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鲍勃·迪伦致敬后,派蒂·史密斯将怎样“目送”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兰波的时代,但是我们生活在迪伦的时代。”...





20世纪初活跃于英国伦敦西区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The Bloomsbury Group),汇聚了诸多艺术界、文化界和经济学界的精英,它的存在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团体中不断获得共鸣与回音。在2016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为好友鲍勃·迪伦(Bob Dylan)献唱的“朋克教母”——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也曾有感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遗迹,她曾为其拍摄过一系列照片,它们将与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姐姐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的摄影作品共同在伦敦杜尔维治美术馆(Dulwich Picture Gallery)展出,纪念这群时代的先知者们热忱的艺术灵魂。



在艺术与梦里,你应该狂放不羁地继续前行;在生命里,你应该公正而不为人知地活着。

——派蒂·史密斯

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和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摄影展将在2017年2月将在伦敦杜尔维治美术馆(Dulwich Picture Gallery)举办。在策展人莎拉·米尔罗伊(Sarah Milroy)眼中,贝尔和派蒂是那个时代自由精神的象征,她们都挑战了生活的那个时代,象征了创造性自由的理念。


▲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成员从左至右: Unknown、戴维·加尼特(David Garnett)、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奥利弗·斯特雷奇(Oliver Strachey)、朵拉·卡灵顿(Dora Carrington)、 邓肯·格兰特(Duncan Grant)、芭芭拉·巴格纳尔(Barbara Bagenal),图片来源: © Tate Archive, London 2016

诞生于20世纪初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The Bloomsbury Group)是由诗人、艺术家与政治经济学家组成的知识分子群体。但凡是熟稔艺术史、西方经济学或是文学史的人,听闻其中成员的名字定会歆羡不已: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E.M. 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里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罗杰、弗莱(Roger Fry)等都是其中成员。它不仅影响了20世纪英国精英文化的走向,也启发了中国20世纪初“新月社”的建立。伍尔夫的姐姐贝尔和她的情人画家邓肯·格兰特(Duncan Grant)也是布鲁姆斯伯里的成员之一。贝尔陪伴邓肯40多年,并生下一个女儿,晚年他们经常在画室一起作画。



▲ 凡妮莎·贝尔肖像(左)及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成员旧照,图片来源:© Tate Archive, London 2016


▲ 派蒂·史密斯拍摄的《邓肯画室的画笔》(左),《凡妮莎·贝尔的床》(右),图片来源:© Patti Smit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Robert Miller Gallery

这个团体的故事长久的吸引着派蒂·史密斯,她在2003年拍摄了一组她居住在贝尔曾经在英格兰南部查尔斯顿农场的黑白照片,这组照片捕捉了“贝尔的遗留的生活散片,记述了派蒂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一次创作上的回应。”



▲ 在查尔斯顿(Charleston)的客厅,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之家,图片来源:Decor Arts Now



▲ 派蒂·史密斯《弗吉尼亚·贝尔的图书馆》,照片中有邓肯为贝尔绘制的肖像,2006年,图片来源:© Patti Smit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Robert Miller Gallery

派蒂说:“我感觉到很想要记录下这个地方,以一种记录我自己家的态度,因为这里跟我住的地方太像了:书到处都是,东西看起来非常简单和神圣,简单的木箱,一个架子,一个画管子,每一件东西都具有意义。”
派蒂·史密斯:
布鲁姆斯伯里灵魂的共鸣者
- ▬ -

▲ 派蒂·史密斯《People have the Power》封面肖像,图片来源:Ocio

派蒂·史密斯1946年出生于芝加哥,童年时期的派蒂对宗教有过一段时间迷恋,最后她所有的狂热幻想,让她把这种热情转换到对文学的热爱,她喜欢法国诗人兰波和波德莱尔的作品。



▲ 派蒂·史密斯1969年在纽约东村,图片来源:Ocio

1967年,刚到纽约的派蒂开始她在曼哈顿一家书店打工,白天工作,晚上在寒冷的阁楼写诗创作。微薄的工资使她没有钱买足够的食物。身处在不安漩涡中的史密斯在早期仍然是一个充满理想艺术情怀的孩子。当时的纽约文化界受到追捧的人物是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和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等“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做派与激情的创作热情的影响了像派蒂这样初到纽约的新人。

派蒂刚到纽约就认识了艺术家罗伯特·梅普尔索(Robert Mapplethorpe)。那时候他们都20岁出头,罗伯特一直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觉得这是他的命运召唤。派蒂说自己跟罗伯特是"无条件的友谊","我们通过创作绑在一起,都被对方无限放大。"那个时候在纽约的年轻人都想做些事情。


▲ 派蒂和罗伯特,图片来源:ARTnews

1969年派蒂和罗伯特在切尔西酒店租住了一间狭小的房间,那里成为他们创作的温床,他们经常一起晚上出去,不仅仅是社交,更多的是探索更多的创作灵感。罗伯特鼓励派蒂把自己诗歌表演出来,他们遇到了很多名人。但是派蒂说,其实那个时候大家都不是名人,有名的也可能只是有比较小众的人群喜欢。



