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春天,遂想起江南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四月初的一天清晨,朋友丹鹿发来了一张江南小镇的照片。落了漆的木窗格子掩映在一团绿意深处。东北还是一派春寒料峭的模样,江南却已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清风微雨中,一片片树叶闪着湿漉漉的光,鲜亮得简直要印到我心里去了。

丹鹿问,去不去?我心底的小火苗立刻就被撩起来了。

眼见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我怎能不赴约?

那可是江南,是唐诗里的江南啊。


周五晚上出发,落地时夜色渐深,好在有万能的地铁。跟丹鹿定了秦淮河畔的青旅,因为靠近旅游景点,晚上八点,游人依然络绎不绝。我钻出地铁,按照手机地图的指向往夫子庙去,道路两旁的梧桐生得高大,路灯穿过巴掌大的树叶,投下温柔的轮廓。

再往前行走五百米,就看到了蜿蜒的秦淮河。河的两岸都是白墙黑瓦的仿古建筑,大多提供餐饮住宿,墙头上嵌着霓虹灯,或者挂着一串红通通的灯笼,河面不时有小船划过。灯火荡漾在波光里,倒真能看得出一点夜泊秦淮的古意来。夫子庙、乌衣巷和江南贡院都在秦淮河畔,从前在这里赏玩的,大多是像小杜一样的文人才子吧。
第二天一早就坐火车去扬州。两个城市相隔不远,绿皮车慢悠悠地晃上一个小时,就到了。到了扬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富春茶楼吃早茶。来之前,我先恶补了一下赵珩先生的《杏花春雨话冶春》,两个人穿过小巷跑到茶楼去,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为了照顾游客茶楼推出了早茶套餐,每样点心各来一份,再点两杯清茶,千层糕蟹黄汤包小笼包翡翠烧麦三丁包……排布了满满一屉。我很喜欢青菜包,山东的青菜大包子要么是萝卜豆腐粉条,要么是白菜夯肉,可南方的青菜包长得十分秀气,里面是切碎的香菇丁和青菜梗,咬起来嫩生香甜。

吃完饭,去的第一个景点就是瘦西湖。

瘦西湖因为景色宜人可比西湖而得名。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布置精巧。期间的桥梁和房屋设置十分适宜,从每一处楼亭水榭向外望去,都有极好的景致。翠竹杨柳,春桃海棠,郁郁葱葱。湖畔有园子,叫徐园,旧名桃花坞。徐园规模不大,但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玉佛洞前有木桩盆景,名为“枯木逢春”。此景由唐朝银杏枯木、枯枝和藤本凌霄组成,石栏围成花池。每当春末夏初,花红叶茂,一枯一荣,恰似枯木逢春。五亭桥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

最著名的,还是二十四桥。桥身左右共二十四级台阶,因为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而闻名,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次日清晨先去桃叶古渡旁边的龙门包子店吃早饭,又吃到了非常美味的包子,以致于晚上临走前我们还专门过来买了几只带走。

之后就开始了南京各大学游。先是沿着总统府的外墙一路走到东南大学。这座建于1902年的学校校园里种满了梧桐,像一只只擎天的手掌,高出了大连的法桐树几倍。校园里的建筑温厚敦和,规矩得很。唯有一个操场让人觉得生机勃勃。操场不大,但是在里面运动着的,却贯穿了老幼青三代。小孩子们成群结队沿着操场跑步,青年人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有一位大叔全神贯注地打着太极,两位大爷占据操场一隅相互推石球,另一侧则有几个大爷在地上铺了布面的靶子,轮流投掷沙包,看谁能命中靶心。最逗的是操场中央的几个老奶奶。一开始她们摆了一排绿啤酒瓶,我还以为是在练习保龄球呢,后来才看到她们手里捏着几个竹圈。嘿!原来是玩套圈呢。
穿过东南大学往西一直走不到两公里,就来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学校分南北两个院,南院是宿舍区,北院是教学楼。要毕业的学生们已经趁着春色在校园里拍毕业照,小礼堂、北大楼前聚满了拍照的学生,年轻而又明亮的笑意溶进阳光里,让一切都变得暖暖的。

建筑外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有趣的是,南大校园里的很多楼都是用天干地支命名的,比如甲乙楼、丙丁楼、戊己庚楼,连小门口也用庚、辛来命名。

不知不觉就到了饭点,我们跟着步履匆匆的妹子一路去了南院食堂蹭饭吃,勇敢的丹鹿成功安利到一个女生蹭了饭卡,于是我们点了一份狮子头、红烧鸭块和鱼段,还要了一份用西葫芦和香瓜炒成的青菜,味道还真的很不错呢!
吃完饭继续西行。沿着上海路一直走,路过五台山体育场,先锋书店的招牌就出现在眼前。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单向空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两家书店。一流的书店,不但选书范围广博主题深刻,更能引领思潮。

每一个走进先锋书店的读者,在看到十字架和思想者雕像的时候,内心都会感受到难言的震撼。它们仿佛在提醒你,阅读是一种信仰。
最后一站,就是有着“最具东方古典园林之美的校园”之称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校区是金陵女子大学旧址,有着曲折的回廊,建筑都是朱栏碧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路,在文学院门口。文学院地处小山顶,门前是一段长长的阶梯。石阶末延伸到山下的水池,建立一个小小的祭坛,正对上方的孔子雕像。祭坛只立了四根柱子,上面镌刻几联孔子名句,其中一副是“行义以达其道,当仁不让于师”。拾级而上,就是文学院的大门,正中坐落着一尊鲁迅先生的胸像。胸像下的石台上刻着一句话:

“石在,火种是不会熄的。”
石阶上铺着一块石头,是某届毕业生给母校的赠言。上面说:“我们在这条路上认真地走了四年,重铺此路,我们将助后人继续踏实地行走百年。”

我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一群又一群学生踏着石阶爬上山丘。他们行走在孔子的目光里,行走在鲁迅先生的目光里。这样的行走,本身便是一种仪式。圣人无言,只深深地注视着他们。年复一年,走在上面的人换了面孔,可总有一些东西被刻进了心里,生生不息,一脉相承。


南师大文学院门前的水池和祭坛
总之,这是一篇闲闲散散的游记。

图片均出自作者之手。喜欢请分享,转载或使用图片请与公众号联系。

因为作者出去玩去了所以断更了几天。春光好,莫辜负,大家都出去玩呀!~


    关注 微读WED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