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好英语,你需要有人给你“下绊子”

 

对,我们就是辣个刁民,呵呵...



前段时间,听吴伯凡老师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2016年奥运会,菲尔普斯在31岁高龄(按照游泳界的标准,31岁相当于80岁)又得到了5块金牌。至此,他的奖牌总数是28块,其中3块银牌,2块铜牌,其余的23块全是金牌。一名运动员获得23块金牌是什么概念呢?阿根廷不算一个体育弱国,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以来,获得的金牌总数是18,比菲尔普斯一个人还少了5块金牌。

而菲尔普斯之所以这么出类拔萃,除了天赋异禀之外,和他教练的训练哲学非常有关系。菲尔普斯的教练叫鲍勃·鲍曼,他有一个理念:一个运动员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不是靠临场发挥或者急中生智,而要靠是否能把他的行为精确编程,从而不受任何突发情况的干扰。

在北京奥运会的蝶泳比赛上,菲尔普斯一跳进泳池,就发现他的泳镜有缝隙,水灌进去之后,连泳池壁上代表终点的字母T都看不见了。

一般运动员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想到放弃,但菲尔普斯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在几乎看不见的情况下往前游。当他触到泳池壁时,听到现场一片欢呼,把泳镜摘下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打破了世界纪录。

菲尔普斯为什么能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原来,在菲尔普斯平时的训练中,他的教练鲍曼经常偷偷在他的泳镜上做手脚,或者在他训练时突然把灯关掉,或者把他的鲨鱼皮泳衣划一道口。这其实都是在训练菲尔普斯的心境,让他不会因为意外而慌乱,把意外当作一种常态。

在英语学习中,尤其是在真实场景的听说练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意外”,因为英语口音其实是很多的,真实环境下,几乎没有一个老外的英语,是和我们听到的教科书发音是一致的。就像我们身边也很少有人的普通话和播音员一样标准。

这是一个会说24种口音的小伙子:



大家再来看下30个国家不同的英语口音



所以,我们才会给大家的糖果“下绊子”。我们请不同的中国朗读者、用不同的音调,未来我们还会收录不同国籍的声音。长期坚持,你可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音,更快更精准的识别。

糖果背后的设计原理,是基于listening perception(听觉感知)。简单说来,能听懂一个音,不再是一个物理声音传到耳朵的一个物理现象,而是涉及到我们大脑对其的识别。有的时候,你听不懂这个音,是因为你听到的那个音,和你以为的那个音不一样。因为不match,所以你就识别出来。你对一个音的感知,还是太单薄了,多样性不够。所以你需要听到不同的口腔发出同样的单词。(当然,你也需要听到一个单词在不同的context下的变现,这个部分未来我们也会设计给大家)

大家可以看下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如何在大街上一眼认出Iwanka?,也许你会对listening perception(听觉感知)有更多的感受。

再打个浅显的比方,小孩子最早是如何识别什么是手机的?比如,ta最早接触的是苹果手机。



然后,在ta看到华为手机的时候,它第一时间肯定会要愣一下,因为这个跟ta以为的手机不一样。



后来又看到了vivo,三星,诺基亚,魅族等等。



再后来,我们看到不同年代的手机。



最后,无论看到怎样的手机,只要不是差别特别大的,ta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这是一部手机”。因为此时他已经从多样的手机中,抽象出来一个手机的原型意象(prototype image),这个认知,将指导他生活中各种各样手机的识别,并且在不断的接触中实现自我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刷新自己对手机的认知。

单词的发音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对单词的发音,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多样化的输入,没有听到不同的人说同一个单词,我们难以快速抓住这个单词的发音特征(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从而难以抽象出一个可以识别更多variety的单词发音概念。

在听糖果录音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一个单词的音听不太准确,在质疑朗读者的发音之前,请先自查下自己,是否对这个高频词足够熟悉。

未来我们会循序渐进的对糖果加以设计,不断给你“下绊子”,以适应不断进步的你。希望你可以跟我们一起,坚持100天。坚持下来,就可以像菲尔普斯一样,拿到属于自己的英语金牌。

该文受到了《菲尔普斯的23块金牌,竟然受益于教练给他“下绊子””》的启发(吴伯凡,from伯凡时间),在此谨表谢忱。想看原文、听音频,请点击“阅读原文”。
对,我们就是辣个刁民,呵呵
--- The End ---


    关注 LingLinguistic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