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籽乱翻书】乔见:美丽的新年(三)驼铃声声迎客来

 

翻书人/无锡泊读会成员大乔过去,北京又叫“四九城儿”,听北京来访的朋友介绍说这里指的是城门。友人继续说,北京...



翻书人/无锡泊读会成员大乔

过去,北京又叫“四九城儿”,听北京来访的朋友介绍说这里指的是城门。友人继续说,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与象征,它们见证了北京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印证了北京古建筑的繁荣和辉煌,更道出了北京城演进的曲折与沧桑。北京城共有四道城墙,它们呈环状相套,由外至内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和“四九城”的来历最密切的是内城,“四九城”中的“四”指北京内城东西南北四面的城墙,而“九”显然就代表内城城墙上的九个城门,老北京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意思是说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为七座,皇城为四座。内城九门分别为: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门分别为: 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分别为: 天安门、地安门、左门、右安门。这些构造形制不一、功能不同的城门左右呼应,南北相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守卫着老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讲述着老北京的一点一滴。听她这么一说,我顿时想起托马斯۰汉德福思先生《美丽的新年》前后环衬(蝴蝶页)上头北京城的全景俯视地图,正下方清清楚楚印有city gate,具体托马斯画的是哪扇门还有待考究。



当初,由于兵祸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部分城门已被拆去,如今,人们只得从仅存的前门、德胜门以及复建的永定门内窥见一个世纪前的宏伟与雄壮,而绝大多数的城门都只存活在车站站牌以及人们的记忆里。而对于像我这般的外地人来讲,读透该绘本确实不容易,幸好如今网络渠道多样,信息互通便捷,一些老北京的往事“人们摇着蒲扇,往城墙根儿下一坐,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篇儿”,均可在记录片里寻获,可又仅仅是原貌的精密拷贝,老建筑的兴衰命运(九门走九车的封建礼制)、早已湮灭的城市记号终将不可再来。

老北京为后代的北京人留下的越来越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拆除搬迁的建筑、清透洪亮的叫卖吆喝声、透过一个小小的窗口笑看人生的洋片儿、八大碗尝出来的京味儿、绿荫下的蒲扇胡同记忆......这些都是渐渐消失的老北京符号。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城的滋味一辈子都回味不完,老北京文化是北京民俗的精髓, 蕴涵着人们强烈浓重的情感, 它是我们老北京人生命的图腾。我想,假如海伦伯顿还活在今日,那么她必感同身受,因为曾经她也从这些城门中进出,北京这座城市将几十万以上生命用围墙圈了起来,如果我们把它北京城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在城门处。由此出入的,不仅有大批车辆、行人和牲畜,还有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征死亡和崭新生活的丧礼或婚礼行列。在城门处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脉搏,以至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过这条狭道流动着———这种脉动,赋予北京这一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以生命和运动的节奏。

海伦为何如此深爱中国?接下来,我们再来讲一段她的故事。年仅30的她起初在北京开了一家糖果店,原本以为会带来收益,可偏偏外国游客对中国的食品卫生很有戒心。尽管海伦采用了精致的包装,烘干保鲜种种措施,生意仍然没有大的进展,海伦的日子也渐渐开始艰难起来。不过有了个“门脸儿”就能获得信息,有不少游客来向她询问哪里可以买到驼铃。驼铃为什么会吸引外国游客呢?那不就是个挂在骆驼脖子下面的铃铛吗?细想其实不然,且不说公元前丝绸之路的驼队,仅在北京,驼队也有近700年的历史了。无论是从商业,日常生活,还是景观,驼队都是北京城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笔下所描写的古“丝绸之路”上骆驼队过沙漠的动人情景。在北京,也很早就有了数量可观的骆驼队,它们作为载人和运送商家货物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已活跃了千百年。据史料载:安禄山叛乱时,就是用骆驼运送物资的。到了元代,北京还出现了骆驼市和骆驼车,元代诗人乃贤这样描述由骆驼拉的车:“翠幌金车锦骆驼,芙蓉绣褥载双娥。”据《燕都杂记》记载: ”金宣宗南迁骆驼三千送犀玉于汴京”,汴京即今河南开封市,可见当时北京的骆驼已支援外埠驭用。



北京地区的骆驼有一定的地域性,集中在城外西侧,东至阜城门,西到永定河,北到玉泉山,南到卢沟桥的广大地区里。旧时几乎村村庄庄都养骆驼,最多的村庄有一千多头骆驼,最富的驼户有二十把骆驼(每把为七头)。有人计算过说:如把当时北京的骆驼,一头连一头地排成队,能绕北京城(指二环)转三个圈。这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但由外埠归来的骆驼在伫立等待开城门时,常常会排出十几里远,犹如一道长城,确是十分壮观!当城门一开,驼铃齐鸣,叮咚作响,步入内城,在大街小巷中行人和车辆也不得不为它让路。进入民国以后,此景依旧,为此警察厅曾专门规定:”骆驼以三头为一组,不得队队相连。”后来因有了铁路和载重汽车,这个”驼众如云”的场面才渐渐看不到了。这么独特的情景,在以汽车,火车和轮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美国人海伦眼里,是多么有趣的一种对比。对老美来说,在沙漠地带生活的骆驼居然能频频出入于这座古老的城市,太不可思议了。细瞧,《美丽的新年》中有好几幅画里有骆驼呢,可见上世纪初骆驼在北京城里所占有的重要角色。

