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娃娃 l 2016让孩子知道:德国人想要的, 恐怖分子毁不掉

 

2016我想告诉孩子:活着真正的通行证, 是“自由、关爱、开放”的人生观。...





(作者孩子与阿尔卑斯的村庄, 大袅摄)

本公众号由德国大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硕士,
从事多年国际文化交流经验,
旅居德国15年、新近海归,
两个孩子的华人妈妈运营。 
旨在分享“文化差异中的成长方式”。 
欢迎关注!   
      




(Julia家的圣诞树, Julia摄)

就在圣诞节前几日, 外来恐怖分子用卡车在德国首都柏林浪漫的圣诞市场上碾压民众,造成多人伤亡。 2016!

德国人那般真诚和慷慨地为真正需要帮助的难民打开国门; 却在岁末与自己家人朋友举杯时,他们中的有些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纵然我们对孩子屏蔽了恶劣的事件。 但从这个圣诞起,我意识到:

邪恶对于孩子最大的伤害是: 它是过早破碎的礼仪; 是对周遭的无助;是无法重生的纯粹。 

邪恶就像雾霾, 无论怎样躲避, 仍会无声地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安全、和世界观的形成。

从现在起, 我要和孩子一起面对的, 不仅是两点一线的小小生存格局; 更是我们的国家命运, 以及“全世界”。

2001年“9.11”的消息传到欧洲, 正在北德城市不莱梅中心火车站巨大电视屏幕下的我,眼见多少德国人目睹纽约世贸大楼坍塌的画面而泪流满面。

记得2004年印尼海啸,天灾发生正值新年。远在德国的民众自发减少了元旦欢庆、减少了烟花燃放; 取而代之地是用哀思来与遇难者家庭同在,并通过捐款将金钱用于更有用途之处。

而今在继去年圣诞前夕巴黎遭遇史无前例的恐怖枪袭之后,德国首都柏林发生惨剧。 每一个有悲情有道义的人,又岂能安然自处。

2016年12月20日默克尔总理在恐袭发生后讲话:“wir wollen nicht damit leben, dass uns die Angst vor dem Bösen lähmt. Auch, wenn es in diesen Stunden schwer fällt: wir werden die Kraft finden für das Leben, wie wir es in Deutschland leben wollen - frei, miteinander und offen.

(我们不想因为害怕邪恶而屈服地活着。 即使此刻尤为艰难:但我们会找到力量, 过我们在德国想要的生活——自由、团结和开放。)”

女儿的生日也到了。 在今年这个沉重的时刻,我想, 孩子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生日礼物, 即上文所传达的:

  • 不因害怕而屈服;
  • 不放弃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 并坚强地为之拼搏;
  • 自由、 关爱、开放的人生观。


因为柏林, 因为巴黎, 因为尼斯, 因为科隆 …… 我们都深陷恐惧和无助。  —— 面对泯灭人性的恐怖主义, 我们又开始指责默克尔政府“过于大度和慷慨的”德国难民政策。

我记得2015年难民潮在德国愈演愈烈时, 无论是德国的华人圈、甚至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网民都表示了反对。 德国媒体就此也讨论过:接纳叙利亚难民,跟遥远的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既没占用中国一寸土地、也没有花中国一分钱,为何中国人会是极大的反对群体?更有甚者,当德国主流舆论的声音是支持政府接收难民时,中国网民称德国总理默克尔夫人“圣母婊”。

其实是我们中国人不了解德国人的“初心”: 为什么德国在二战之后多次大规模接纳和安置他国的难民?

  • 因为, 两次世界大战曾让无数德国人和他国人因之丧生, 或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惨痛的经历和负罪感,使德国人向叙利亚饱受战乱之苦的难民敞开了怀抱;


  • 因为,曾经两德的分裂, 致使大批逃亡西德的东德人沦为难民。记忆犹新的对自由和尊严的拷问和追寻, 使德国人向追求自由生命的叙利亚难民伸出了援手。
  • 更因为, 14世纪起西欧共同文化渊源中的“文艺复兴”,作为思想解放运动, 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因此让今天背负历史责任的德国人无法漠视挣扎在门口的生命。


二战后的德国人一直在为历史而谢罪,更是在难民问题上实践人道主义。 德国人的道德动机不应被曲解。

同时, 从德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看, 老龄化社会结构和影响的加剧, 也使得德国人乐观地希望通过吸引难民,来增加新生儿和青壮年劳动力, 以平衡人口结构, 减轻社会负担。

去年难民潮时我仍身处德国,并经历了“难民潮”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时刻。

我也多次和德国华人、在难民营工作的朋友、德国普通民众讨论过“如何看待德国接纳叙利亚难民”这个问题。

我们无法想象,德国民众在最初怀有多大的热忱!

