒙太奇般地切换时空,到田间,到地头,到村委会的操场……当我们拍摄下家人与家当,人与物的大合影时,被架空的是房子,被擦拭的是记忆,被支离是家。“家当是生活的证据”
在这些财产家当里,可能有重现天日的遗失之宝,可能有日常必备的生产之物;可能有时代废弃的竹编木桶,可能有耀武扬威的农药化肥;可能有昨天刚在城里购买的智能电视,可能有明天将拉去圩上置换的猪仔。那用了十几年的饭桌和昨晚吃剩的腊肉炒菜,那当年陪嫁时的被子和里面慵懒的小蛀虫。甚至有因历史、地域、民族、职业、身份和其他原因,拥有的特殊物件。我想不到的还会有什么,甚至连主人都惊叹自己又发现了什么。在已经被撕裂的城镇关系中,也只有它们能零零散散地证明远方亲人的存在,曾经繁华文明的存在。“入夜前的思念”
当主人和所搬出的器物相簇而立时,当夕阳的余辉洒在他的脸庞时,他在守望着谁?他或喜笑颜开,因为儿子大学刚毕业,因为乡里终于修好了水泥路,因为儿子说这个春节可以回家;他或愁眉不展,可能是闹了病害的收成,可能是上次没能报销的医保;可能是还没眺望到后山背柴的老伴的身影。他或酒酣未醒,昨天借着邻居结婚喝得还不过瘾,乘着我们的到来,又约了村小学的李老师要一醉方休。他或踮脚踌躇,到东莞打工的儿子儿媳留下的调皮的两个孙子,早该放学回到家了吧,饭菜就快煮好了……有的家庭圆满,有的家庭破败;有的家庭茂盛,有的家庭凋零。有的只剩颤颤巍巍双手和风烛残年的孤独;有的充满生生气勃勃的哭啼和新房竣工的得意。他们的家庭有太多的不同,个体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幸福指数的不同,经济收入的不同,还有日落时间的不同,却共同勾勒出了广西民族文化的黄昏。


为什么要创作《19:03》 
我们身处广西,却并不了解广西。我们只想单纯的通过记录的方式,呼吁更多的社会资源关注广西的民族。那里贫瘠的经济正在转变,而那里丰饶的文化也正在消逝。也许,我们看到的是民族文化却保存得越“好”的地方缺越贫穷,我们看到的是放弃传统农耕选择使用化肥的家庭生活质量反更高,我们看到的是缺失家庭教育而送孩子进城就学却有更好的“前程”。那么,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传统对于当代社会还有必要吗?文化扶贫怎么做才有实际意义?仅以此作品抛砖引玉,供人思考。

如何完成《19:03》 
(1)前期筹备 2016年4月2日~21日
a.对世居民族地做相关的资料采集分析,综合对比选择乡镇和村落。
b.与地方文化部门、文化站点和地方政府联系沟通,寻找配合与协作。
c.细化到与数户备选的当地家庭提前沟通。
d.制定完善的调查拍摄计划细则。

e.发起筹资与回馈方案。

(2)实地调研及执行拍摄 2016年4月22日~6月31日(预计)
a.深入下乡,尤其针对文化传承、风俗状况、民族元素等因素做背景性调研;
b.实地了解备选家庭的状态,优选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的家庭,在进行充分沟通工作后,执行拍摄;
c.执行拍摄后,我们会对被拍摄对象家庭每户给予200-500块的补助,感谢其对本次创作及民族文化传播的支持。

(3)同期传播 2016年4月22日~6月31日(同步)
a.在路上。以微信、微博的个人方式随性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b.到达家庭后。在日落时分,以日记的形式,回顾当天的路途、工作、生活。并同期发布在微信平台上。

19:18  丨  2016年X月X日  丨  百色市那坡县  丨  多云转晴  丨  现在即将日落。我们已经把所有家当搬到外头,可患有强迫症的摄影师还在调试最佳灯光和构图视角。我们所借宿的阿妈说晚饭有腊肉吃……(4)后期作品发布 2016年7月1日~7月10日(预计)
a.作品发布
以线上线下发布会或沙龙的形式,将我们的创作历程与参与众筹的人、社会人士、媒体做交流和分享。寻找家庭路途的艰辛,与主人沟通的障碍,实际拍摄的难度系数,资金的筹备和花销,团队的分歧和化解,最终完成的作品以及推广传播的策划渠道等,都是我们要倾诉的内容。
b.纪录片发布
纪录片是从前期策划,中期执行和后期收尾全程跟踪拍摄。我们认为过程和结果一样的重要。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广西还有这么一群年青人,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地去完成自己的创作,为的是让人更关注民族文化。虽然他们做的远远不够,但这份影像将是他们老后向孩子侃侃疯狂逐梦的谈资和对逐渐消亡文化的追忆。
c.作品寄回每个受访家庭
这是一次纪念,对即将被现代化进程淹没的乡愁,对后代离开就无法归程的故土,对承载过乌托邦的璀璨时光。这是一次纪念,人们在此生老病死,在此爱恨离合,在此劳作息存。这是一次纪念,是一种人生,是一个世界。
d.举办展览(如果可能)
在展览中一比一真实还原被拍摄的某一户居住环境及物品,邀请现代都市人体验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受邀人将在此环境中扮演家庭中的角色,真实的居住48小时,包括工作、吃饭、睡觉、洗漱、拉屎。我们将访问体验后的受邀人,听听他的感受。
 《19:03》需要哪些帮助?  社会众筹  
在我们的创意项目执行中,需要社会的帮助。如有相应资源和资金的机构和个人,我们将在传播中寄给鸣谢。