▲ 1971年,派蒂创作的剧本《Cowboy Mouth》首演,图片来源:Wikipedia

1971年,派蒂第一次在下曼哈顿区的圣马可教堂公共表演了她的诗。派蒂开始被吉他伴奏 Lenny Kaye 作为一颗上升的艺术新星介绍给纽约的艺术圈,同一年她跟剧作家山姆·谢帕德(Sam Shepard)合作写成了半自传体剧本《Cowboy Mouth》。山姆同样鼓励史密斯唱歌,走上表演的路。1972年派蒂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7号天堂》,好评如潮却销量惨淡。那时的派蒂同时也为《Cream》和《Rolling Stone》做音乐撰稿记者。

从纽约艺术圈诞生的“朋克时代”
- ▬ -
▲ 由罗伯特拍摄的史密斯朋克专辑《Horses》封面,图片来源:Wikipedia
1975年对派蒂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她发表了首张摇滚专辑《Horses》,罗伯特为他拍摄了专辑封面,派蒂那瘦高的骨架搭配一身帅气的中性黑白装扮成为被后来年轻人效仿的经典。这一年,迪伦看了她的演唱会,台上演唱的派蒂知道自己的偶像迪伦就在台下时非常兴奋,在后台两人相见,迪伦问史密斯:“还有什么新诗吗?”派蒂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写那些糟糕的诗了。”那晚,迪伦一手搭在派蒂肩膀上的照片登在了《村声》(Voice of the Village)的封面。后来一次,史密斯、山姆和迪伦参加了艾伦·金斯伯格在格林威治村的家里举办的聚会,摄影师 Ken Regan 捕捉了两人坐在楼梯角落聊天的情景。



▲ 1975年,金斯伯格的家庭聚会上,Bob Dylan 在和 Patti Smith 聊天,图片来源:Ken Regan





▲ 罗伯特·  梅普尔索普的变装自拍相及男子人体摄影艺术,图片来源:ARTnews

在社交上罗伯特比派蒂更积极主动结交艺术圈的名流,罗伯特一心想成为安迪沃霍尔式的人物。派蒂说,自己那个时候在餐桌上就是个不懂礼仪的“动物”,而讲究社交的罗伯特经常跟她因为这个开玩笑。后来罗伯特的同性伴侣的卷入和与艺术赞助人结交,让两人的关系不再像以往那样亲密。1980年派蒂与 MC5 的吉他手弗雷德(Fred Smith)结婚,她从此消失在公众视线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家庭中,抚养两个孩子。
逝者如斯
- ▬ -
1989年,年仅42岁的罗伯特感染艾滋病去世,派蒂在他去世前几个小时还与他通了电话,她问罗伯特:“我还能为你做什么?”罗伯特说:“为那本已经完成的《花》写一点东西吧。”2010年,《只是孩子》(Just Kids)出版,派蒂·史密斯在这本书中回顾了自己与罗伯特共同的那些经历:她第一个最好的朋友,她的男朋友,后来尽管两人分开,罗伯特那些具有争议的作品和过往,派蒂自始至终以爱回应他。派蒂·史密斯说,书是写给大家看的,只有写诗的时候是写给自己的。也许这位70年代至今还在乐坛上吟唱的萨满女诗人,只有唱出她的诗歌的时候,人们才能最真切的从声音里感受到她波折浪漫又坚韧的一生。



▲《只是孩子》回顾史密斯与罗伯特共同经历,图片来源:Amazon

1994年丈夫弗雷德去世,对派蒂来说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对她造成了非常大的悲痛。但是迪伦后来鼓励她走出阴影,并有了1995年在迪伦"失乐园"的巡演中,与派蒂合唱了7次的《Dark Eyes》。迪伦曾经说,“很多女孩儿从在史密斯之后也走上了摇滚的路线,但是史密斯仍然是最好的。”

2016年在派蒂·史密斯得知自己受邀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文学颁奖典礼上表演时,原本准备演唱自己歌的她,当得知迪伦获奖时,改变原来的计划。她选择了一首自己一直很喜欢的迪伦的歌曲《暴雨将至》,并说道:“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兰波的时代,但是我们生活在迪伦的时代。

▲ 70岁的史密斯为迪伦献唱,图片来源:YouTube

年轻时那个不羁的派蒂·史密斯,如今一头白发,在面对颁奖大厅中瑞典皇室和那些诺贝尔获奖者时,她觉得像身处童话之中,演唱中途突然停住,“对不起,对不起,我太紧张了”,然后她请乐队重新配合继续唱完了整首歌,她的真实触动了太多人。而她的歌声也已然成为上世纪70年代那段自由而疯狂的摇滚岁月最后留给我们最好的馈赠。(撰文/米玲)

遗物:凡妮莎·贝尔和派蒂·史密斯摄影作品展

杜尔维治美术馆|2月22日展至6月4日
2017年,在这些展览上继续看反主流文化与表演:
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1966-1970 年的唱片与反叛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展至2月26日

嬉皮现代主义:为乌托邦而奋斗

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资料馆|2月8日至5月21日

自由原则: 1965 年至今艺术与音乐中的实验

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至3月19日

爱之夏:艺术,时尚与摇滚

笛洋美术馆|4月8日至8月20日


Copyright © 2017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中文版》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艺术新闻/中文版》


主编:叶滢

编辑部主任:陆晓凡

   资深编辑:徐丹羽

     编辑:黄天然

助理编辑:何佩莲



出版人:曹丹

助理执行出版人:安娜



联系相关编辑,可以电邮至:

编辑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


    关注 艺术新闻中文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