——全民的捐款捐物不用说了。很多人开始自学简单的叙利亚语、在难民聚集的安置点不分昼夜地义务帮忙;为了缓解政府的负担,居民将难民安置在自己家中; 学校、医院、社区都参与了同步的教育、医疗、文化融合的安置工作。

我们在阿尔卑斯山区小镇的图书馆, 每周3天会为难民提供免费的德语课; 我带孩子借书时, 经常遇到一群黑人和阿拉伯人青年男子嘻嘻哈哈地在图书馆上课。 德语老师则非常亲和、耐心地反复纠正他们的发音, 给他们认真地讲解语法。

小镇的一些德国和奥地利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收纳了带孩子的叙利亚难民家庭。于是小镇的教会每周都举办一次茶叙会,主题是:“如何接纳我们的新邻居”。并安排了专人对居民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免费讲座。  镇子的居民们都带上自家烤的点心和小食,热情地欢迎着那些陌生的面孔、特别是难民家庭的孩子。

小镇里呼吁给难民捐赠。 在镇子小学的室内篮球馆里, 堆积如山的漂亮玩具、童书、衣服、生活用品…… 我们家也响应号召捐了小沙发、书架和书桌——因为难民的安置点需要更多儿童家具。

德国民众、德国联邦政府、以及各级州市政府在安置叙利亚难民的 “德国式真诚”和“德国式周全”,全世界无人能及。

在一次社区举办的“帮助难民家庭文化融入”的聚会上,我采访了在场很多德国和奥地利人,有一句话被众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到:

“他们(难民)也是‘人’啊,所以必须要管。”

还有一句出现频率很高的话:

“我们德国人(奥地利人)享受着高福利的国家待遇,我们必须要为世界做点什么。”

而我采访中中国人反对优待难民的原因,最常见的则是出于“自身比较”——

1. 我们中国人在德国打拼, 需要付出多大的辛苦才能获得德国社会的承认, 并且才能获得“身份”; 难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又吃又拿, 全家摇身一变在德国扎根;凭什么?

2. 我们从中国千里迢迢来选择的是“一个文明先进优质的德国人的德国”,而不是一个“充斥着来自贫困国家的难民人群的德国”;

而当在德国的难民屡生事端、奸杀妇女、制造血案时,德国民众对于政府难民政策的质疑之声喧嚣尘上。

无可否认, 德国政府的难民政策在执行时出了很大的问题: 比如不对难民身份进行甄别, 导致恐怖分子假扮难民混入德国。

如今与德国朋友此事时,他们也说道:绝大多数德国媒体和民众仍然保持理智:不应因“害群之马”而责难所有难民,对于需要帮助的难民,还是得帮。 因为他们是“人”, 我们也是“人”。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深刻影响欧洲的思潮:

人,应不分任何条件地具有同等的尊严;这个“尊严”既包括“获得生存的尊严”,也包括“予人以尊严”的“尊严”。

“人”还是“我”的出发点,才是造成在这类情形中、中西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6年, 我们海归的第一年。

“向现实低头”, 是我们在这一年学得最快的东西。 这实在遗憾——因为它会使我和孩子在有朝一日站回起点时,却认不出世界和自己,茫然无措。

因此, “谦和”、“适应”也不是投身一个新环境唯一的通行证。 

真正的通行证, 是“自由、关爱、开放”的人生观。 这对于自身和周遭有很高的要求, 但是,值得我和我的女孩去去为之拼搏。 

如果说所有的“屈服”都是源于“恐惧”, 那么, 我想教给孩子: 最大的恐惧就是被剥夺“想要的生活”; 

而“想要的生活”,是尊严、自由和博爱在闪光。 

我回想起, 每次穿越德国奥地利边境时, 必经一大片临时的难民安置点。 每次我的大女儿会好奇地透过车窗观望那些在被圈起的营地内踢球玩耍的难民儿童, 问:“ 这是谁?”

我们对幼小的孩子解释:“这是难民, 就是没有家的人。”

时年不满3岁的孩子连忙说:“好可怜!”

我们会告诉孩子:“可怜是其次,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有一个新家。 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安全的家。”

这是“具有优越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区别。 也是我希望孩子在追寻“自由、博爱和尊严”的道路上能懂的。 


(作者的女儿与阿尔卑斯的村庄, 大袅摄)

我的往期文章:

德国育儿经

海归娃娃 l 德国爸爸的魔法圣诞节

海归娃娃 l 家长和老师如何相处才好?海归娃娃 l 德国小孩玩出教养

嘿! 不要乱给我孩子东西!

阿尔卑斯山村的“儿童跳蚤市场”

实录:阿尔卑斯“鲤鱼精”的故事

我遇见:现实版童话《小红帽》

七 年 熬 一 锅,一 年 喝 一 碗

两 种 暑 假,你 爱 哪 一 款

小 女 出 生 记

大 女 儿 出 生“ 游 记 ”

再见,我的小朋友们!

职场话题

我 的 外 交 官 沉 思 录

海归娃娃 l  回到中国, 我是谁?

你以为我只有“美文牌”,我还有四个2和大小王,没出呢

一个女神的传奇(无关育儿、无关婚姻)

废太子的师傅,更有心得

地球奇趣

留 恋,从 巴 西 警 察 开 始

亚 马 逊 森 林 + 凶 悍 的“ 食 人 鱼”

巴西: 从黑夜的恐惧中走过

上帝,你在哪里

海归娃娃 l  阿根廷:“越狱”的释然

海归娃娃 l 阿根廷:混在首都的一天

海归娃娃 l 莫打搅 : 牛仔和印第安人的至美生活



欢迎关注公众号 “海归娃娃”, 原创首发文章,分享中德育儿冲突和价值观

(版权声明:任何个人、网站、媒介转载使用“海归娃娃”公号的文章,须注明出处为“海归娃娃”,引用本人文章内容须注明作者姓名和原文标题版权归“海归娃娃”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随意抄袭。对侵权的个人、网站、媒介“海归娃娃”将保留追究侵权责任的权利)


    关注 海归娃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