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往往很慢,而菜鸟一直心急火燎

 

消费者需要技术,但是技术还并不是产品,不要急着把一股脑丢向市场让市场自行选择。...



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啥富士机身参数是别的厂家去年甚至前年级别的参数,售价却还高于其他商家现行机器的价格呢?

说到底,最大的区别还是技术的展示和结果展示的区别。

很多宣传文字中,大家都在恣意炫耀着自己的技术,却很少告诉你“结果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问,对于用户来讲

是楼宇用了什么样的材料、用了多高超的建筑技巧;还是居住舒适、安全、拥有更高的抗震级别重要?

是我们的食物,有无比神奇的种植养殖技术、精妙绝伦的烹饪技巧;还是饭菜可口、安全、营养丰富全面重要?

是触感及其舒适的纸张、精美的装帧;还是读起来舒心的文章重要?

是用火电或者水电放歌重要;还是歌曲好听重要?

有人说你这样就蔑视了很多人在科技发展中作出的贡献,有了这些追求,科技才会发展啊!

请先放下您的大旗,分号前面这些选项在我眼中不是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而且我知道在很多高追求的人眼中,前面的选项重要意义要远远大于后者(当然水电火电那个除外,手动滑稽一下)

但是,这仅仅是你达到结果的手段,并不是我们想要求的结果。

但是,大多数企业就像这样只看到自己有的,并没有清楚看到消费者想要的。

有的厂家,有6个新技术就出6台相机,全部丢向市场,让市场自己选择。

觉得这样的厂家的研发和市场部门真的脱节严重,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技术市场能不能接受,甚至直接用市场用自己的客户来进行试验。(二手市场全是你们机身怪我咯?)

消费品,重要的事故科对于产品的体验,而不是一群厂商用数据互相打脸。

诚然,竞争是好的,会引发技术突破,但是,竞争比消费者体验还重要的时候,你还会需要他么?

数码相机早就有了,但是过去的相机厂商他们只有做机身的经验,不需要去管色彩的问题,这些交给厂商去做就好了。但是,在相机数码化后,一切需要从头学起,要厂商自行积累一切关于市场对于颜色倾向的取舍、优化、管理。从而诞生了“数码不后期,就是大XX”,“胶片色调数码绝对达不到”这类的言论。

富士作为一个在胶卷行业历练了80年的老厂,对于颜色,对于市场,都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从而使得其旗下的相机做到:可以不后期的程度。

后期重要么?重要,但是想想胶片时代,后期是由影楼的修图师来进行的。即使是现在,专业摄影团队的摄影师和修图师依旧是两个人,各自只要做好自己擅长的方向便可以,这样既能保证质量也可以保证效率。

富士的思路就是,我们既能做到足够好的JPEG直出,也能拍摄方便后期的无损RAW,各取所需。

富士的思路一直很简单:专注于APS-C画幅,在便携型和画质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也使得消费者不会面临“全幅”和“非全副”之间的选择,而这两个一旦选择错误,会面临很多金钱上的更大选择。

注重色彩直出,代表富士销售的不仅仅是一台相机、一个相机技术。而是从拍照到照片输出的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一点和索尼的家庭影音系统很相似,互联、通用、无限升级。

富士的机器设计,优先点不是喜欢拍照的人,也不是喜欢相机的人,而是喜欢照片的人。这一点看着比其它两点更加简单,其实这不单是前两点的合集,甚至更多。这要求厂商对于顾客从相机摸到手的时候到一张照片放到观影设备上(无论是屏幕还是相纸)每一个细节都要拿捏得非常准确。

可能我们只看到富士的参数落后于其他厂家,但是在很多 不能用参数量化的方面,比如最重要的色彩,比如机身对于拍摄者的反馈,甚至包括菜单细节排布、画幅的专一,富士都在默默地建立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好卖”的体系。

就像在做一台车,你是需要买一个实验性能指标爆表的F1,还是需要一个成熟技术,古典舒适的跑车?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富士在现在突然发布一个全服的无反相机和索尼正面硬刚,那我觉得这回事富士真正的失败。

人们在以后翻看照片时,不会和家人津津乐道拍摄这张照片的相机有多么高的像素,不会说当时我用了0.006秒的对焦拍到了这张照片。而会坐在一起,看着照片所传达出当时拍摄的情感,看到世间丰富的色彩。

消费者需要技术,但是技术还并不是产品,不要急着把 一股脑丢向市场让市场自行选择。


    关注 只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