骆驼启发了海伦,驼铃让她看到了商机,像是终于找到了一把进入北京的钥匙,她创业的大门打开了。她购进了一批驼铃,将糖果店改成了礼品店,取名“驼铃店”。她的礼品店从驼铃、小摆设、首饰、家具、服装到古董收藏品无一例外,都在经营范围内。海伦也痴迷中国文化和艺术,从雕刻、陶器、瓷器、印章、琉璃、釉、搪瓷、首饰、针织品、丝绸到绘画,无一不学又可谓样样精通。对海伦来说,一个单枪匹马的美国女人,文化背景不同,又没有创业资本,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更不用说她还要面对当地市场的竞争。但是,海伦以她的胆略,踏进了这个领域。她的胆略来自稳重,来自智慧,来自她对艺术的悟性、敏感,还有她天生就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海伦很早就注意到那些有钱的游客尽管对中国华丽的绸缎服饰很感兴趣,但却很少买。原因是市面上销售的式样太过时,穿不出去。一些中国商人卖的服饰虽然是专门为西方人打造设计的,可样式笨拙,没有市场。任何商机都不会从海伦的眼皮底下溜走的,她知道西方人喜欢什么,接受什么。她设计了各种样式风格的耳环、项链、手镯、荷包还有搭配的服装。另外,她还利用锦锻剪裁后剩下的边角料和中国旧式的头饰,设计出西方人能穿,能戴,能装饰到家里的物件。除去天生的艺术气质,海伦是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女人,她设计的女性化妆品的小盒子,既有复杂的刻花工艺和镶嵌的多种色彩的玉石,又能从外观上体现当代的风格。她的设计保留了浓厚的远古艺术气息,又跨越到了当下的时代。她剥掉东方艺术中过时繁缛的部分,将精美和华丽呈现在西方人的面前。



可就在读者津津乐道追求自由的美国女人竟也折服于中华璀璨文明之时,地道淳朴的中国妇女却是处在另一种摇摇晃晃,弱不禁风的状态。在阅读中,孩子们对于旧社会女孩儿“裹小脚”一事十分惊诧。中国古人欣赏女人素有所谓“品头论足”一说,似乎对占身体百分之八十的女性躯体并不怎么重视,中国缠足之俗一段随风远去的习俗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大约一千年之前,缠足是在中国年轻女性中实行的一种习俗。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引《道山新闻》中所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宫中有位嫔妃,纤丽善舞,后主“今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 故后世多把李煜与此嫔妃指为女子缠足的“始作俑者”。

绘本《美丽的新年》中女孩的母亲就是一个成天穿着尖头鞋的传统农村妇女(见文章插图),托马斯先生的人物刻画极为细腻。缠足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古代东方女子缠足,西方女子束腰,似乎都在凸现一种女子的体态美。缠足与束腰即表现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似。差异只是对审美点要求不同,相同则是过去长达多个世纪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不难看出,许多传统文化如今俨然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让人欢喜的好事,但是也有不少充斥着野蛮与愚昧。缠足陋习,作为中国女性病态美的象征,一直延续到1949年建国时期方始告终。而近代以来的天足运动轰轰烈烈,卓见成效,如今随着那些小脚老太太的仙逝,小脚也将彻底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细读《美丽的新年》,你我看到了一段古朴温情的老北京旧事,这感觉犹如梭巡在历史和现代的时光隧道之中。远在天边的人家,近在咫尺的天涯,白驹过隙,何处去寻它?是与非,难逃同归尘土。苍劲挺拔的榆树、白杨和老槐,还有秋风中摇曳的瓦楞上的衰草,岁月在这里老去,也依然在这里流淌。

【草籽乱翻书】乔见:美丽的新年(一)故事微微开启

【草籽乱翻书】乔见:美丽的新年(二)走过年轻时光
- - - - - - - - ☁ - - - - - - - - -


| 2015寒假∣2014寒假∣圣诞∣感恩∣搭建∣万圣节∣重阳踏秋∣重阳敬老∣生命死亡∣牙齿∣中秋∣电影∣开学准备∣七夕∣爱∣春天∣女性∣读书日∣母亲节∣六一∣运动∣夏天∣世界杯∣历史∣读书人∣教师节∣幼小衔接 |凯迪克奖∣元宵∣学习力∣冬至∣动态阅读∣童心妈咪∣父亲节∣自然环境∣战争∣重阳银发∣二胎∣教师阅读 | 三三 | 睡眠日 | 地球一小时 |愚人节|图书馆|熊亮绘画课|2016儿童节|端午节|数学启蒙|小一新生|哲学|童书电影|哲学|秋天|汉字|


    关注 三叶草故事家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