(1)资源的帮助a.原生村落资源对接
包括认识并牵线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或能提供相关住、行的便利。
b.社会资源链接
有事件推广和作品宣传平台渠道资源。如媒体资源,策划活动的资源,网络资源等。
c.有展览场地的资源
d.其他资源形式

(2)资金的帮助本创作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总金额达数万元。现通过自筹和亲朋好友筹集,同时向社会发起众筹,用综合的方式解决资源来源,以完成作品。
a.支持100元
回馈作品明信片一套5张
b.支持200元
回馈作品明信片一套10张,含主创签名一张
c.支持800
回馈作品明信片一套10张,邀请参加作品发布会
d.支持更多
对于支持我们完成创作首先是感谢。其次我们认为这份交换应是平等的,甚至对于你而言物超所值。所以,在支持更多的同时,也需谈谈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

e.无偿支持

多少都是为了帮助完成梦想。联系微信:huangqingsui
  可能存在风险  
项目周期因天气,交通,卫生或突发状况等因素存在延后的风险。或与实际执行相冲突的,我们会权衡最佳的处理方式,让项目顺利进行。如下雨影响拍摄,道路塌方需要绕行,受访家庭有变故,团队成员伤病等等。
  我们是谁? 
我们是壮志,壮文化公益推广团队。以创意传播文化的我们,不断的制造文化事件,创作创意作品,以引起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关注和认识。



艺术总监团队

韦文翔(教授,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喻湘龙(教授,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民艺设计系主任)

陶义美(副教授,知名中国画人物画家)

创意执行团队

清穗(壮族生态设计实践者、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民艺设计专业教师)

廖智新(青年艺术家。探索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注重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其作品饱含人文关怀。)

Deikey 徐舒阳(长期从事个人摄影创作及商业摄影,注重人像的倾述,被外界誉为“灵魂作家”。)

罗锦波(品牌塑造师。Paul致力于广西民族文化的挖掘,并扶持推广具有创新模式的民族品牌。)

戴晓晓(90后美食人文自媒体。对原生的执拗者,对真我的追随者。倡导:吃要吃得明白,活要活得深刻)

纪录片团队

刘韩钊、胡子鳞、黄星源、张博文、高云龙(由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14级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戏剧影视文学和场景设计四个专业学生组成。指导老师:梁福春)

专家顾问团队

梁汉昌(民俗摄影师)

王增业(民艺收藏家,西南织绣染纹饰研究学者)

梁福春(知名编导人)

★志愿者招募:执行摄影/灯光一名

推广媒体

广西电视台、广西最美微视频喜号TV、广西私家车930电台、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华声周刊、南宁周边游公众微信号。
  我们曾做过的事? 
(1)多次主题性创作

我们学习民族文化和艺术特征,对文字语言、图腾图样、颜色搭配等进行收集提取,包括壮锦、刺绣、拼布、扎染等广西民间艺术的学习,以故事性、互动性结合设计专业进行主题创作。最终以新媒体互动方式,病毒式地传播高质量的视觉作品。壮志累计主题性创作24组,网络曝光量达1000万余次。如:《壮家谚语》插画、《壮语中的汉字》海报、《壮族生态色谱》色彩提炼等。



其中最具代表的,也是近期的两个项目:

a.壮族的人与字 海报创作
2015年3月4日。壮志团队深入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壮寨,在当地政府、村民的大力协助下,完成了创作。壮志团队进行原生态的人像和场景采集拍摄,一个壮家画面即一个古壮字,是当地群众和相关的场景的浓缩表现。我们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与大胆的艺术创作,以摄影和设计的力量试图展现古壮字的魅力。当视觉作品结合新媒体传播后,与传统文明碰撞出新的花火。(可点击此查看作品详情)


b.衣锦还乡 服饰设计
2015年11月18日。壮志通过解构传统纹饰,设计现代图形,制成新壮衣和新壮锦。衣可穿,锦可饰。探寻传承与创意的平衡,在生活中找到壮文化共融的可能。“衣锦还乡”不仅旨在让民艺回归生活,最终的目标是让离乡的壮族妇女、手艺人因此获得经济收益而回归家乡,使缺失的家庭恢复完整。虽然现在还做不到,但我们在努力。(可点击此文字查看作品详情)



(2)沙龙、演讲和大型展览

2014年至今。壮志举办多场主题沙龙和演讲,分享创意经验,增强与社会资源的互动共推。我们积极参与诸多社会活动展示壮志平台,同时举办了两次大型展览和多次小型展览。覆盖目标为青年群体,并有即时校园矩阵的推广宣传。我们想让更多的力量与我们相匹配,更渴望年轻人所注入的新鲜血液。



(3)一本创作集

2015年4月。创作《图腾里的世界》一书。这是拉开了当代设计和民族传承反思序幕的书。图腾、传说、哲学、纹样、民艺,与设计强烈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尝尽了田野采风创作的人生百味。

  踏路前行
 
我们用双脚丈量故土,用创意诠释传承,有泪水,有欢笑,有辛苦,有收获。感谢你的支持,同时期待你的加入。


壮志

清穗

20160419


    关注 壮家清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